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资产 用活资源 还利于民
——四川巴中市恩阳区壮大村集体经济探索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传君 成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完成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的重要内容。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已在每一个村及农村社区建立起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积极探索和实践农村集体经济融合发展的路子,一些村已取得明显成效并脱颖而出。
这些村通过“股份合作自主经营、资源合作联合发展、资金入股借力发展、租赁经营稳健发展、托管代理服务发展、扶贫资产经营发展、盘活撤并村闲置资产、‘三权分置’所有权分红、共建‘飞地’抱团发展”等9种路径,以发展多种业态,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恩阳区计划今年内基本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到2025年形成一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典型,50%的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10万元;到2035年,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基本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均超过20万元,并打造一批500万元以上的村。
盘活各类资产资源,为集体经济奠定坚实基础
如今村子多为二三个甚至数村合并而成,脱贫攻坚期间,几乎每个村都建设了新的阵地,并进行了一些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村级建制调整后,被撤并村原有的村小学及村级阵地用房等,便成了闲置资产。如何把资产盘活,把资源用活,是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关键。
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区集体资产总量达22.9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超4.5亿元,非经营性资产逾18亿元。“我们把被撤村两个村部和一些廉租房,及30余口塘、库、堰等租赁出去,每年为村里增加5万元固定收入。”下八庙镇万寿村党总支书记肖梅说。
这基本上成了每个村都有的一笔基本收入,只是各村数额有多有少。双胜镇万林村40余口山坪塘和一座小二型水库,有偿租赁出去每年收入2万元。
在农村,土地才是具有挖掘潜力的资源,充分利用集体山林和集体土地,成为增加集体收入一个重要来源。
“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我们村耕地面积增加了400余亩,我们以每亩550元的价格流转出去,每年为村里增加收入22万元。”柳林镇海山村党委书记韩渭才说,全村5000余亩土地流转出去,村里以每亩50元收取服务费,这又是一笔每年25万元的持续收入。
这一举措是区里推崇的,就是先将村辖区内的土地经营权入股到村集体,通过高标准农田、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打包流转到经营主体发展特色产业,在确保农户流转收益的前提下,收取相应的土地流转管理服务费作为村集体所有权收益,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用活各类项目资金,入股新型经营主体借力发展
2020年,3位老板到万林村创办蛋鸡场,村集体捕捉到这一商机,毅然将100万元资产收益扶持资金投入进去,蛋鸡场一期工程顺利建成。2021年,村集体再将150万元相对贫困村试点资金投入进去,并将价值7万元的物资及基础设施折资投入,总占股41.6%。
“去年,一期工程见效,村集体分红18万元。今年二期工程也已见效,蛋鸡场日产蛋7.5万余枚,日销售额5万元左右,村集体分红预计将达80万元以上。”村党支部副书记贺信说,从此万林村集体经济正式跨入百万元行列,实现2035年500万元目标不是难事。
之所以有信心,是因为蛋鸡场下一步将进入有机肥和鸡饲料生产领域。目前,用鸡粪做原料的有机肥厂已经试生产,每天能产10余吨,售价200元/吨。待产能饱和,市场全面拓开,按目前有机肥上千元一吨计算,一年又是几百万元,村上又可分红至少80万元。
自己生产鸡饲料,即节省了养殖成本,又可占领区域市场。“现在每年鸡饲料成本高达上千万元,以后可自给自足;规划中的鸡饲料厂日产饲料100吨,将近90%需要外销,外销营业额预计将达2000万元以上,纯利润400万元,村集体可分红160余万元。”贺信说。
如果加上饲料节约出来的资金,养殖环节利润会更高,相应村集体分红资金也会更高。蛋鸡场目前养殖规模为8万余羽,马上要启动三期工程,工程完工后,总养殖规模将达到20万羽,意味着产能将扩大一倍多,仅鸡蛋销售利润村集体就可分红300万元左右。
自建实体自主经营,拓宽渠道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肖梅说,万寿村已建成AAAA级景区,依托乡村旅游,村集体股份经济联合社开办了两家农家乐,做餐饮和民宿,前些年,年纯利润在8万元以上,近两年,年纯利润也未低于5万元。另外,村里还出资改造了几处闲置农房,租给别人做民宿,一年收入5万元。
把股份合作自主经营做得最好的是海山村。该村集体股份经济联合社下辖5个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植保合作社、农机专业合作社、劳务合作社、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除土地合作社和劳务合作社是通过盘活资源收取服务费外,其余3个都是有资产的经营实体。
海山村5000余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后,以恩阳区产投集团为首的几大业主进驻村里种地,但植保这一块各业主基本上是交给村里在负责。“仅产投集团这1000亩的防虫、治病、施肥、除草、秸秆还田等环节,他们就要给我们支付10余万元的费用。”韩渭才说。
海山村还有自己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利用100万元资产收益扶持资金,村里购买了大小10余台(套)农机,仅本园区农机服务年收入就高达30余万元。“我们还对外服务,一年收入也在50万元以上,总共80余万元,纯利润40%,就是32万元。”韩渭才说。
种养专业合作社也是另一大增收渠道。合作社流转了2000亩地,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700余亩,水稻种植1200余亩,然后稻田养鱼、养鸭。以亩均年纯利润300元算,2000亩则有60万元收入,加上养鱼、养鸭,纯利润将达到上百万元。同时,合作社还带动了本村就业务工。
构建利益联结机制,做大集体经济惠及组织成员
万寿村也有将项目资金入股到其他经营主体的情况,如2018年将100万元资产收益扶持资金入股到万寿农机专业合作社,将其他扶贫项目资金140余万元入股到万寿养殖专业合作社,每年共为村集体增加18万余元收入,加上其他,村集体年总收入近40余万元。
“接下来,我们将充分利用万寿村乡村旅游优势,进一步提档升级一些景点,开发出一些新的营运性增收渠道。”肖梅说,不断将雪球滚大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让集体经济收入惠及全体组织成员,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往往就是本村村民,所以最终还是要惠及村民。
万寿村实施的“127”利益联接机制,目前已推广至全区很多村集体经济组织,只是各村“127”的具体内涵有所不同。万寿村的法则是:10%作为风险防控资金、20%作为村集体公益金、70%用于集体经济再生产和股民分红。而70%中的四成用于再生产,三成用来分红。
在海山村,“127”的内涵则是:10%用于脱贫户防返贫,20%用于股民分红,70%留在村集体经济组织。“我们目前需要不断投入扩大再生产的资金量大,因此留在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金占大头,待整体收入提高,会有所调整。”韩渭才说。
在万林村,“127”的内涵与海山村大致一样。“目前我们人均每年能分100元,到了500万元的规模后,人均每年将可分到300元,到了无须扩大再生产的时候,我们会扩大分红比例,人均每年分到1000元是可期待的。此外,我们还在考虑为全体村民购买社保。”贺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