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服务下田 技术支撑落地
——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中心“我帮农民建良田”活动综述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自艰
贵州省黔东南州三穗县瓦寨观音阁坝区开展的“我帮农民治酸土”活动现场。 资料图
为贯彻落实“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简称“耕地质量中心”)聚焦“耕地要害问题”,创新开展“我帮农民建良田”实践活动,实施“我帮农民护黑土、我帮农民治酸土、我帮农民改盐碱”三大行动。该活动将党建工作融入业务工作全过程,切实帮助农民解决耕地中存在的突出问题。2021年5-7月,耕地质量中心先后赴云南、新疆、吉林开展三大行动启动仪式,以重点项目为依托、创新驱动为支撑,以专家团队为智库,建样板、抓培训、优服务,着力提升耕地质量监测保护水平。
紧抓问题 解决耕地难题
问题得到了解决,贵州省黔东南州三穗县穗丰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再利脸上露出了笑容。2021年7月初,杨再利所在合作社的10亩耕地出现了问题:“种植的蔬菜长不大,蔬菜小苗的边缘卷曲变脆,最开始以为是病虫害,但通过药物的喷施根本没有改善。”杨再利只能向县农业农村局求助。
几日后,黔东南州土壤肥料站和三穗县农业农村局负责土肥方面的工作人员到合作社开展“我为群众办事”实践活动,通过现场测定找出了原因——长年累月复种蔬菜,已明显发生土壤盐渍化和土壤酸化。对于这些问题,工作人员建议杨再利通过使用土壤调节剂、改变栽培方式、耕地进行轮作等三项措施进行治理。
“我帮农民建良田”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把察民情、访民意作为实践活动的第一步。各地也结合当地耕地质量存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调研指导。
“我们合作社复垦田块种植的香樟、桂花、西瓜、毛豆等作物出现了生长缓慢、萎缩和枯死现象,希望你们来看看。”上海市青浦区农技推广服务中心技术人员接到上海泾塘蔬菜专业合作社的来电求助后,第一时间前往合作社采集土壤样本进行分析,帮助合作社解决问题。
在“我帮农民建良田”活动中,上海市结合土壤肥料与农业生态技术的指导工作,开展土壤酸化治理、土壤盐碱化治理等技术的实地调研,共查摆出36项问题,通过邀请专家团队进行技术服务,帮助当地农民切实解决了各项问题并提高了技术应用水平。
围绕全国退化耕地现状及治理对策研究、耕地质量等级与产能对应关系研究、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等专题,耕地质量中心牵头成立调研组深入开展调研。通过实地走访、集体座谈等多种方式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农民在耕地利用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困惑,更加精准地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
多方参与 提供技术支撑
自耕地质量中心印发“我帮农民建良田”实践活动的通知以来,各地积极协同科研、教学单位参与,联合开展技术集成创新、示范推广、指导服务等工作,真正为农民提供技术支撑。同时,积极引导带动社会力量,特别是涉农企业参与,为广大农民提供耕地培肥改良、综合治理的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实现技物结合,构建多元服务体系,让农民获得实惠。
宁夏农业综合开发中心积极争取自治区财政资金408万元,在盐碱地综合治理、粮食减肥增效绿色农业示范、优质新品种引进推广等方面,联合中国科学院相关院所、宁夏大学、宁夏农林科学院、宁夏水利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开展院地科技合作项目5个,不断深化产学研融合,发挥专家技术优势,多方参与,共同开展技术创新、示范推广、指导服务等工作,真正为农民提供技术支撑,破解农业生产瓶颈难题。
江西省依托农业科研院所组建酸化耕地治理项目专家组,实行项目县实施技术指导分片包干负责制。通过专家人才开展酸化耕地治理田间试验25个,设立耕地质量调查与监测评价点250个,摸清土壤酸化与土壤墒情、地情、肥情、环情之间的关系,探索土壤酸化治理的综合治理模式。
该模式通过遴选新型农业生产主体开展土壤酸化治理,提升其规模化、绿色化、标准化和集约化生产能力,使他们尝到土壤酸化治理带来的甜头,使小农户看到酸化治理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从而推动土壤酸化治理工作。目前,集成示范推广“1+N”综合治理技术覆盖行政村298个,新型农业生产主体550个,辐射带动普通农户3万余户。
创新方式 提升农田质量
为解决农户庭院灌溉模式的问题,应对农业用水难题,新疆土壤肥料工作站带动新疆慧尔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在疏附县沙依巴克乡开展庭院小型高效灌溉技术试验示范,建立“我帮农民庭院节水”示范样板田5个。
云南省土壤肥料工作站的工作人员在曲靖市马龙区玉米、西蓝花、烤烟等有机硅治理酸化土壤核心示范样板田上,举办现场技术培训与指导服务,为农户赠送了酸化土壤改良新产品。同时也在文山、红河、楚雄等地区开展酸土治理行动,全省创建示范样板田11个,面积370亩。
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一块块的示范样板田涌现田间地头。据介绍,依托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酸化耕地治理、盐碱地综合治理等部省级重点项目建立的示范样板田,为农民群众提供了最直观的生产实践样板。目前全国累计创建示范样板田451块,面积达到179.9万亩。
此外,各地结合当地耕地质量状况和产业发展实际,通过印发宣传资料、召开技术推广现场会、示范基地观摩会、开展“面对面”专题技术培训活动等形式,重点宣传耕地保护政策法规,培训耕地质量建设保护技术方法。充分发挥各地科研院所专家和技术骨干作用,针对耕地酸化、盐碱化等问题,组织开展到田到户技术指导,为农民提供“点对点”“面对面”技术服务。
如今,耕地质量中心开展的“我帮农民护黑土、我帮农民治酸土、我帮农民改盐碱”三大行动,已成为耕地质量中心党史学习教育的品牌亮点。今后耕地质量中心将继续发挥品牌活动的引领示范作用,结合技术项目、重点调研课题、企业合作等,深入实地调研了解各地存在的耕地质量新问题、新困难,逐步扩大示范样板田规模,强化技术培训和巡回指导力度,切实把农民群众关心的耕地“急难愁盼”问题办好办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