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机械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赵淑华:大力推广玉米机收技术 扎实推进玉米机械化生产

零零社区网友  2007-09-03  互联网

v\:* o\:* .shape@font-face @font-face p.MsoNormal, li.MsoNormal, div.MsoNormal

 

 

内蒙古地域辽阔,全区耕地总面积1.23亿亩,人均占有5.4亩,常年可利用播种面积9700万亩。玉米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优势农作物之一,播种面积达3000万亩,居各类作物品种之首;玉米总产量1179万吨,占粮食总产量的64%。玉米作为内蒙古的第一大作物品种,集中了农民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由于收获环节机械化水平畸低,成为机械化生产的瓶颈制约。进入新世纪以来,农业部等部门高度重视加快玉米机械化生产,组织了玉米联收机研制课题攻关;国家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以后,农业部抓住政策机遇,开展了玉米联收机单项补贴试点试验,促进玉米联收技术成熟,加快玉米联收速度。内蒙古自治区在农业部农机化司领导下致力于解决自治区的玉米收获难题,获得了初步成效,下面向会议作简单汇报。

一、基本思路和初步效果

我区解决玉米收获机械化生产问题起步于2003年,工作思路经过了逐步深化的过程。基本想法是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提高玉米生产效率,突破玉米机械化生产瓶颈,解决机械化关键环节问题;玉米机收与大豆、马铃薯机收统筹考虑。前期集中力量重点攻克玉米、大豆、马铃薯机收难点,以新机具购置补贴资金带动,自治区财政资金1:1配套,制定并落实具体工作方案,稳扎稳打、稳步推进。随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出台、资金规模逐年加大、调控手段不断增强,工作思路由单纯推进转向综合设计机械化发展、统筹谋划玉米收获机械化问题。用推进全程机械化,带动玉米机收实现突破,取得了初步成效。

——玉米联收机社会保有量增加。到2006年底,全区玉米联合收获机达到259台,较2002年底增加21l台,增幅达439.6%;其中2006年一年增加59台。预计2007年新增玉米联收机260台,总量达到520台左右。

——玉米机械化收获水平提高。2006年全区玉米机收面积由2002年的15.91万亩增到110.9万亩,增幅高达597%;玉米机收水平由0.7%提高到4%。预计2007年全区玉米机收面积达到140万亩,较上年提高26%。

——玉米联收机产品呈竞争提高格局。由最初富康、金乐等两三个产品发展到现在19个企业的32种产品在内蒙古试验、示范、推广。各家企业竞争提高,对产品的技术进步和提高地区适用性发挥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带动了机械化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建立了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试验基地,玉米机收技术推广在基地上与全程机械化生产配套进行,提高了推广效果,带动通辽市科尔沁区、赤峰市松山区、巴彦淖尔市五原县、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等一批玉米机械化生产基地建设。

——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由于玉米收获机械和技术推广得到农民的认可,取得农民信赖,大大提高了农民选购玉米联收机的积极性。在今年全区农机化示范园区建设热潮中,农民的购买意向直指玉米收获机高新产品,仅鄂尔多斯地区集中购进新疆机械研究院自走式玉米联收机就达60台,成为现代农业装备的有力支撑。

二、主要做法

我区按照贴近市场、尊重农民、适度引导的方针开展玉米机收技术试验推广工作。

一是加强领导,认真部署。从2003年开始,我区将实现玉米、大豆、马铃薯机械化收获“三突破"作为全区农机化重点工作,每年的全区农牧业工作会议农机化专业会上进行全面部署,并列入全区农机化重点工作目标管理考核指标体系,作为各级农机化管理部门业务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同时列入农牧业厅年度重点工作序列,厅分管领导为目标负责人,农机局为具体工作机构。自治区农机局按照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稳步推进工作思路,分试点旗县、重点地区、一般地区分解任务指标,落实工作任务。试点旗县均组建了以分管旗县长牵头的领导机构,统一制定了格式一致的实施方案,旗县政府落实财政支持政策,协调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重点地区以盟市为单位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方案,稳步推进工作开展;一般地区根据种植分散、总量偏小实际情况,有选择地确定重点旗县,通过试验探索、寻找突破途径,推进工作开展。

二是调研考察,试验示范。内蒙古自治区推广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工作谋划早、动手快。为提高认识,每年都派技术人员出区考察调研。据不完全统计,6年来全区有70多人次到不同省市、地区、生产企业进行参观考察,引进全国各地数十种机型进行试验、演示、展示,组织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现场作业演示会20多次,政府官员、农业农机部门、农民参会人员上万人次。由于内蒙古农区大量饲养牛羊,玉米秸秆成为宝贵饲料,农民要求在玉米机收环节达到颈穗兼收,进一步增加了玉米机收技术难题,使有的企业对进入内蒙古市场信心不足。我区依靠自身良好的工作,搭建企业产品展示平台,赢得了众企业的信赖,每次现场会、洽谈会等都有国内大多企业到会捧场。目前玉米主产旗县每个旗县有确定1—2种主推机型,每个旗县平均拥有3台以上玉米联合收获机。为下一步大面积大量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创新机制,加强协作。内蒙古实现玉米机收突破性进步,除了机械本身技术成熟的困难以外,更有农民颈穗兼收要求和农艺种植标准严重不统一问题的制约。因此,解决玉米机收问题,不同于一般产品买进卖出、推广普及那样简单。基于这一认识,我区从2006年起,将过去与生产企业松散型联系拉近半拍,建立了地方农机推广机构与生产企业的半紧密型联系。于2006年5月邀请区内外10家玉米收获机械生产企业召开了与12个玉米机收单项试点旗县对接座谈会,签定了合作协议。生产企业负责机械技术改进,提供我区适应性强的产品;我区农机部门提供政策支持,协助开拓市场,进行产品推广。协议还对生产企业供货时间、售后服务、技术培训、配件供应和用户退货条件等做了明确的规定。企业也对用户操作、机具保养提出了技术要求。这一机制的建立,使玉米联收技术推广工作向纵深方向迈出了一大步。2006年,中国收获机总公司等生产企业派员在我区通辽市等玉米主产区进行秋收作业跟机工作和售后服务长达1月之久,期间,他们进行技术指导与服务,现场研究解决技术难题,积累相关数据,并举办了技术培训班,提高了农机技术部门和农民的技术水平、认识水平,对产品适应内蒙古生产需要做了关键工作,收到明显效果。由于2006年工作力度加大,当年全区新增玉米联收机占到全区总保有量的22.8%。

四是政府支持,落实保障。玉米机收技术推广具有一定难度和风险。因此,积极向政府领导汇报,求得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建立风险规避机制,成为重要一环。自治区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玉米机械化收获推广工作,鄂尔多斯市在中央、自治区财政的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基础上,累加补贴玉米联收机达到50%,并且分管市长亲自带队到新疆机械研究院考察产品,签订60台自走式玉米联收机合同,并督查指导农机部门开展工作;通辽市科尔沁区分管区长也亲自赴玉丰、富康等玉米生产企业调研,亲自抓玉米机收工作,对玉米联收机推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政府出面调停,承担损失,成为农民和农机部门的坚强后盾;五原县政府把解决玉米机收问题作为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突破口,政府会议专题研究,专门部署,县财政每年投入100—300万元资金扶持农机化发展。五原县农机部门在政府支持下,工作进展十分顺利,引进机型后,通过现场演示,确定北京中垦4行玉米联收机,得到了当地农民的认可,成为内蒙古西部区呈现最早的典型。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在政府大力支持下搞好设计规划。经过4年多的努力工作,玉米联收机械和技术推广工作在内蒙古得到农民基本认可,具备了向面上广泛推开的条件。下一步我区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精心组织、扎实工作,尽快从根本上解决我区玉米机收问题,实现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要积极向政府领导汇报情况,把玉米机收作为农机化实现突破的内容之一,争取政府政策、资金支持。在政府政策引导下,经过进一步深入细致调研,汇总掌握全区现状,制定玉米机械化收获推进计划和发展规划。以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拉动,扩大试点旗县范围,充实重点地区内容,培育一般地区亮点,用3—5年时间,基本解决我区玉米机收问题。在操作方式上,按照项目带动、综合推进的方法,把抓玉米收获与培育农机大户、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建设农机化示范园区结合起来,统筹各项重点工作协调发展。

二是确定主推机型。内蒙古农业呈多样化态势,玉米种植模式差别较大。要本着尊重农民、科学规划、适度引导的原则,注重农机农艺结合,突出农机引领农艺技术的作用,因地制宜确定不同地区主推机型。主推机型确定以后,在政策和资金投向上给予倾斜;公布支持推广的主推机型、加大购置补贴额度、推荐农机化示范园区主导机型。通过试点示范,稳步带动面上发展;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快速提升增量;通过优化服务,引导农民自觉地应用玉米机械化收获新技术,快速形成生产规模,提高玉米机收作业水平。

三是巩固和完善与生产企业的联系机制。巩固、充实和完善合作机制,由农机推广机构与生产企业单向合作,变为推广机构——生产企业——营销企业——质量监督机构——配件销售网点——维修服务网点等多向网络服务,形成各个环节的严密衔接,分别承担起技术改进、危机预警和处置、技术培训、售后服务、配件供应、机械专修等推进工作和便民保障功能,形成长效机制,发挥保障作用,为顺利推进玉米联收工作保驾护航。

四是按照现代农业装备要求谋划设计玉米收获机械技术推广。去年以来,我区掀起了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热潮,农机化示范园区建设相伴而生,2007年全区已建在建农机化示范园区78个。要按照现代农业、现代农机装备理念落实玉米收获机械和技术推广工作。第一,引导农民建立高起点,选择高技术含量新产品;第二,制定科学的技术规范、作业标准,建立严密的指标考核体系,从耕整地、播种、施肥、打药、中耕到收获,实行全程标准化作业、标准化配置,引导农民标准化生产;第三,发挥农机引领农艺技术进步的作用,与种植业部门搞好协作,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经营体制转变,用现代机械化生产技术改造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



http://farm.00-net.com/jx/1/2007-9-3/227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