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十大机制创新
广西编制县级“5+2”、村级“3+1”规划
为解决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一哄而上、产业同质化等问题,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县级“5+2”、村级“3+1”特色产业精准扶贫规划为抓手,加快推进产业扶贫。
明确对贫困县考核必须要满足两项条件:一是县级“5+2”、村级“3+1”特色产业覆盖贫困户比例达60%以上;二是所有贫困村均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或有产业基地(园)覆盖。
河北省“政银企户保”金融扶贫有探索
为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创新金融产品,强化支持措施,完善服务体系,解决好“贷给谁、谁来贷、怎么贷、如何还”等关键问题,自2016年起河北省开展“政府+银行+企业+贫困户+保险”金融扶贫工作。通过政府搭台增信,银行降槛降息,企业、农户承贷,保险兜底保证四项措施进行扶贫探索。截至2018年累计放贷166亿元,支持120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甘肃省陇南市电商思维推动产业扶贫
2013年以来,甘肃省陇南市积极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推动产业扶贫。截至2017年底,全市有网店12700多家,微店7800多个,销售收入75亿多元,通过电商扶贫带动贫困人口15万余人,电商扶贫对贫困群众的人均收入贡献额达到650元。
一是强化设施建设,完善电商扶贫基础条件。二是重视平台建设,形成特色网货品牌。三是开展人才培训,提升电商影响力。四是推进融合创新,拓展电商扶贫经验。
河南省夏邑县培养创业致富带头人
河南省夏邑县大力开展产业扶贫带头人培养,有效带动贫困户积极发展特色产业。
目前,全县已培养产业扶贫带头人5609人,带动全县特色主导产业的迅速发展,其中发展食用菌菇棚近万座,产值近亿元,发展优质8424设施西瓜种植面积12万亩,产值15亿元,实现产业带贫3.53万户,户均增收6000元以上,增收和脱贫致富效应显著。
湖北省打造恩施硒茶品牌
湖北恩施立足山区特色资源优势,打造恩施硒茶新引擎。2018年,预计全州80万茶农人均茶叶收入4600元,占茶农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4%。
一是推进规模发展,建设茶叶专业乡镇、专业村,推进产业集聚。二是提升产品品质,建设绿色生态茶园。三是延伸产业链条,推进茶产业与资源型新型工业融合。四是打造公用品牌,提升品牌影响力。五是完善利益机制,支持企业不断做大做强。
湖北省推出产业带动信贷扶贫模式
人民银行武汉分行推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带动信贷扶贫模式,充分发挥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产业扶贫方面的优势,探索了一条使贫困户“广受益、能致富、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2018年,全省共发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86亿元,带动帮扶贫困户12.8万户,同比分别增长62.3%和18.7%。
甘肃省农业保险“两个全覆盖”
为防范因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造成贫困户种养收入损失,甘肃省出台2018-2020年农业保险助推脱贫攻坚实施方案,针对贫困户推出了18个保险品种,实现农业保险对全省主要特色优势产业和贫困户全部种养产业的全覆盖。
贵州省“三变”改革优化利益联结分享机制
2016年起,贵州在全省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试点。据统计,全省88个县(市、区)共有968个乡镇2523个村开展“三变”改革试点,其中贫困村1232个,涉及农村人口708.2万人、贫困人口87.3万人。
截至2017年底,实现255.61万农民变股东,其中贫困人口52.25万人。326.69万农民参与改革增加收益18.01亿元,人均增收529.76元,其中61.51万贫困人口参与改革获得收益6.79亿元,人均增收1103.81元。
山西省出台贫困村“五有”机制标准
近年来,山西省出台“五有”产业扶贫机制标准,明确了产业扶贫工作考核具体指标。
村有脱贫产业,每个贫困村都要立足本地资源条件。村有带动主体,通过扶持、培育、引进等方式,使每个贫困村都有带动脱贫产业发展的新型经营主体。村有合作经济组织,每个贫困村都要建立吸纳贫困户的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户有增收产业项目,有条件且需要通过农业产业脱贫的贫困户都要有脱贫增收项目,户均年新增产业收入3000元以上。
安徽省砀山县专业合作社多策并施带贫
近年来,安徽省砀山县三佳利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带领贫困户稳定增收。
通过入股分红、技术服务、先行垫资、建立保鲜库、线上线下销售五种方式带贫,实现2017年,每个贫困户入股分红200元以上。合作社就地就近招收41名贫困群众在合作社从事务工收入,每人日均收入1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