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盛开在农牧民心田的“格桑花”

零零社区网友  2011-06-02  互联网

——记西藏那曲军分区门诊所护师彭燕(上) 盛开在农牧民心田的“格桑花” 本报记者何兰生

  她在海拔近4600米的雪域高原,整整干了12年。她背着硕大药箱在风雪中穿行了两个“二万五千里长征”。她将自己的人生写在那曲高原的风霜雨雪中,把自己的记忆埋在孤寡老人沟沟坎坎的皱纹里;她把自己的愿望种在农牧民致富的青稞地下,更将自己的爱心藏在孤儿来信的字里行间、嵌在一段段家长里短的故事里……

  藏族农牧民群众称她为“菩萨”,24位藏族孤寡老人叫她“女儿”,35名藏族孤儿喊她“妈妈”。她,就是西藏那曲军分区目前唯一的女军人,共产党员、门诊所护师彭燕。

  义务巡诊一路,把致富信息和技术传送一路

  冬日的一天,肆虐的长风无遮无拦地抽打着雪后的藏北高原。踩着厚厚的积雪,双肩斜挎着药箱和电脑包的彭燕艰难地向前走着。50里外的那曲县罗玛镇加贡村,是她当天要去巡诊的第一站。

  见彭燕到来,村民们纷纷奔走相告。在村委会办公室,彭燕细心地为乡亲们看病查体,逐一交待注意事项:“年扎阿爸,这是专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水,记得每天早晚各擦一次”、“群宗阿妈,这些糖浆对您的慢支炎很管用,一定要按时服用”……

  体检完毕,彭燕急忙从电脑包里取出笔记本电脑,从包里拿出一张碟片,放入光驱。瞬间,电脑里传出声音:各位牧民朋友,今天讲授的内容是“绒山羊养殖”……

  这样的“电脑讲座”深受村民欢迎,他们个个听得津津有味,一些群众生怕记不住,还掏出笔认真记录起来。

  事情还得从2000年说起,那时,在走村串户的巡诊中,彭燕发现,越是偏远的乡村,群众的思想观念越落后,生产方式越原始,日子过得越紧巴。她还发现,这些村庄有诸多共同点:不通电、不通公路,群众听不上广播、看不上电视,几乎与世隔绝。“乡亲们都是吃了信息贫困的亏呀!”彭燕决定在巡诊的同时为群众送致富政策、送信息、送观念、送技术。农牧区许多群众听不懂汉语,而彭燕只会些日常藏语。咋办?思前想后,她足足花去10个月的工资买来两件“宝贝”:摄录机和笔记本电脑。摄录机可以把西藏电视台藏语频道播放的关于国家政策、科技种养、致富信息等节目录制下来,而笔记本电脑解决了无电也能播放的问题。  

  风里来,雪里去。彭燕义务巡诊一路,把党的声音传递一路,把致富信息和技术传送一路,先后通过“电脑讲座”的方式宣讲217场次,为部分群众送上了致富的“金钥匙”:牧民们改变了“惜杀惜售”的传统观念,有了经济头脑,市场需要什么,他们就种养什么;一些脑子活泛了的农牧民贷款买来汽车跑上了运输,把家乡的土、特、畜产品运到城里卖,又把群众急需的生活用品带回去;不少群众还办起了藏式家庭旅馆,赚上了游客们的钱……

  渐渐地,不少群众的腰包鼓了,笑意浓了。在他们看来,彭燕活脱脱就是一个“幸福使者”。

  90岁老阿妈在她怀里闭上双眼,35名孤儿叫她“妈妈”

  又是一个周日。一大早,那曲镇敬老院的老人们就起床了,忙着拾掇屋子。今天,他们的“女儿”彭燕要来看望他们。

  他们无法忘记这位比亲生女儿还亲的“闺女”的好:哪位老人过生日了,她准会买来生日蛋糕;哪位老人生病住院了,她准会帮助洗脚喂饭、端屎端尿;哪位老人有什么样的身体疾患、有什么样的饮食习惯、有什么样的心事愿望,她都了如指掌……

  去年9月,从日本考察返回成都的彭燕,顺道赶回几十公里外的老家——四川简阳看看久未见面的父母和女儿。可刚回到家,与女儿还未亲热上10分钟,就接到同在门诊所上班的丈夫张涛打来的电话:“敬老院的同培老阿妈快不行了!”

  彭燕闻讯后,立即泪别父母和女儿,拦了一辆出租车,直奔机场。两天一夜,彭燕马不停蹄,赶到敬老院时,同培老阿妈已经奄奄一息。

  彭燕让老阿妈枕在自己怀里,给她唱最喜欢听的《一个妈妈的女儿》。听着听着,老阿妈安详地闭上了双眼……

  2003年夏天,彭燕巡诊第一次走进那曲地区儿童福利院,看到那些可怜的藏族孤儿时,她的心碎了。她告诉自己,一定要给孩子们乐观和自信。她与孩子们约定:每周六上午一起度过。彭燕跟孩子们做游戏,给他们上课,给他们讲什么是理想,什么是人生,什么是真善美……

  今年元旦前夕,就读于成都民族中学的藏族小姑娘曲珍,给她的“妈妈”——彭燕寄来了信件:“彭妈妈:我以前在孤儿院时,其他小朋友都嫌我脏,不愿意跟我一起玩。是您,帮我梳洗打扮,为我清理身上的虱子,为我扎起第一条马尾辫;是您,让我有了自信,让我从丑小鸭变成了现在的白天鹅。谢谢您,我亲爱的妈妈!”

  曲珍是那曲地区儿童福利院的一名孤儿,从小就失去了父母。是彭燕让她感受到了母爱,并资助她考上了内地中学藏族班。其实,彭燕的“儿女”不止曲珍一个,福利院的35位孤儿都是她的“孩子”,年龄最大的16岁,最小的5岁半,他们都叫彭燕“妈妈”。

  彭燕经常说:“高原缺氧,但不能缺爱啊。既然是党员,就应该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上千户村民家摆放着她的照片;那曲有信号的地方,70%的群众有她的手机号

  2011年春节前夕,彭燕要到北京开会。

  那曲境内数不尽的连绵雪山,未能挡住这一消息迅速传遍草原牧区。原本打算春节期间来给彭燕拜年的藏胞们,争相提前带着牛羊肉,提着果脯、青稞酒,捧着洁白哈达,从四面八方涌来了。

  达萨乡55岁的布加阿妈来了。她将哈达挂在彭燕的脖子上,又从怀中掏出还带着体温的鸡蛋塞给彭燕,不住地嘱咐:“出远门,要多穿衣服;你胃子不好,千万不能吃冷食。”为了能在彭燕离开那曲前送上自己最诚挚的新春祝福,布加阿妈在雪夜里走了40多里……

  布加阿妈清楚,是眼前这位金珠玛米带来党的恩情,温暖了雪山脚下她那个多难的家——

  那是一个飞雪漫天的傍晚,患肺结核不停咳嗽、喀脓血痰的布加阿妈长叹着气,病逝的丈夫给她留下了3个尚不能自食其力的孩子,一家人蜷缩在四面透风的土坯房里。突然,传来几声亲切的呼唤:“阿妈,阿妈!”一位穿军装的女门巴(藏语,“医生”的意思)和两名男军人进了门,走在前面的女门巴脱下棉大衣盖在布加阿妈身上,又掏出一沓钞票交给随行的一名男军人:“快骑马到县城买两床棉被和一些酥油、米面。”说罢,女门巴赶紧给布加把脉看病。第二天,女门巴又来了,带来了很多药品……

  冬去春来,布加阿妈的病好了。不仅如此,这位叫彭燕的女门巴,还给她家买来了两只小牛犊、四只小羊羔,还带来官兵给她家搭建了温室大棚,手把手教她如何种植蔬菜。渐渐地,布加阿妈家富起来了,原来的土坯房换成了如今漂亮的藏式小居。

  新居落成的那晚,布加阿妈在坝子里点起一堆篝火,与前来贺喜的乡亲们载歌载舞,歌唱共产党派来的好门巴,还把彭燕的照片放在了自家的神龛上。

  在那曲,像布加阿妈家一样,不忘彭燕恩情、摆着彭燕照片的家庭有上千家。

  ——安多县牧民边巴的妻子唯色难产,正在牧区巡诊的彭燕闻讯后二话没说,不顾外面深夜风雪交加,背上药箱一路骑马狂奔而去。她以3次被甩下马背、全身12处伤疤为代价,硬是从死神手中救回了唯色母子,一家人当即决定给刚出生的儿子取名“玛米”(军人);

  ——聂荣县72岁老阿妈德吉患老年性便秘,一个多月解不出大便,肚子胀痛难忍。彭燕把阿妈扶到厕所,用手指沾上清油,伸进阿妈肛门一粒一粒地抠。德吉老阿妈感动得老泪纵横。

  “有困难就找我。”彭燕巡诊到哪里,总会把自己的手机号码留给哪里的群众。如今,凡能通讯的地方,70%以上的群众都有彭燕的手机号码。然而,除了生命危急之事,藏族同胞们从不打这个电话。藏族群众用自己的方式爱着他们心目中的“活菩萨”。

  在青藏高原上,遍开着一种多彩的吉祥花,藏族同胞给她起了个美丽的名字——格桑花。在那曲农牧民的心目中,彭燕就是最美的那朵格桑花。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6-02/337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