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新村民”下乡,别光把自己当“过客”

零零社区网友  2022-11-09  互联网

“新村民”下乡,别光把自己当“过客”

刘诗麟

  前不久,笔者下乡调研,发现到访村庄里有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城市居民,他们来到乡村长期创业生活,被统称为“新村民”。“新村民”之所以被称为“新”,是为了与此前就在村里生活的老村民作区分,实际上近年来这一群体越来越庞大,城市居民下乡生活早不是新鲜事。就在前不久,一则高学历村民在上海水上村落抱团生存10年的报道刷了屏。报道中的村落由于生态环境优美、距市区近等原因,在10多年间吸引了一大批城市“新村民”入住。“新村民”数量越来越多,尤其是高学历的“新村民”比例一直居高不下,引发许多关注和疑问:乡下生活好在哪里?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诗中所描绘的田园美景,让人仿佛置身初夏时节的江南农村,是当下许多人向往热爱的世外桃源。当人们在城市看惯了冷冰冰的建筑物,对乡村有温度、有生机的田园生活就更加憧憬,回归自然的渴求也更加强烈。一位福建“新村民”告诉笔者,乡村生活让她找到内心的平静,收获心灵的成长。从生活方式上看,在乡村种粮种菜、自给自足,生活成本更低,还能摆脱大城市的快节奏生活压力,因此许多网友表示想逃离城市的喧嚣,去乡村追寻可及的美好。

  实际上,不只是乡村赋予“新村民”美好生活,“新村民”的到来也给乡村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笔者调研的村子在几年前是接近凋敝的空心村,闲置房屋几乎变成残垣断壁,村委会将村宅租给“新村民”,由他们出资修缮,租金收益归老村民所有,改建后的村子恢复了活力,许多本地村民慢慢回流,返乡参与家乡建设。除了帮助激发乡村内生发展动力,还有许多人带着资金、人脉来到乡村扎根生活,有的帮忙出资修缮学校、建立养老机构,为提升乡村“软服务”贡献力量。

  然而,看到一些高学历群体离开职场来到乡村,也有许多人表示质疑,认为这种表面恬静、舒适的生活,实际上传递的是安于现状、追求安逸的价值观,造成人才的浪费。实则不然。人才下乡创业生活,做出选择的出发点和含义都不尽相同,不能一概而论。就拿自由职业者来说,其中不乏学历水平高、工作经验丰富的职场人,来到乡村通过开民宿、自由写稿、制作手工艺品等方式保持输出,还有的化身“新农人”流量博主,帮助打开当地农产品销路,让农民实现增收。

  还有人认为,来到乡村隐居是资金雄厚的职场人逃离城市的退路,这种田园梦幻的“乌托邦”是大部分普通人可望不可及的。不可否认,有许多事业有成的职场人来到乡村避世隐居,但这不意味着乡村只能容纳携带资本的职场人“提前退休”。换个角度来看,乡村有许多闲置村宅出租成本低、出租时间长,当下有许多人正是基于这一点来到郊区农村或者山区乡下租用民宅,有的还将村居改造成独栋别墅,收获了质量远高于城市的生活。事实上,乡村与城市只是生活节奏不同,乡村不是逃避压力的“躺平”退路,要想在这里过上较好的生活,同样需要付出辛勤劳动,而非就此游手好闲。

  “新村民”群体受到热议,反映着社会对乡村的关注,然而,比起争论“新村民”的生活方式和选择,我们更应该将目光转移到老村民身上来,毕竟“新村民”下乡后在乡村生产生活,离不开与老村民的“对话”。尤其是长期在乡村生活的“新村民”,需要就地解决落户、住房、教育、医疗等问题,不免要与老村民深度交流,在适应生活习惯等方面同样需要老村民的帮助。但是也要看到,在城市居民“下乡”热的同时,还有一部分人或是因为一时兴起,或是因为把乡村当做短暂的“避风港”,来到乡村后,发现乡下生活不是自己的理想的美好模样,有的在当地发展的项目没做完、与老村民的合作进行到一半就离开,给老村民留下一地“烂摊子”。个别的此类“前车之鉴”,也影响了老村民与“新村民”的信任关系,长久看对双方都有损失。因此,如果真是抱着为乡村出一份力的良好愿景,就要对发展前景、投入产出、可能遇到的困难等有充分预判,这样才能真正让好心办成好事。

  不管是“新村民”还是老村民,本质上都是乡村建设和发展的一分子,我们乐见新老村民通力协作,共同为乡村注入多样化的思想活力。从这个意义来说,“新村民”不应只将自己当“过客”,老村民也应该在“新村民”下乡生活适应环境等方面提供帮助,携手推动村庄建设。达成这样的“双向奔赴”,方能让新老村民更好“对话”,共同打造和美乡村。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22-11-09/340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