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地水乡”走在前
——山东济宁市瞄准难题探寻乡村振兴路径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吕兵兵 赵炜 蒋欣然 作为孔孟之乡、运河之都,山东省济宁市“圣地水乡”的印象深入人心,优秀传统文化已享誉中外,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又如何?
全市常住人口约840万人,在山东16个地级市中排名第六;202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69.96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40.5亿元,分别排名山东第六、第五。
2021年,济宁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16.2亿元,位列山东第三;土地流转率63.5%,居全省第二;省对市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排名第二。
以“中等生”底子,干出“优等生”成绩,济宁三农工作做对了什么?
济宁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王洪正揭开谜底:“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三个走在前’的总要求,济宁始终用新发展理念引领三农工作,坚定扛起农业大市担当,围绕破解‘人从哪里来’‘地该怎么种’‘产业如何壮’‘乡村如何治’等关键问题,勇闯‘乡村振兴合伙人’‘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乡村振兴产业攀登计划’‘五堂品牌引领善治’等路径,奋力书写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济宁篇章。”
人从哪里来——
创新推广“乡村振兴合伙人”模式
走进泗水县济河街道夹山头村,只见山水环绕间坐落着一座红瓦石墙的粮仓,粮仓内宽敞透亮,一张黑色的长木桌摆放在中间,桌上花瓶、笔筒、茶杯、纸稿等摆放得错落有致,四周窗帘白绿相间,让人心情舒畅——这里已被改造为“等闲谷”美术体验写生中心。
“粮仓建于1968年,当年是战备库,后来一度荒废。我们进行改造,就是利用乡村自然和人文资源,把传统农业文明与现代乡土文化结合,推动业态融合,发展乡村文化旅游。”项目负责人田彬介绍。
从事艺术设计行业的田彬,缘何到此找寻“诗和远方”?这得益于济宁“乡村振兴合伙人”制度的吸引:精选乡村产业合伙项目,面向社会发布合伙人“招募令”,量身定做优惠政策,通过创办企业合伙、资金技术入股合伙等方式吸引企业家、创业者、专家学者、技术能手等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实现了“引人才、兴产业、促就业”的良性循环。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据介绍,济宁通过创新招募方式、合作形式、服务模式,基本形成了“政府引导、平台支持、市场运作、有序发展”的合伙人招募机制,让更多人才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好,使人才数量、结构和质量能够满足乡村振兴的内在需要。
目前,济宁市县两级共招募合伙人510名,落地项目460个、吸纳就业3.2万余人,带动农民增收6亿元以上,人才要素参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正加速集聚。
地该怎么种——
“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解难题
“每亩毛收入1300多元,挺好!跟你最初给俺保证的差不多。”在嘉祥县卧龙山镇姚仿村的地头上,村民陈景华的话让县金丰公社社长张庆贵悬着的心落了地。
今年,张庆贵对接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粮大户等,托管种植了3万亩玉米。“一是依托金丰公社的支持,提供全程高质量托管服务,基本实现比一般农户‘多打200斤、多收200块’;二是合作社有4组烘干机械,日烘干能力在600吨以上,烘干后的玉米直接卖给收储加工企业,一斤往往能多挣不到一毛钱。”张庆贵这样解释他托管种地的底气。
地块分散、农民老化、农业兼业……如何破解“地该怎么种”难题?这在王洪正看来,必须在调整优化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上做文章:“一方面提升耕地质量,另一方面坚持规模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双轮驱动’,在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社会化服务创新等方面共同发力。”
——高标准农田质量持续提升。济宁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投资金额由2019年的5.5亿元提升至2022年的17亿元;通过数字化管理、绿色化保护、保险化保障,在今年年底基本实现全市耕地高标准农田全覆盖。
——新型经营主体百花齐放。市财政每年拿出1亿元,支持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选派156名干部任职金融副镇长,建立723人的新型主体辅导员队伍。目前,济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647家,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4万多家,适度规模经营土地500多万亩,占全市耕地比重达60%以上。
——农业社会化服务快速铺开。整合农业、农机、供销等资源,建设为农服务中心83处,在提供全程托管、“菜单式托管”的基础上,延伸种苗繁育、烘干收储、加工销售等服务;鼓励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创新推广“土地股份合作+全程托管服务”,同步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和村集体收入。济宁已培育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近3500家,今年累计提供托管服务1887万亩次;共有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3165家,村集体收入均超过10万元。
产业如何壮——
用“攀登计划”全力育强龙头企业
北方最大的淡水湖——微山湖,就镶嵌在济宁南端,加之大运河南北贯通,黄河斜向穿过,济宁因此有了水乡之称。
在微山县湖堤路两侧,一边是占地3825亩的南四湖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区,一边是占地1250亩的微山湖现代渔业园区。在这里,农业渔业循环发展、“按揭渔业”、工厂化循环水养殖、陆基推水集约化养殖等现代渔业发展机制落地生根,社会资本如何进军现代渔业、村党支部如何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大主体与小养殖户利益如何联结等问题,在此试验示范。
“两大园区已入驻48家以企业为主的市场主体,是推动微山湖渔业转型升级的‘引擎’所在。如今,微山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106家,年生产各类渔产品15万多吨,微山湖渔业产业集群总产值达75.57亿元。”微山县委书记李勇说。
微山湖渔业的加速升级,源于济宁出台的“攀登计划”。据市农业农村局三级调研员乔福州介绍,为夯实产业振兴根基,济宁制定实施乡村振兴产业攀登计划,筛选市级20家、县级100家农业企业重点支持,引导形成以“头部”企业为引领、以骨干企业为支撑的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力争用5年时间,打造大蒜产业千亿元级、粮油等3个百亿元级、甘薯等5个50亿元级、高品质果蔬等10亿元级全产业链产业集群,构建起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的“四梁八柱”。
一方面,重点支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济宁率先出台《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奖励办法》,建立和完善规模以下、规模以上、上市后备农产品加工企业培育库,制定4项奖励举措。自今年初实施以来,已奖励质增量农产品加工企业78家、奖金2776万元,奖励升规纳统农产品加工企业22家、奖金179万元。
另一方面,撬动更多金融活水润泽乡村。中国工商银行在济宁全力推动“兴农撮合”行动,为济宁农业企业整体授信200亿元;济宁今年以来已促成农业项目贷款55.23亿元,成功申报农业类地方政府专项债项目20个,总投资142.1亿元,数量居山东第一位。
乡村如何治——
用“五堂”品牌引领乡村文明善治
“以前只会用手机打电话,现在手机付钱、拍小视频都不在话下,这都是儿媳教俺的”“我工作经常出差,还好有婆婆帮忙操心家务”……这是发生在曲阜市尼山镇鲁源新村“婆媳互夸会”上的一幕。
类似活动,近年来常在该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举行。
“‘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我们该怎样理解这句话呢?”邹城市上九山村60岁的村民秦家文,正在“儒学讲堂”里为农民讲授崇德向善的道理,授者一丝不苟,听者频频点头。
乡村振兴,文化铸魂。近年来,济宁立足孔孟之乡的传统文化底蕴优势,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全面融入精神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文化旅游、城市建设等领域,通过“以文化人”有效促进乡村善治。
具体到乡村,则是全力推进“五堂”全覆盖。据济宁市委宣传部分管负责人介绍,该市近年来在农村着力擦亮新时代文明实践“五堂”品牌:“蒲公英讲堂”上,通过专家讲授的生动讲述,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儒学讲堂”上,百姓登台讲述传统文化故事,用身边好事教育身边人;“雏鹰课堂”上,孩子们放学后和放假期间有了最好的去处,各类非遗特色体验课等在这里轮番上演;“幸福食堂”里,老人们不仅每日5元就能解决3餐,还有棋牌室、阅读室等供休闲;“结婚礼堂”则设置孝贤文化长廊等,引导婚礼流程中融入家风家训、喜事新办等环节。
同时,济宁还在乡村创新“和为贵”调解机制,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我们将‘礼之用,和为贵’等传统美德融入村规民约,创新建立市县乡村四级‘和为贵’社会治理服务中心,集成打造便民高效的一站式综合工作平台,全市所有村居实现全覆盖,实现矛盾化解‘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市政法委有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