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耕地保量提质 让中国饭碗装上更多“荆楚粮”
夏贤格 邢美华 杨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湖北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近些年来不断强化耕地数量、质量与生态的“三位一体”保护理念,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工作取得成效,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湖北耕地存在资源总量减少、地力下降、土壤障碍因子增多等共性问题,也面临优质耕地占比低、单位耕地面积产能低、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和需要修复的耕地面积较大等个性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和解决。
根据湖北实际,新发展阶段做好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工作,要以保量提质为目标,守住耕地数量红线和质量底线,实行用养结合、建管并重,提高土地生产能力,确保中国饭碗装上更多“荆楚粮”。
增强耕地危机意识,形成耕地保护合力。耕地问题具有隐蔽性、滞后性和累积性,难以及时察觉;治理耕地问题周期长、难度大、成本高,并且有些耕地理化指标难以恢复。要增强全社会耕地危机意识,充分认识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的极端重要性,不断增强社会各方面保护耕地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严守湖北耕地红线,以“长牙齿”的硬措施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和高标准农田;将耕地质量纳入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年度工作考核;落实耕地保护责任离任审计制度。对保护与提升耕地质量的主体实施补贴,采取建立耕地保护基金、以奖代补等方式,调动新型经营主体、村集体和农户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形成保护耕地合力。
加大土壤科学研究,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组织科研院所等科研力量围绕耕地土壤问题展开攻关,力争取得突破。围绕湖北耕地质量监测与时空演变规律、丘陵山区冷浸田治理技术、平原低湖田改良关键技术、旱地土壤连作障碍消减技术、土壤酸化改良及阻控关键技术等开展科技创新。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设立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科研专项,在省级财政中安排专项资金并给予持续支持。
开展耕地有机质提升行动,培肥基础地力。土壤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基础和核心,要持续开展有机质提升行动。加大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坚定不移推动农药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培肥,到2030年全省秸秆还田率70%以上。坚持实施果蔬茶等作物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鼓励和引导大田使用有机肥,力争到2030年有机肥替代化肥广泛普及。加大绿肥种植,优先发展豆科、油菜绿肥,到2030年,全省绿肥等养地作物面积达到800万亩。
开展中低产田改良,提升耕地综合产能。湖北中低产田占比大,产能提升潜力大,提升耕地产能要抓高标准农田建设,更要抓中低产田改良。借鉴高标准农田建设,建立湖北省中低产田改良专项,做到有目标、有方案、有部署、有检查。明确改良重点。重点治理水网区低湖田的土壤渍涝和潜育化,鄂中北岗地的土壤养分失衡,丘陵坡耕地的酸化和耕层变浅,以及山区冷浸田的渍水低温。
倡导保护性耕作,促进耕地可持续性利用。坚持循环低碳绿色发展,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全面推行秸秆资源化利用和农膜回收利用。以生物覆盖实现耕地保水保肥,保护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科学安排耕作制度。粮食主产区提倡推广水旱轮作方式,山区或经济作物区提倡开展坡地沟作、等高种植、连片种植等模式。大力实施《湖北省耕地草地河湖休养生息实施方案(2016—2030年)》,实现耕地资源永续利用。
完善耕地质量监测评价体系,提升土壤健康管理水平。完善监测网络。在进一步运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无人机等新技术手段,提升已有监测点设施装备条件基础上,按每10万亩不少于5个点的标准设点。建立耕地土壤调查数据库,加快省耕地质量与肥料工作总站已有信息化监管平台改造升级。完善湖北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及信息发布制度,及时掌握各生态区耕地质量等级现状及演变趋势。健全基层耕地管理机构和人员配备,提高耕地质量监测评价人员专业水平。设立耕地质量监测评价专项资金,强化工作和人员经费保障。
(作者单位:湖北省农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