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信贷直通车“发车”六百天后

零零社区网友  2022-12-16  互联网

信贷直通车“发车”六百天后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毛晓雅 祖爽

  

  

  信贷直通车“发车”六百天后

  

  “乡村行”活动启动后,在江苏如皋城北街道村民活动广场,工作人员指导农业经营主体扫描直通车二维码。 资料图

  

  

  信贷直通车“发车”六百天后

  

  在浙江衢州柯城区,银行客户经理对信贷直通车申请客户开展现场尽调。 资料图

  

  

  信贷直通车“发车”六百天后

  

  陕西农担在铜川市耀州区马咀村开展信贷直通车宣传活动。 资料图

  

  信贷直通车已成为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一个突破口。借助大数据这座“桥梁”,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不足、信用不足、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扭转了农民贷款难、贷款贵的局面,驱动着涉农信贷投放从依赖抵押到注重信用转变。

  炎宇畜禽养殖场场长姜振宇最近有点忙。养殖场位于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区,冬天气温较低,为了御寒,入冬时牛棚须额外披上一层塑料布。测量、采购、铺布,虽然忙碌,姜振宇心中满是欢喜:“再过一个月,这几百头肉牛就能出栏了,净利润接近百万元。前期投入大,是信贷直通车帮忙解决了资金难题!”

  农业经营主体信贷直通车是农业农村部2021年5月启动的一项创新活动。通过收集全国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主体金融服务需求,对接银行发放贷款,打造“主体直报需求、农担公司提供担保、银行信贷支持”的直通车服务模式。通过信贷直通车,不到10天,姜振宇申请的200万元贷款就顺利到账,用于购买肉牛、牛犊、饲草料等为肉牛扩繁增量。

  截至2022年11月14日,累计授信超24万笔、授信金额达820亿元、平均贷款利率为3.83%……数据背后,是农民实实在在享受到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是金融机构通过数据交互批量获客的便捷高效,是农业农村部门、农业担保公司、银行从“单打独斗”到“多方合力”的实践与转变。

  更重要的是,信贷直通车正逐步成为打开农村金融服务痛点和难点的一把“金钥匙”。借助大数据这座“桥梁”,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不足、信用不足、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扭转了农民贷款难、贷款贵的局面,驱动着涉农信贷投放从依赖抵押到注重信用转变,为深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推动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打牢了“地基”。

  千千万万个姜振宇的故事正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不断发生着,如今,信贷直通车正驶向千村万户,把金融服务送到家门口。

  

  利率更低服务更优——

  

  从“主动找银行“到“银行主动找”

  姜振宇的养殖场目前养殖着400多头西门塔尔牛,一般喂养一年左右即可出栏。不过,要想把500多斤的小牛犊养成1500斤的出栏牛,姜振宇要投入的不仅仅是心血,还要承担较高的养牛成本,每年的饲料成本就高达500余万元,需通过贷款周转资金。“信贷直通车最让我满意的就是利率低,我从中国银行贷款,年利率才3.85%,大大节约了成本支出。”姜振宇说。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的种粮大户包重庆已经是信贷直通车的老用户了,活动启动以来,他已经连续两年通过信贷直通车贷款。前不久,江苏省迎来了冬天的第一场雪,寒潮虽至,40岁的老包心里却暖洋洋的。他创办的明英稻麦种植专业合作社主营稻麦种植和粮食收购,今年200多亩庄稼喜迎丰收,秋粮收购也画上了圆满句号。“麦在地里不要笑,收到囤里才牢靠”,老包掐指一算,今年合作社的纯利润能达到50多万元。

  包重庆算了一笔“利息账”:“我既种粮也收粮,资金需求量特别大,尤其是在每年6月收水稻和每年10月收小麦这两个时间节点。通过信贷直通车,我连续两年在农商行办理了50万元贷款,年利率在4.62%左右。前几年我一直在商业银行贷款,年利率在7.2%左右,信贷直通车每年可帮我省下1.3万多元!”

  姜振宇和包重庆的喜悦背后,是农业经营主体长期面临的贷款高成本困境的破解。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取得了长足进步,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但也必须看到,随着乡村振兴不断深入,农村金融服务短板日益凸显,其中就包括贷款成本过高的问题,想要降低贷款成本,须先对高利率“开刀”。

  对于涉农贷款利率高的问题,金融机构也有一肚子“苦水”。相比于其他行业,投资周期长回报慢、产品附加值不高的农业在金融市场本就处于劣势,而在城乡金融资源分布不均衡的背景下,农村金融服务成本也相对较高。“从金融机构角度看,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多为农商行、村镇银行,因为物理网点运维成本高,国有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在农村的网点不够多。”中国银行辽宁省分行普惠金融事业部高级经理隋贵明表示。除此之外,农业信贷项目单笔规模较小,业务操作成本也相对较高。

  另一方面,由于信息获取渠道不畅通,贷款需求存在错配现象。“有真正需求的新型经营主体缺乏有效的渠道申请信贷资金支持,金融机构获取真正有资金需求目标客户的渠道较少。”中国农业银行山东分行乡村振兴金融部总经理刘继明有些无奈地说道。

  正是由于服务与获客成本高,贷款利率也相对较高,而信贷直通车的到来则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其担任着调查审查者和信贷资金最终投放者的角色,信贷直通车可以直接降低其获客成本和服务成本,提升放款效率。“通过信贷直通车,银行能精准获取真正有贷款需求的新型经营主体的信息,这对于在村镇布点较少的银行机构来说,大大降低了获客成本。”刘继明表示。

  江苏省联社业务管理部总经理阙正和对此也深有体会。“信贷直通车能够帮助金融机构精准锁定客户,第一时间掌握其需求,有利于提高银行跟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对接效率。”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信贷直通车的平台同时接入了多家金融机构,各个银行间也存在着良性的竞争,这对于其提高服务品质、创新金融产品、优化利率优惠有着积极的意义。“农业经营主体有了更大的选择权。之前贷款都是只对接一家银行,像利率、还款时间等都是银行的话语权更大,但现在通过信贷直通车发起贷款,农业经营主体可以从多家银行中选择服务最优、利率最低的一家。”江苏省农业农村厅计财处处长邹芳刚表示。

  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芳桦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共有社员121户,流转来的2400亩土地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粮油作物为主,农作物播种和收获的时节资金需求量最大。“过去都是我们求着银行贷款,现在是银行主动为我们提供优质的服务,这就是一种质的飞跃。”合作社理事长房华如今在申请贷款时底气十足,这源于信贷直通车的“撑腰”。

  “为什么过去涉农贷款的利率居高不下?其实是因为金融机构过去对农户的很多信息都不掌握、不熟悉,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风险相对较高。信贷直通车的平台将各方数据融合之后,大数据就可以为建档农户、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精准‘画像’,金融机构所承担的贷款风险也在降低,利率也随之下降。”山东省农业农村厅计划财务处副处长刘迎增表示。

  在山东省农担公司担保部负责人孙晓东看来,这是一种双向选择。“银行可以选择要不要放款,同样,农业经营主体也可以选银行。我们就曾经遇到这种案例,农业经营主体提交融资需求后,可能被一个银行‘抢单’了,但主体想选择另一家银行,因为别的银行可能服务更好,利率更低。”

  

  数据更全“画像”更准——

  

  从“抵押物困境”到“信用担保”

  信用体系建设是推进农村金融服务的重要一环,针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关键信息缺失、信息共享困难等问题,信贷直通车的出现切实推进了各部门间涉农信息共享。通过大数据为农业经营主体精准“画像”,为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提供了有力的信用支持。

  “农村信用体系虽然已初步建立,但仍然发育不成熟,金融机构之间缺乏共享机制,信用体系作用发挥不充分。”浙江省农业农村厅计财处处长李万虎表示。在辽宁省农业农村厅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处处长张道昱看来,长期以来,由于政、银、担、企四方信息交流不畅,各自为战,产生了“孤岛效应”,农村信用体系尚不成熟,农业经营主体难以获取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信贷可得性不高。

  信贷直通车活动采用的“主体直报需求,农担公司担保,银行信贷支持”的创新业务模式,有效解决了农业经营主体担保难的问题。

  “信贷直通车强化了政、银、担等多方数据的互联互通。例如在这个平台上,农担公司可以将业务系统与直通车进行数据对接,金融机构在进行贷款审批时可以很方便地查到农业经营主体的信息。信贷直通车将农业农村部、各地农业农村部门、农担公司、金融机构的数据全部汇集到平台,数据整合后可多维度刻画农业经营主体‘画像’。”刘迎增介绍说。

  作为连接农村金融供给方与需求方的关键一环,农业担保公司身上挑着沉甸甸的“担子”。国家农担公司业务发展部总监李明表示,目前多数省级农担公司通过发挥新农直报系统的快速响应和数据共享增信作用,对业务流程进行简化和优化,提升了经营主体的融资担保便捷性和获得感。

  接收到农村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时,农担公司将如何进行数据核验?以陕西农担公司为例,据其董事长苏诚介绍,针对不同客户来源,分两种模式响应客户需求。对于公司自主获取的客户,公司将其基础信息推送至新农直报平台,对接农业农村部门数据库进行核验,核验内容包括农业保险信息、农业补贴信息、高素质农民信息等,核验通过后再推送给合作银行。对于在平台直接申请的客户,由公司利用自身数据库进行初步核验,必要时对客户进行线下调查核验,之后,再推送给合作银行进行放款。

  大数据的综合运用,能够精准分析出农业经营主体的土地价值、项目价值、信用价值,再加之农担公司的担保服务,农业经营主体无需再提供烦琐的手续证明,解决了贷款缺乏抵押物的问题。

  对于农业经营主体来说,缺乏抵押物是贷款的“老大难”问题,烦琐的贷款程序,复杂的抵押和担保要求对他们来说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抵押物的问题确实是贷款中很大的障碍。对于农民来说,确实拿不出有效的抵押物来证明自己的实力和信誉。”房华感到有些无奈。

  “农村的很多资产都不能作为抵押物,农业经营主体拥有的固定资产大多无权利证书,无法作为办理贷款的抵押物,难以纳入商业银行合格抵押品范围。由于抵押和担保的缺乏,银行的风控系统也很难支持银行把资金贷给农业经营主体。”李万虎表示。

  “在传统农村金融中,风险管理还主要依靠容易变现的抵(质)押物,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缺乏符合要求的抵(质)押物。此外,长期以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缺乏完整的信用记录,难以满足风险管理要求,增大了农村金融服务风险管理的难度。”李明说。

  “我们现在都是信用担保,农业经营主体不再需要提供抵押物。通过大数据,我们可以精准掌握农业项目的具体信息,不只聚焦于当下的产值和价值,更看重未来产业的品质效益的提升和现金流的发展。”浙江省农担公司总经理赵虹表示。

  “信贷直通车真正给我们老百姓带来了方便实惠!”李旺是辽宁省兴城市人,现在经营着一家家庭农场,流转了600亩土地种植花生。“以前一些商业银行贷款要求比较高,尤其是在担保和抵押物方面要求比较高,以前贷个款可能还得抵押车和房。信贷直通车有农担公司做担保,再也不用为抵押物发愁了!”

  

  步骤更少手续更简——

  

  从“线下多跑路”到“扫码贷款来”

  胡光照是浙江省庆元县香菇市场一位普普通通的经营户,从事农产品批发零售,有近11年的香菇种植销售经验,年销售额约400万元。受新冠疫情影响,今年胡光照一直在为资金周转的问题发愁。“一次刷微信时偶然发现朋友转发了一条农业经营主体信贷直通车‘乡村行’的信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扫描了图中的二维码,第二天就有农行客户经理上门服务。”胡光照没想到,一次简单的尝试换来了这样的惊喜。

  操作方便、省时省力,是信贷直通车带给农户们最直接的感受,在实际操作中,农户直接扫码线上申请,农担公司提供担保,银行直接放贷。放在过去,农户们想顺利贷款往往要“过五关斩六将”。

  “农业生产周期性较长,而且受气候条件、市场环境等因素影响,农业生产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极端天气和市场价格波动对农业产出和利润影响较大,这导致农业经营主体获取贷款的准入门槛相对会高一点。”中国农业银行总行乡村振兴部副总经理李海波表示。

  隋贵明表示:“从金融机构角度看,因为物理网点运维成本高,更多的金融服务资源还不能完全覆盖和延伸到村镇级的农村地区。这也意味着,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山区的农业经营主体获取优质金融服务的便利性有待提升。”

  而如今,信贷直通车通过二维码将更多银行机构与千村万户联系起来,进一步延伸金融服务触角,有效解决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打通了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今年2月,农业农村部下发通知,将信贷直通车这一创新服务由阶段性活动转为常态化推进。11月,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信贷直通车“乡村行”活动,引导中大型银行机构服务下沉,将更多金融资源引村入户,助力粮食生产和乡村建设。

  “信贷直通车贷款到账快,而且还省了不少麻烦。银行的业务员直接上咱家服务,帮咱办理好手续,再也不用自己一趟趟往镇上的银行跑了!”姜振宇说。

  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力量,农户们只需要一部手机就可以轻松贷款,农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与便利性进一步提高。刘继明表示:“当前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需求正呈现线上化的发展趋势。互联网迅速普及,大数据、区块链技术不断成熟,让线上信贷成为可能。线上信贷的便利性不断满足农业经营主体的需求。”

  “从农业经营主体的角度来看,信贷直通车操作简单、办贷简单,广大农民和经营主体足不出户,在家动一动手指、扫一扫二维码就能享受到有效的金融服务,通过互联网平台,贷款需求直达金融机构,简化了办事程序,真正做到让数据多走动,让主体少跑路,大大缩短了放款时间。”张道昱概括道。

  据中国工商银行总行普惠金融部工作人员介绍,作为业内首家实现业务系统与信贷直通车平台直连对接的银行,其已开通信贷直通车工商银行专属申请通道,极大提高了农业经营主体申请贷款的效率,简化了信息传递的流程,提高了工行信贷产品对于农业经营主体的可得性、便捷性和普惠性。

  此次启动的“乡村行”活动则让更多的农业经营主体知晓信贷直通车。信贷直通车进村,进一步提升了其社会知晓度和品牌影响力,还扩大了农业经营主体的覆盖面和受益面。

  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鱼山街道崔口村素有“中国大蒜第一村”的美誉,村民们以蒜致富,人均收入过了万元大关。该村云集着70余家大蒜产业相关企业,全村80%家庭做的都是大蒜生意。

  在当地农商银行的对接下,金乡县森马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韩金龙使用信贷直通车的平台贷款150万元。“相比于之前贷款的流程,信贷直通车放款速度快。只要提交资料就有银行的业务员来上门对接,调查完经营情况后很快就放款了。”

  

  布局更广升级更快——

  

  农村金融数字化转型在路上

  近年来,大数据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数据支撑。值得关注的是,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单列为一项重要内容,其中提及“支持各类金融机构探索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中长期信贷模式,深入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发展农户信用贷款”等内容。在业内人士看来,信贷直通车这一模式为各地加强部门间信用数据共享、健全农村信用体系、推进农村金融数字化转型积累了经验,提供了范本。

  不仅仅是直通车,其他惠农产品的发展都要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手段,综合分析已有的内外部涉农大数据,为客户提供可靠的信用贷款,降低对抵押物的依赖,简化贷款流程,缩短办理时间,切实满足更广大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融资需求。

  李明表示,信贷直通车活动搭建了信息核验平台,汇集了农业农村领域补贴、保险、主体身份信息等多维度涉农数据,各省级农担公司充分利用直通车信息核验功能,提升了风险判断能力。多数省级农担公司已经建设完成业务信息系统,初步实现“业务信息化”。以山东、浙江、河南、安徽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省级农担公司在本省农业农村部门的支持下,已经构建起有效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据库,可以对客户进行数据“画像”,有效识别客户风险,提高风控的效率和精准度。

  目前,三农领域大量数据尚未得到充分、有效挖掘利用,包括主体注册登记、纳税、财政补贴、产权、司法等。李明认为,通过数字化转型,构建农业经营主体数据库,运用数据对农业经营主体进行风险“画像”,可以打造全新的数字化风控模式,将带来农村金融服务展业方式的大变革,这也是信贷直通车的突破性价值所在。

  各地农业农村部门和各金融机构正在加快完善农业农村数据采集系统,融入信贷直通车的农业经营主体数据库建设。张道昱透露,辽宁省正加快建设乡村振兴综合服务平台,将农村金融服务作为其中一个重要板块,推进打造具有辽宁特色的信贷直通车地方版,提升品牌影响力。“主要是通过数字征信解决农业经营主体信用问题,数字化反映生产、消费、债务及资产情况,包括资产交易记录情况,帮助银行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画像’。”

  浙江省的数字化改革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在浙江农担成立之初,就已经定下数字化发展的基调。目前,浙江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掌握着全省大部分农业经营主体的信息。我们通过对接系统,将这些数据接入农担的平台。另外,农业农村部门也给予了指导和支持,打通了农业生产经营相关的数据。比如,通过种粮补贴数据,我们可以倒推出耕地的亩数,进而建立模型,进行投入产出分析。”赵虹表示。

  “有了大数据的支撑,就可以实现贷款的秒批秒贷。”孙晓东解释说,“我们从相关部门获取种粮补贴、保险赔付等数据,按照授信模型计算出授信金额。比如这个农业经营主体有过100亩耕地的投保记录,这个数据是真实可信的,我们就可以据此算出授信的具体金额。银行那边也有一套计算模型,如果算出的结果我们都认可,农担就会出具一份线上担保承诺函,银行也可以立即放款。有了数据支撑,30万元以下的贷款可以实现秒批秒贷。”

  陕西农担公司也在加快自身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明年我们将建成自己的数据中台,接入征信、司法、公安、农业农村部门的数据,对客户进行精准‘画像’,增强信贷直通车系统的数据支撑。”苏诚说。

  但是,与城市数据相比,我国农村的数据建设还相对薄弱。“依靠大数据等数字化手段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金融服务,一定会是未来的一个主要方向。”李万虎坦言,“但目前来看,这还需要一定的时间。特别是在数据收集方面难点较多,比如像某些数字化基础较薄弱的地区,基础数据的采集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成本,需要政府、金融机构和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等多方合力推进。”

  乡村振兴离不开金融“血液”。信贷直通车通过农村金融机制创新补短板、疏堵点、解痛点,逐步完善信用、抵押、服务体系,对于推动农村金融服务的高质量发展有着深远意义。农业农村部计划财务司副司长王衍说:“信贷直通车已成为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一个突破口。”

  望着即将出栏的肉牛,姜振宇心里打起了“小算盘”,明年他打算通过信贷直通车多融资,继续扩大养殖场的规模。更暖心的帮扶、更创新的举措、更精准的“滴灌”,信贷直通车不仅开进了田间地头,更开进了农民的心坎里,它正满载着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希望与憧憬,一路飞奔向前。

  

  版权声明:本文系农民日报原创内容,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致电010-84395265或回复微信公众号“农民日报 ID:farmersdaily”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如有侵权,本报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22-12-16/346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