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科技服务模式,助力建设农业强国
柯炳生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要求,指出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战略路径。农业强国的内涵包含着三个共性特征:产量更高,质量更好,成本更低。这都离不开科技研究成果创新和科技服务模式的创新。根据近几年来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中国农技协)的实践探索,发现了科技小院模式,是符合现阶段我国国情农情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农业科技服务相结合的新模式,是一个合作共赢高效的创新性科技服务平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
农业科技服务的新要求
改革开放前,农业技术推广站几乎是唯一的农业技术服务机构。主要职能是农业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其推广服务的对象是集体经济组织,包括人民公社和生产队。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全国都推广了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即从集体种地、养畜等,变成农民一家一户的各自种地、养畜。有些农民有种地和养畜的经验,但也有很多农户不会种地,也不会养畜。这些缺乏最基础性种养技术的农民,只能向当地的农民种养能手和“土专家”请教。在这样的背景下,基层农技协应运而生。这样的农技协,是农民自发、自愿组织起来的,协会内部自我提供技术服务,适应了当时的技术需要,填补了当时的技术服务空白,功不可没。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速度加快,发生了一系列重要变化,深刻地影响了我国的农技服务体系。一是广大农民的技术需求,从解决不会种、不会养等基础性问题,变为种得好、养得好问题。从需要基本的传统农业技术,到需要新的现代农业技术。当地的农民种养能手和“土专家”,已经不再能够满足农民对新技术的要求。二是新的技术服务渠道不断产生。例如卖种子、卖化肥、卖农药的农资公司,都通过不同方式,告诉农民怎样使用相应的技术。农科院所和农业高校也日益发挥着重要的技术服务作用。各种专业化作业服务公司也不断出现,包括土地托管、耕作服务、无人机植保、跨区收割等,他们代替农民进行作业,直接解决了农民的相关技术需求。三是规模化农业公司涌现。尤其是在猪禽等畜牧业生产领域。这些公司设有自己的技术研发部门,并通过“公司+农户”的方式,向农民提供全套技术服务,包括提供种苗、饲料、饲养技术、动物防疫等。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2006年颁布之后,大量的农民合作社建立,一些原来的专业技术协会,发展成为有经营功能的合作社。
尽管有这样一些新发展新变化,但农业技术服务仍然存在着突出的痛点。主要表现为“三不”:其一是不够用,原有当地“土专家”的传统知识,大部分已经不够用了,农民日益需要新的现代农业科技,需要外部专家的支持帮助。外部专家的主要来源也是农业新技术的主力军,来自农科院所和农业高校,而这两类机构的专家数量有限。其二是不及时,一段时间以来,农科院所和农业高校采取多种方式加强了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例如院士工作站、专家大院等。但是院士和专家们的各种研究工作很多,不可能常驻在这些工作站和专家大院中。因此,当地农民的技术服务需求不能够得到及时的满足。其三是不全面。农民需要的技术服务,是从种到收的生产全过程,而绝大部分农科院校的专家,研究分工高度专业化,只是专注于某个环节。
科技小院模式的创新性
科技小院是一种将高校人才培养、科技研究和社会服务很好地结合为一体的有效模式,经过了十余年的探索实践,取得了很好效果。不仅获得了农民群众和地方政府的赞扬认可,获得了国家级媒体的屡次宣传报道,也获得了国家主管部门的重视肯定。就科技服务效果看,其能够有效地解决上述“三不”问题。
鉴于此,中国科协领导下的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开始在全国推广科技小院。并从2019年初,在四川、福建、广西、江西等四省区开始进行试点,当年在这四个试点省区推动创建并授牌了24个科技小院,取得了初步的经验和效果。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联盟推广科技小院建设,采取的是“科协领导、高校实施、老师指导、学生长住、多方支持”的工作方式。
实践证明,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科协领导即组织和协调所在省的农业院校,推广科技小院模式,并统筹适当的经费支持。各省农技协在省科协的领导下,发挥实施执行作用。高校实施是指鼓励老师们参与到科技小院中去,并且为他们配备专业硕士的招生指标。老师指导是强调老师要有热情、有水平,才能保证有研究生能够长住到农业生产一线去,并提供有力指导。学生长住是科技小院模式区别于所有其他农业技术服务模式的核心特征。只有长住,才能够在生产实际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北方地区生长期短,科技小院中的学生,每年可在生产一线住5个月以上;南方地区科技小院中的学生,每年可以在生产一线住10个月以上。多方支持,首先需要生产一线依托单位的支持。依托单位包括村委会、协会、合作社、基地、园区等。依托单位提供学生的基本吃住条件,同时,也是生产问题的主要提出者。通过依托单位的基地,科技小院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并把技术推广到区域内其他生产者和广大农民。县乡政府主要领导以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也很重要,尤其当科技小院师生已经在依托单位取得了技术成果,需要在县域内推广时,地方政府在组织推广和培训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例如,福建平和蜜柚科技小院在推广节肥技术方面,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技术成果,当地政府在全县各个乡镇广泛推广这项技术时,发挥了强有力的作用。
截至2022年10月底,中国农技协已经先后在24个省区推动建立并授牌了392个科技小院。早期建立的科技小院,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其中有一些为当地脱贫攻坚、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作出了突出贡献。例如,设立在脱贫攻坚任务最艰巨的地区之一大凉山上的四川布拖马铃薯科技小院,还有福建平和蜜柚科技小院等,就是典型代表。这也表明,科技小院模式具有普遍的可推广性。中国农技协在没有其他资金来源的情况下,到各省推广科技小院模式,取得显著进展,其中最关键的原因,就在于科技小院的模式高度体现了“合作共赢”原则。具体来说,通过上述工作方式,搭建了一个科协、高校、地方政府、依托单位的合作平台,而参与合作平台的每个主体,工作内容都在自己的本职工作范围之内,而不是仅仅当志愿者。例如,科技小院最关键的因素,是研究生长住,而这些研究生长住在生产一线,不仅是在作贡献,研究和解决生产实际中的问题,也是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和提升自己。在科技小院的实践中,他们既是最重要的贡献者,更是最直接的受益者,其他各个参与方也是同样。科技小院模式的“共赢”特征极为重要,这是其强大的潜力和生命力所在。有了“共赢”的属性,对内使科技小院具有自身的可持续性,在老生毕业之后,会有新生积极地接续下去;对外则具有可复制性和可推广性。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中,提出“推广‘科技小院’等培养模式,派驻研究生深入农村开展实用技术研究和推广服务工作”。这引起了更多部门的关注,《关于推广科技小院研究生培养模式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通知》发布后,得到了涉农院校的积极响应,最后批准了780个已建和拟建科技小院(含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联盟推动建立和授牌的科技小院),覆盖了全国31个省(市、区)。
农业科技服务的新体系
尽管各地新建科技小院的时间还不长,但总体发展势头非常好,不少科技小院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新建和申请授牌的科技小院数量在不断增加中。早期开展试点的省区,每年都增加一批科技小院。例如,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联盟(福建)已经新建和授牌了四批科技小院,总数量达到了33个。最令人鼓舞的是已建科技小院的负责导师积极性很高,入住生产一线的研究生,也稳定地实现了老生和新生的交接,很好地保持了科技小院的连续性和长期性发展势头。例如,广西隆安火龙果科技小院,每年入住的研究生中,入住天数都有超过300天的。
展望未来,以科技小院联盟体系为支撑基础,通过推进科技小院对全国农业县域的全覆盖,对主要农业产业的全覆盖,对社会公众的全覆盖,可以开创出一个效率高、影响大、可持续发展的我国农业科技服务新体系。
要实现农业县域全覆盖。这是科技小院布局的发展目标,也是最为关键最为基础的工作。我国现有县级区划2843个,其中有农业生产的县区(简称农业县域)约2000个左右。如果每个农业县域建立1-5个科技小院,全国就需要建立2000-10000个科技小院。考虑到很多邻近县的农业产业结构有共性,如吉林省很多县的主要作物都是玉米,设立在一个县的玉米科技小院,可以负责多个县的玉米生产技术服务。农业县域全覆盖的意义重大,这可以实现科技小院的服务从量变到质变,由一个个的散点,结织成一个独立独特的网状体系。科技小院提供的“够用、及时、全面”的科技服务支撑,会大大助力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由于各个省份具体情况的不同,科技小院农业县域全覆盖工作不可能齐步走。那些县域单位较少、当地农业高校力量强的省份,会率先实现这个目标。
要实现主要产业全覆盖。主要农业产业的分类选择,可以参照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50个产业类别)。每个主要产业组成一个专家委员会,主要由参与科技小院工作的专家组成。在50个产业类别的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具体细化,使得技术服务的针对性更强。专委会的工作重点为相关联的两个部分:为小院联盟成员服务,包括加强同类产业科技小院之间的交流学习,为全国产业发展服务,尤其是在智慧农技协建设上发挥关键作用。
要实现网络受众全覆盖。中国农技协秘书处已经设立了乡村振兴科技大讲堂,组织科技小院联盟专家进行农业技术直播讲座,网络传播效果很好,最多时有8万余名听讲受众。可以对这个大讲堂进行拓展,设立不同产业的系列性网络直播讲座。根据生产季节需要,安排具体产业技术内容,邀请科技小院专家直播讲授。这样,科技小院的专家不仅可以对本县域内农民进行现场技术培训,也可以直接对全国同一产业的农民进行网络直播技术培训。
(作者系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