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西部菜都”这样炼成

零零社区网友  2011-06-06  互联网

“西部菜都”这样炼成

  林进辉是谁?

  在潼南20万菜农心中,林进辉是一个传奇人物。他的创业传奇,带给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乡亲们的震撼,不亚于比尔·盖茨之于IT业界。

  20年前,林进辉仅仅是一个“只想赚点盐巴钱”的普通菜农,现在却成为种菜面积达2000亩,年收入上千万元的农民种菜“大腕儿”。

  农民林进辉何德何能?

  他能一路扛下市场风雨,保持不败业绩,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站上了巨人的肩膀——潼南“西部绿色菜都”这个广阔的平台。

  这个平台,用八个字来概括,足见其分量:东有寿光,西有潼南。

  众所周知,山东寿光是中国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而作为重庆蔬菜核心基地之一的潼南县,近3年蔬菜种植面积猛增31万亩,年均增速50.1%;总产量猛增62万吨,年均增速56%,发展速度位列全国县域级首位。

  菜篮子:主城退,潼南进

  1981年,高中毕业的林进辉尝试着在地里种了七八分蔬菜,一年能收入两三千元,这已经能够让林进辉感到满足。因为农民种的菜只能卖到县城和一些重要场镇,市场非常有限,所以自古以来,农民做梦也没有想到还能靠它发大财。

  转机出现在1995年。

  由于九龙坡、璧山、巴南等近郊蔬菜基地无法满足重庆主城区秋淡和春淡市场。是年,一位副市长来潼南考察时,当即拍板,把潼南纳入全市第一期“菜篮子”工程。

  这主要因潼南在重庆的蔬菜种植条件得天独厚——涪江、琼江穿境而过,形成面积达20万亩的冲积坝,全县适宜蔬菜种植的耕地达70万亩。

  市里的决策首先带来专项资金的支持。于是,潼南农民的种菜方式与前辈们发生了明显变化:地里挖了水渠,修起了耕作道;肥团育苗、地膜覆盖这些技术慢慢为普

  通菜农所接受。除了传统蔬菜,品质更优的新品种也多了起来。

  在这场蔬菜种植的变革浪潮中,林进辉是不甘人后的。从1996年开始,他两面出击,一方面承包大量土地雇人种菜,一方面跑运输做蔬菜生意。至2006年,林进辉10年种菜、卖菜有了不菲的积累,很快成为双坝村的富翁。2007年,他怀揣100多万元资金,带领4名技术人员,来到本县太安镇罐坝村,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办法,租赁土地500多亩,种植韩国萝卜、日本钢葱等近50种优良蔬菜,收成及行情看好。下半年,他扩大规模,租赁土地增至1700余亩,并投入100多万元对土地进行整治,带领当地农民发展蔬菜产业。当年,实现蔬菜销售收入800多万元。2008年,他再次扩大种植规模,使种菜面积达到2000余亩,收入900多万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林进辉的经历,也折射了潼南这个昔日国家级贫困县而今“西部菜都”的飞跃发展历程:经过近年来蔬菜产业的规模发展,潼南全县蔬菜复种面积已达75万亩,总产量150万吨,产值17亿元,蔬菜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县域级第二位,重庆主城1/3的蔬菜都来自美丽的潼南。

  原生态:奠定“霸主”地位

  阳光照射在一条人工运河水面上,折射出美丽的波光。千里涪江和三十里人工运河像两条碧绿的腰带将桂林环绕,将沿河两岸绿色的露地蔬菜,葱茏的姬家山、八面山串成盆景般的风景线。作为大自然与人工的杰作,运河左岸是桃花、菜花争艳,香雾迷离的十里桃山,右岸是广袤的全国无公害蔬菜基地潼南桂林。

  经历曾经的“大棚热”后,潼南露地蔬菜的原生态再度归来,且成为其蔬菜产业日趋成熟的主要发展途径。“潼南菜、原生态”,深受老百姓的追捧和热爱。其实,在不同的季节,蔬菜的营养价值是不一样的。反季节蔬菜主要是温室栽培的大棚蔬菜,虽然外观很新鲜诱人,体积也很大,但因为光照等原因,其营养价值却与露地里的时令蔬菜是不一样的。而且,大棚菜因为相对封闭,所含农药残留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林进辉们的发迹,跟这个西部绿色菜都

  的“价值观”有着绝对的、紧密的关联。从1999年桂林大中小坝基地成为全市首个无公害蔬菜基地至今,潼南已建成柏梓、新胜、上和、玉溪、太安等9个市级无公害蔬菜基地。

  在潼南人眼里,他们的无公害蔬菜还重点包含了自然的阳光雨露,自然的享受新鲜空气这些元素,在这样的条件和环境下种植出来的蔬菜,才更加绿色和原生态。2002年,潼南成为全国首批无公害农产品(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这些“金字招牌”成就了潼南蔬菜在重庆的“霸主”地位。在其后的时间里,只要桂林坝的蔬菜运到江北盘溪市场,其他地方的同类蔬菜价格往往每斤会自降5分到1角。2007年,市委、市政府将潼南作为全市蔬菜产业发展的重点县,并定位为“中国西部绿色菜都”,要求潼南“心无旁骛抓蔬菜”,“抓好菜篮子、服务大城市、建设新农村”。这一定位意味着,潼南蔬菜已从县级支柱产业上升为“市级战略”。按照规划,到2015年,潼南蔬菜生产基地将发展到40万亩,年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年实现产值43亿元,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西部绿色菜都”。定位的第二年,潼南投入蔬菜产业发展资金达2000多万元,比前13年投入的总和还要多。同时,潼南将国土、交通、农业综合开发等涉农项目资金打捆,集中用于发展蔬菜产业。去年,这笔资金更是达到五六千万元。应运而生的蔬菜产业发展局,也包含了农业综合开发、畜牧等工作职能。

  为了实现“中国西部绿色菜都”的梦想,潼南蔬菜开始拓展自己的“领地”。从2006年起,潼南的蔬菜基地开始从涪江流域坝地向琼江流域坝地发展,如今,两江沿岸坝地已建成高规格无公害蔬菜基地15万亩,种植面积达45万亩。

  “潼南绿

  ”:挺进主城行销全国

  “潼南菜庄,天然健康”,随着“潼南绿蔬菜”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这句广告语越来越深入人心。

  重庆市政府规划的蔬菜三大重点区域布局之一在遂渝高速公路沿线的潼南、铜梁、璧山等地,以潼南县40万亩核心基地为重点,建立蔬菜基地面积60万亩,播种面积

  150万亩,商品率达90%,可调控总量在200万吨以上。这里重点发展夏季鲜销精细蔬菜、早春设施蔬菜和秋冬特色蔬菜,要把潼南县建成西部最大的无公害蔬菜产业大县。

  潼南是新中国第四任国家主席杨尚昆的故乡,地处重庆市西北部最前沿,是成渝经济区的腹地中心,是重庆未来在川渝握手区的自然地理及交通要塞的中心城市和开放门户。由于境内生态环境优美,植被和森林覆盖率高,没有土壤、空气、水资源污染,是重庆“一小时经济圈”的“净土”。重庆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马正其在潼南调研时提出了潼南要“抓好菜篮子、服务大城市、建设新农村”的要求。

  随着成渝经济区的设立,潼南摇身一变成为重庆连接成都的桥头堡,也迎来了“左右逢源,两边吃糖”的发展新机遇。去年,潼南蔬菜播种面积达75万亩,产值达17亿元。“潼南蔬菜”集体商标已经注册成功并投放市场。农业部投资1000万元在潼南县建立的无公害蔬菜检测中心及集约化育苗中心也已建成投用。

  而且,农户将不再在田边地角交易,1000亩区域内就将建一个市场。每个市场占地5亩,并负责对所有菜品的跟踪检测,保证无公害。市场内还设有电子屏,可直接与互联网相连,以便菜农随时了解全国各地的市场供需、价格和新品种等信息,在“十二五”规划中,潼南将修建50个这样的市场。

  潼南县县长罗建极说,按照“抓好菜篮子,服务大城市,建设新农村”的要求,打造“中国西部绿色菜都”,雏形已现。潼南已被列为重庆唯一的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集中成片打造蔬菜基地。目前,全县基地面积30万亩,复种面积75万亩,总产量150万吨,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县域级第二。桂林双坝由沼泽地变成10万亩蔬菜基地,太安现代农业示范区成为全市统筹城乡改革集中展示区。引进蔬菜生产和流通龙头企业21家,建成西部最大的蔬菜产地批发市场,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520个,培育100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16户,土地流转率达41%。而更可喜的是,潼南菜农们的人均年收入已超过万元。

  这样看来,林进辉只是“中国西部绿色菜都”的一个注脚而已。

  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市长黄奇帆视察潼南县太安镇罐坝村蔬菜基地。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6-06/337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