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在“变与不变”中勇争先

零零社区网友  2022-12-14  互联网

在“变与不变”中勇争先

——看江西赣州农业农村工作如何干在前列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张振中

  “2008年,我去过赣州。上次来江西,是2016年。昨天,我在赣州看了企业、乡村、中央红军出发地。一路走来,感到这里的变化很大,干部群众精神状态很好。”在2019年5月21日举行的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谈到当时考察赣州的感受。

  从2019年总书记考察赣州至今,3年多来,踏上新征程,新赣州特别是新乡村发生了新变化。

  在总书记考察过的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于都县潭头村,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从当时的19万元提升到如今的290万元;在诞生“17棵松革命故事”的瑞金市华屋“红军村”,昔日栽下“信念树”的村庄,如今已遍种增收致富的“振兴林”。

  在赣南大地,变化的不仅是乡村振兴新经济、新面貌,还有振兴乡村的新作为、新方法;不变的是伟大苏区精神、农业基础地位……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为赣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动能。“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西提出了‘作示范、勇争先’的目标要求,作为农业大市,赣州农业农村部门要担当实干作示范、踔厉奋发勇争先,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江西省委副书记、赣州市委书记吴忠琼说。

  

  “形”变而“神”不变:乡村风貌塑形铸魂

  “总书记称赞我们精神状态很好!这让我们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更有盼头、更有劲头、更有奔头。”瑞金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邹建敏兴奋地说,精神状态就是奋斗姿态,人活着就要有一种精神,农村也需要一个精神焕发的村庄。

  对瑞金等赣南老区来说,苏区精神、红军精神永远是一面永不褪色、永不过时的旗帜,而坚定信念是苏区精神的灵魂。

  “80年前,参加红军的17名青壮年种下了17棵松‘信念树’,80年后,我们17户新农户要共建‘振兴林’。”作为红军烈士孙辈,华水林认为,传承是最好的纪念,发展是最深的告慰。

  瑞金市叶坪镇黄沙村,地处赣闽交界之地,华屋是远近闻名的“红军村”,“十七棵松”的革命故事就诞生于此。

  “我爷爷华钦材就是后山上的一棵树,每棵树的身后就是一个家。”在华水林看来,爷爷等17位好汉当时种下“信念树”,扛枪保家国是为了家园的安宁;而如今,共建“信念林”是为了家园的发展。

  80年来,对于华屋等瑞金许多红色村庄而言,不变的是什么?瑞金市委副书记李志坚认为,是“十七棵松”革命故事传递出来“忠于家国”的精神特质,是“改变家乡、发展家乡、振兴乡村”生生不息的永恒信念。正是这种“不变”的精神,引领乡村日新月异的变化。

  “我们16年没有吃过一餐团圆饭。”说起那时的贫困,华水林至今还心有余悸。2012年前,华水林和大多数村民一样,住的是土坯房、走的是烂泥路、喝的是土井水,华水林大家族20多口人大都在外务工,即使过年回家,因为人多房少,大家都轮流回来,难以真正团聚在一起。

  2012年《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后,在中央及地方政府的扶持下,华屋大力实施土坯房改造。2015年初,华水林搬进新家,大家族26口人度过了首个团圆年。和华水林一样,66户村民住进了两层半“小洋楼”。从有房住到住好房,华屋在实施改善人居环境工程中引领农户做到“五净一规范”(院内净、卧室净、厨房净、厕所净、个人卫生净和房前屋内摆放规范)。

  自家小庭院洁净了,全村大家园更要美丽起来。如何让整个村庄真正美起来?时任黄沙村党支部书记的黄日升倡导村民一起试种果树,因为果树成片种植,既成风景林又是产业林。

  爱动脑筋的华水林第一个站出来,他种起了洋桃、番石榴、火龙果。在他钻研下,这些亚热带水果在黄沙村开花结果。观光客慕名而来,有些游客为了观看只在晚上开到清早的火龙果霸王花,留在华水林的二楼民宿里住一晚看一景。

  这让如今已是叶坪镇副镇长的黄日升看到了果林的前景。党的二十大一闭幕,他就召集村里17户大户共商,提议在286亩果蔬基地的基础上打造“振兴林”。

  一年打基础、两年大进步、三年大变样,黄日升3年前向村民许下的愿景如今已变成了现实,华屋所在的黄沙村被评为“赣南十大醉美乡村、全国农村幸福社区建设示范单位、苏区振兴样板村”。

  华屋只是赣南乡村“形变而神不变”的一个缩影。2019年以来,赣州累计投入资金42.16亿元,开展15202个村庄整治建设,基本实现宜居村庄整治建设全覆盖,建成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及覆盖村庄数量居全省第一,目前该市已创建6个美丽宜居示范县、111个美丽宜居乡镇、2088个美丽宜居村庄。

  

  “地位”不变“作为”变:乡村产业提质升级

  “在新时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没有变。赣州是农业大市,越是新征程,越要发挥农业的基础作用,农业农村部门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越要有新作为。”赣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孙晖认为,只有基础地位不变,但人的作为在变,才能实现从农业大市到农业强市的深刻转变。

  农业是基础,作为大宗农产品的粮食则是基础的基础。以水稻为主的粮食是赣州的传统农业产业,涌现出全国粮食生产重点县宁都和兴国、信丰、于都、南康4个全省粮食生产重点县。

  蔬菜作为特色农业产业,这对正在打造大湾区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的赣州来说至关重要。近年来,赣南蔬菜成为继脐橙产业之后又一产值超百亿元的富民支柱产业。

  无论是粮食还是蔬菜产业,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赣州都寄予厚望,而在潭头村则完美集合这两大产业,一主一特,一稻一蔬,全村2100多亩耕地,水稻和蔬菜种植面积各占一半。潭头村乡村振兴特别是富硒蔬菜产业的发展得到了总书记的点赞。2019年5月2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梓山富硒蔬菜产业园实地考察。总书记握着乡亲们的手说:“共产党就是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党中央想的就是千方百计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今后日子会更好!”

  为了不负总书记的重托,为了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从村到镇,从县到市,赣州各级干部带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作为,在新征程以新作为推动新发展,促进农民生活水平实现新提升。

  “黄沙村1100多亩水稻,亩产1100多斤,全村自己的口粮绰绰有余,但一方面要为于都这个产粮大县多产粮,另一方面我们要让粮农多增收。因此,镇村干部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睡大觉,而是要与时俱进,持续作为。”叶坪镇党委书记王林说。

  一斤“潭头米”,合作社、农民分别赚了不到五毛钱。究其原因,稻米品牌和加工能力跟不上。因此,作为村里公认的新经济能手,潭头村委会副主任、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负责人刘锦华倾力推动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稻米烘干仓储加工一体化运营。在他的推动下,今年12月,村里的育秧工厂将率先建成投入使用。“到时年生产加工水稻达到40万吨。合作社效益能提升3倍,农民一亩水稻能增收100元。”刘锦华当着记者的面算了一笔账。

  包括潭头村在内的赣南蔬菜主要供给大湾区消费者,自然对菜农种植技术要求较高。为此,潭头村从山东、湖南等地引进职业菜农,培育带动本村的农户发展成为种菜里手。潭头社区脱贫户张中华经过学习实践,掌握了无菌化育种、无土栽培等新技术。目前,潭头村形成了“十户大户创业、带动百人就业、种植千亩蔬菜”富硒蔬菜产业发展新格局。

  正是因为推广应用新技术,赣州市农业农村局总结出19项蔬菜栽培技术规程,各项技术成果推广应用面积达8.3万亩以上。前不久,赣州市农业农村局获得江西全省蔬菜产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考核结果第一名;正是因为有了新菜农,赣州近年来发展职业菜农1.33万户,全市蔬菜产业累计带动28.35万人增收,户均年增收5万元以上。

  

  “方向”不变“方法”变:党建引领 方法创新

  “一定要想清楚出发点在哪里、落脚点在哪里。要跳出潭头看潭头,面向未来谋潭头,让潭头承担更大的使命,实现更好的发展,让百姓的生活更加幸福。”今年七一前夕,江西省委副书记、省长叶建春来到他的基层党组织联系点——潭头村。

  为人民谋幸福就是党的事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人民实现梦想的核心。“从跳出旧农村到建设新农村,从摆脱贫困到乡村振兴,中国农业农村的这一巨变归根结底靠的是坚持党的领导这一不变。”赣州市委农办副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周昱认为,坚持党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是必须握牢的“方向盘”,在此前提下,三农工作者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出发点、落脚点在哪里?“就是省长所说为了百姓生活更幸福。要实现百姓生活更幸福,农民增收是核心。”于都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王志福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这不仅能够促进农村地区整体经济水平增长,农村经济活络了,老区可以发展成‘特区’;而且能够提升农民收入水平,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以此助力共同富裕的有效实现。

  因而,从于都县到赣州市,都把发展村集体经济纳入基层党建大盘子,作为基层党建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来抓。

  “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潭头村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之所以能达到290万元,是因为党建‘红色’引领了‘红绿融合’产业的发展。”梓山镇党委书记郭清峰一语中的。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贵在“新型”,而要实现“新型”,必须要有新思路、新举措、新方法。新方法是什么?就是让农民当股东。潭头村党支部书记刘连云介绍,村里抓住机遇,2019年7月份成立旅游公司作为村集体产业,并鼓励村民入股。第一年,许多村民怕有风险,只有87户村民入股。为了做示范,第一支部建在旅游公司内,25个党员带头入股。如今,782户村民中,有530户成为股东。农旅融合等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在潭头村强劲迸发。

  一花独放不是春。为解决乡村干部发展村集体经济视野不够宽、办法不够多等问题,赣州市还积极推行“1+N+1”强村带弱村抱团发展模式,推动全市195个集体经济强村结对帮带396个弱村、示范带动195个中等村,让党组织有活力、党员起作用、群众得实惠。

  正是注重以点带面,示范引领,推动基层结合乡情村情实际,赣州市探索出政策红利型、出租出让型、有偿服务型、股权分红型、生产经营型等5大类30多种党建引领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今年1-10月,赣州全市村集体经济发展又有新突破,全市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12.02亿元,村均34.74万元,经营性收入15万元以上的村占比90.18%。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22-12-14/346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