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共同富裕的乡村“必答题”
张斐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没有乡村的全面振兴,就没有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乡村是一道“必答题”。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北城南乡”二元结构明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城乡共同富裕,是江夏全面迈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重大使命和艰巨任务。
乡村发展理念进一步提升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乡村不振兴,共同富裕就无从谈起。要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更强举措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促进共同富裕。
坚持协同发展。由过去以工业为主向以工哺农、工农协同理念转变,推动政策、资金、项目、资源等向三农倾斜,未来五年,江夏区计划从地方财力中拿出100亿元,用于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系统观念。坚持城乡统筹、全域规划、分步实施,整合街道、部门和社会各方力量,突破式、连片式打造亮点区域,实现资源全力倾斜、建设全域推进、农村全面发展、成果全民共享。树牢底线思维,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粮食安全和生态保护的底线。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机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大力推进撂荒地整治,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筑牢河湖、岸线、山林等保护屏障,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生态。
乡村价值实现进一步提升
乡村价值存在于农业产业、美丽生态和资源要素中,这是有别于城市空间的独特优势。要以农业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升级为导向,推动乡村资源资产提质增效、赋能变现。
提升生产价值。坚持“四化同步”,以产业化理念发展农业,按照“科技化、信息化、规模化、品牌化、市场化”发展思路,围绕梁子湖大河蟹、江夏光明茶、舒安藠头、五里界界豆等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加快农业科技园、农产品加工园等平台建设,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建强产业链、打通物流链、延长价值链,实现从“卖产品”向“卖商品”转变。挖掘生态价值。立足“一镇一街三圈三山”农文旅格局,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大力发展花经济、果经济、山经济、湖经济、碳汇经济等美丽经济,持续擦亮文旅品牌。激活资产价值。坚持市场导向,发挥市场机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推进“点状供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要素利用,通过股份合作、资金入股、租赁经营、托管代理等方式,盘活利用农村闲置资产、宅基地和民房等“沉睡”资源,促进乡村资产增值、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乡村功能品质进一步提升
乡村是农民的聚居地、市民的向往地,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更广阔更美好的空间载体逐渐成为乡村的主要功能。要以“强街工程”和“三风行动”为抓手,完善乡村功能布局,让高品质服务就地可享、触手可及。
要做到强基础。充分发挥街镇接城连乡、承上启下的优势,立足全方位功能需要、基本配套需要、群众日常生活需要,优先推进支点城镇、口子镇和中心村建设,建强道路交通、水利管网等“硬设施”,将街镇打造成为乡村振兴的“桥头堡”和功能承载的汇集地。坚持补短板、强弱项、提标准,完善农村学校、卫生院、养老院等保障设施,优化配置商业、休闲、娱乐等功能,增强服务供给的均衡性和可及性,推进资源、服务、平台延伸至乡村“最后一公里”,做好公共服务的“软条件”,让群众就近就地安居乐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强文化站、百姓大舞台等文化阵地,开展村歌村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弘扬文明风尚,营造浸润心灵的“新环境”,引导群众向上、向善、向美。
乡村建设力量进一步提升
乡村振兴的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要秉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理念,广泛吸引各类乡村振兴人才,确保人才愿意来、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
聚焦现代化农业发展,加大政策支持、技术培训、帮扶指导和资金补贴,培育一批理念新、技术新、懂经营的“新农人”,改变以往“田秀才”“土专家”等本土人才发展不温不火的局面,为发展现代都市农业、观光农业、绿色农业等提供人才保障。引进社会力量。畅通入乡渠道,引导农业科技专家、乡村规划师、建设师、电商渠道专员、教文卫体专家等各类人才下沉乡村,健全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制,推动人才常态化、长效化服务乡村,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整合下沉资源。建立健全挂点包保、对口帮扶、干部下沉等工作机制,用好下沉干部、驻村工作队、志愿者等多方力量,深入乡村一线,厘清发展思路,找准发展突破口。吸引人才回流。开展外出能人摸底走访,建立人才库,吸引更多有实力、有精力、有情怀、有品位的“乡村合伙人”回乡创业,构建让能人“回乡开心、干事顺心、生活舒心”的环境,培育更多农村高素质企业家队伍,助力实现强乡业、美乡村、富乡民。
乡村治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以社会善治为基准的乡村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乡村安全稳定、社会和谐繁荣的坚实基础。要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深入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推动乡村实现和谐有序运转。
抓牢基层党组织建设“牛鼻子”,深化党支部标准化、农民组织化、组织区域化、发展融合化、治理精细化的“五化兴乡”活动,完善组织联建、发展联动、产业联营、区域联治、人才联育的“五联”工作机制,走出一条抓党建促振兴的治理新路。突出群众“自治”。增强农民群众乡村治理的“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挥村民理事会、党员乡贤联盟、农村“五老”等自治组织作用,建立“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办、民事民评”的协商体系,让群众的事情由群众自己说了算。推进多元“共治”。依托“国企联村”“结对帮扶”等活动,引导和调动社会力量、资源投入乡村,积极参与村级事务决策和设施建设管护,善于用信息化、数字化手段提高治理效能,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治理共同体,加快形成乡村振兴的团结奋斗新局面。
(作者系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