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四个结合”打造具有北京韵味的美丽乡村
北京建筑大学教授、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齐勇 近年来,北京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水平,村庄环境面貌普遍达到了干净整洁有序的要求。然而,当前市域发展不平衡现象明显,部分领域还存在一些突出短板和薄弱环节。围绕新时代首都发展,打造具有北京韵味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顺应京郊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着力抓好“四个结合”。
顶层设计与因地制宜相结合。要坚持首善标准,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明确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建立健全工作导则、治理标准、配套政策等体系建设,统筹推进各项任务。同时,要科学把握京郊乡村差异性特征与区域功能定位,目标任务要与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相适应,与自然条件和风土人情相协调。其中,城镇集建型村庄,要加快实现城乡人居环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整治完善型村庄,要完善人居环境基础设施,推动农村人居环境与产业发展互促互进;特色提升型村庄,要加强历史文化、传统风貌的保护延续和村庄整体风貌引导;整体搬迁型村庄,要做好搬迁前后的衔接。
综合整治与重点突破相结合。要继续以“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为抓手,在农村厕所、生活污水垃圾、村容村貌等领域持续发力。全面深化农村厕所革命,开展实施效果评估及提升行动,有序推进农村户厕改造与未达标公厕改造,有机衔接农村厕所革命与生活污水治理,统筹厕所改造与生活污水治理一体化建设。分类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高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健全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探索就地就近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新路径。持续提升村容村貌。深挖京郊乡村文化内涵,通过村庄规划管控、风貌引导与传统村落保护,提升道路、供水、能源、绿化等设施水平,打造一批功能现代、安全环保、与自然环境高度融合并彰显乡土特色的美丽村庄。同时,选择一批基础较好、条件成熟并具有代表性的村庄,作为美丽乡村示范村,在农村改革、城乡要素流动、公共服务等领域赋予先行先试的权利,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短期攻坚与长效管护相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既需要针对突出问题与短板,通过“百日攻坚”“夏季攻势”等短期攻坚活动,快速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更需要建立健全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监督的长效管护机制。要结合风俗习惯、重要节日等组织村民清洁村庄环境,通过“门前三包”等制度明确村民责任,推动村庄清洁行动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依法依规明确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产权归属,加快出台长效管护责任。合理设置农村公益性岗位,优先聘用符合条件的本地农村劳动力,加快培育责任心强、专业化高、稳定性好的管护队伍。探索农村厕所粪污清掏、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农户付费制度,逐步建立农户合理付费、村级组织统筹、政府适当补助的运行管护经费保障制度。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相关督查检查计划,尽快出台相关考核标准并建立激励措施。
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相结合。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快健全市负总责、区和乡镇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以区为单位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各项任务。同时,政府不能“大包大揽”,要切实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村民等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全过程、各环节;要加大健康宣传教育力度,转变农民传统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鼓励将人居环境治理相关要求纳入村规民约,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