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元昭化区
“林业+药业”闯出产业振兴新路子
石洪彬 位于四川盆地低山丘陵向山区过渡地带的广元市昭化区,属典型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全区林业用地面积124万亩,人均拥有林地面积5.16亩,活立木蓄积量831.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6.27%。
近年来,昭化区将发展优质高效林业产业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积极探索森林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形成了以“松林+茯苓”“柏林+菖蒲”“核桃+夏枯草”为主的林下中药材发展格局,成功创建全国林下经济示范县、国家森林城市、全省绿化模范县、新产业新业态示范县,“青山绿水”正变为“金山银山”。今年以来,昭化区林下中药材实现产值3.7亿元,种植农户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
定政策、强保障,推动林下中药材发展产业化。针对林下中药材产业发展无政策、缺资金问题,昭化区先行先试,将林下中药材纳入现代农业“5+3”产业体系规划布局,明确“松林+茯苓”“柏林+菖蒲”“核桃+夏枯草”等林下中药材发展模式。通过财政奖、向上争、企业投、招商引和银行贷的办法,聚焦茯苓、夏枯草等重点产品,走多元化投入路子。今年以来,整合涉农财政资金706万元,吸纳社会资本1000余万元。与银行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农民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民联保贷款等业务,今年投放林下中药材发展信贷资金200万元。
育龙头、建园区,推动林下中药材发展规模化。针对散户难以实现规模化生产的问题,昭化区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基地建设为平台,采取先试验再示范后推广方式,持续深化区级现代中药材园区、镇村示范园区、户办自强产业庭园,“三园联动”稳步扩大昭化林下中药材产业规模。创新集群发展模式,推行园区联建、产业联动、经营联合、利益联结,集聚集群发展。培育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中药材企业1家,建设林下中药材示范基地6000亩,扩面中药材园区1.65万亩,带动64家专业合作社、1100余户种植户发展林下中药材2万余亩。今年6月,广元市昭化区林下中药材现代林业园区(昭化药博园)成功创建为省级现代林业园区。
重技术、优服务,推动林下中药材发展标准化。针对林下中药材发展技术要求高和管护难等问题,狠抓技术服务,依托成都中医药大学、省林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搭建“企业(合作社)+院校”合作平台,围绕林下中药材重点产业、重点环节开展技术攻坚,推动问题就地解决、技术就地集成、成果就地转化。依托中药材产业协会、茯苓产业协会等社会化服务组织,采取科技特派员、送科技下乡、“田间课堂”等方式,全方位、多层面开展技术培训,把抽象理论变成农民看得见、摸得着、落得实的技术操作规范,努力构建产量高效、产品安全、产业兴旺的林下中药材发展格局。
保底线、激活力,推动林下中药材发展效益化。针对普通群众抗市场风险弱和稳定增收能力差的问题,昭化区利用财政涉农资金,推行折股合营、自主经营等方式,指导域内中药材种植农户与市场经营主体签订药材保价收购、二次返利等协议,创新联产带农机制,实行统一品种选育、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农机使用、统一农资配送、统一指导服务、统一保价收购,每年提取经营主体年度利润的30%建立公益金、公积金、风险金,帮助中药材种植户有效规避市场风险、拓展稳定增收渠道。以昭化区射箭镇五房村为例,2021年,园区核心区五房村农户务工收入200余万元,土(林)地租金50万余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47.2万元,该村获评省乡村振兴示范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得到省委主要领导签批。
扩形象、延链条,推动林下中药材发展品牌化。针对林下中药材初级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弱问题,坚持搞加工和拓展市场并举,持续深化“昭化药材”品牌建设,促进林下中药材产业内涵式发展。支持广元黎生、四川佳华等省级龙头企业建立1.4万平方米初加工厂房,开发出茯苓丁、灵芝孢子粉、药膳包等初级产品。鼓励四川新禾成联合省中医药科学院,四川佳华联合四川赤健中药科技建立2套精深产品加工线,生产出中药材颗粒、饮片、保健食品等精深加工系列产品,年销量500余吨。鼓励企业参加西交会、农博会、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等活动,“昭化茯苓”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商标、有机产品认证和良好农业规范认证,探索出茯苓“种一休三”循环发展模式,入选全国林业资源综合利用典型案例,并在全国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