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以稳产增产体系构建国家粮仓
□□
本报记者刘伟林
近日,黑龙江传来粮食生产的喜讯:经过广大干部群众和农场职工的共同努力,全省5月底前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了春耕生产各项任务,大田播种和水田插秧均比历年提前3~5天,比上年提前10天以上,夺取了春耕生产全胜。目前,全省各类农作物苗齐苗全,苗情好于上年,为夺取今年农业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黑龙江省粮食种植面积和高产作物面积逐年增加,粮食连续七年丰收,去年更是战胜了历史罕见的自然灾害,总产达到1002.6亿斤,成为全国第二个千亿斤粮食生产大省,粮食商品量在800亿斤以上,全年销往省外粮食超过550亿斤。一个粮食稳产增产体系正在形成,黑龙江距离稳定大粮仓的目标越来越近。
共识:多产粮产好粮在黑龙江,各级领导干部、农民
群众和农场职工形成一个共识:多产粮产好粮。这既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也是农民增收、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今年春耕生产中,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对春耕生产高度重视,省委书记吉炳轩、省长王宪魁亲自研究、具体部署,分管领导坚持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各相关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密切配合、协调动作,形成强大工作推进合力。春耕期间省、市、县党政主要领导都集中一个月以上时间抓备春耕。全省各级党委、政府都把春耕生产作为农业农村工作中心任务来抓,有力保证了春耕生产健康有序开展。
全省农民群众克服盲目乐观思想,抢前抓早,把握春耕生产主动权。水稻扣棚和育苗均比去年提前一周左右,实现了不扣4月棚、不育5月苗的目标。大田播种和水田插秧是近年来春播动手最早的一年,在抢农时上实现重大突破。全省抢抓今春气温回暖快、土壤墒情好、备耕准备足的有利契机,全力加快大田播种和水田插秧进度。全省5月20日种完大田,5月25日结束水稻插秧,分别比去年提前10天和5天,在一个月时间内全面完成了春种任务,各种农作物全部种在了高产期。
保障:强基础重服务
今年,中央1号文件以加快现代水利发展为主题,进一步加大对粮食主产省水利建设的投入力度,为黑龙江推进水利化建设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农业部会同国家发改委编制的《全国粳稻生产发展规划(2011—2015)》,把黑龙江省87个县(场)列为重点发展县(场),得到了更大的政策倾斜和更多的项目支持。省里出台了扶持蔬菜产业发展意见,同时在深松整地补贴、农机化建设、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测土配方施肥、农业保险等方面也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全省加大了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力度,3月底前122.74亿元“四补贴”资金全部发放到农民手中,在春耕生产中发挥了作用。今年省本级共安排“三农”发展资金70.5亿元,比上年增加14.3亿元。同时,各市县在粮食高产创建、抗旱水源工程、水稻大棚建设、蔬菜产业发展等方面也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农民生产积极性持续高涨。全省春耕生产共投入资金540亿元,比上年增加31.8亿元,再创历史新高。生产用种全部做到精选加工包衣,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机械精细精量播种比例达到90%以上,比上年提高11.2个百分点。农村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8000万亩,比上年增加500万亩。
农业基础建设步伐加快。去秋全省完成整地1.26亿亩,其中深松整地6300万亩,70%达到了待播状态,整地规模和标准质量均实现历史性突破。玉米产区尤其是哈尔滨周边地区扩大了机收、秸秆还田和秋整地面积,秋整地打了一个翻身仗,为春播抢农时、早播种赢得了主动。同时,完成春整地面积8400万亩,全部实行机械精细化操作,实现了不达标准不播种。全省投入水稻大棚建设资金近8亿元,不仅提高了大棚化育秧比例,也加快了水稻育苗小区化、工厂化、智能化和商品化步伐,更为今年适时早扣棚、早育苗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去年全省贷款33亿元,新建千万元农机合作社337个,新增大中型拖拉机13.6万台,农机装备水平和标准化作业能力显著提高。全省加大水源保障工程建设力度,重点加强14处大型灌区和大中型水库建设,进一步增强了灌溉和除涝能力。
全省继续实行省、市、县三级同创,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三区共建。
选择基础条件好、增产潜力大、示范作用强的4个县(市)和40个乡(镇),开展整乡整县整建制推进粮食高产创建试点。今年全省粮油糖高产创建示范片扩大到750个,比上年增加150个,覆盖所有县(市)。重点推广大豆窄行密植、玉米通透栽培和大垄覆膜、水稻钵体旱育稀植、优质强筋小麦标准化栽培、马铃薯大垄梯次结球等五大作物十项优质高效适用技术模式,以模式化促进标准化。五大粮食作物模式化栽培推广面积达到1.58亿亩,比上年增加1300万亩。
各相关部门都以服务“三农”、支持春耕为己任,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合力推进。省农委抽调机关干部和农业专家,组成6个下基层“抓‘三农’、促发展”工作组,于3月初开始深入基层宣传落实惠农政策,督促检查结构调整、技术培训、水稻扣棚、大田播种等任务措施落实。财政部门加快支农资金下拨,水利部门加大抗旱水源工程建设组织协调力度,金融部门不断扩大农业信贷资金规模,农资经销部门千方百计保障市场供应,工商、质检、公安等部门深入开展农资打假活动,有力保障了春耕生产顺利进行。
动力:农民收入地方经济双增加
在今年的春耕生产中,黑龙江省紧紧抓住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和蔬菜等经济作物价格高位运行,比较效益提高的有利时机,引导农民深入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除播种面积增加外,高产粮食作物面积、小麦面积、经济作物面积均呈增加态势。
种粮能挣钱已成为当地农民的共识。在粮食生产中,农民舍得投入,学习应用新科技,追求高产高效。去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210.72元,其中农业收入达到3545.22元,农业收入占农民收入增量的64.7%。优质水田的土地流转价格已经达到每公顷6000元。
围绕粮食生产,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步伐加快,今年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进一步增加。农垦以代耕、代种、代收为重点的代理服务作业面积达到3200万亩,垦区高产栽培技术模式辐射农村达到3000万亩。场县共建范围扩大到69个县(市)与98个农场。场县教育、文化、医疗等资源共享步伐加快,基础设施和小城镇共建扎实推进。农村有大批劳动力和农业机械进入农场从事生产经营,场县实现了优势互补、互利双赢。
粮食增产在保证农民增加收入的同时,也为地方经济流入了活力,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双城市是产粮大市,去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总产达到44.7亿斤。依托丰富的粮食资源发展畜牧业、大上农畜食品加工业,在雀巢公司的带动下形成了“大玉米—大奶牛—大乳品”的产业化发展思路。全国知名的汇源、娃哈哈、大众肉联等企业相继落户,真正形成了以优势产品、特色产品为龙头,以专业化分工为纽带的食品产业群,构筑了以食品工业为主的新型工业体系。在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产量占全省四分之一强的绥化市,今年以来,涉农项目成为投资热点,项目数量和总投资额都占全部项目的半数以上。
以粮食为重要依托的农业优势主导产业全面壮大。全省绿色食品种植面积发展到6100万亩,绿色食品加工总量达到1040万吨。全省绿色食品认证数量、种植面积和产业经济总量继续位列全国之首。去年全省以绿色食品为主导的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200亿元、利税105亿元,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发展到150家,国家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36家。
粮食生产在黑龙江农民收入增加和地方经济发展中占据了不可替代的位置,成为推进粮食稳产高产的重要动力。
建立粮食稳产增产体系是黑龙江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也是当地“三农”事业发展的使命。有干群一心的共识,有科学有力的保障,有经济发展的动力,这一体系正在稳步形成。这一体系将引领黑龙江朝着一个宏伟的目标迈进:建设祖国稳定大粮仓,早日实现现代化大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