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蛋糕” 擦亮“成色”
——看浙江诸暨乡村产业如何迈向高质量
张铁寒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朱海洋 新年伊始,浙江省诸暨市捷报频传:去年,全市所有村的经营性收入超过30万元,其中七成达到了50万元以上;前三季度,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逾41亿元,同比增长4.4%,领跑绍兴地市。还有一组“含金量”十足的数字:2020年,农民人均年收入达42296元,位居全省区县第五,且城乡收入比仅为1.67∶1。
诸暨是浙江名列前茅的“经济大县”,除了亮眼的工业服务业经济报表,这里的乡村同样活力四射。众所周知,无论是乡村振兴,还是共同富裕,产业兴旺都是基础所在。2019年,诸暨成为部省共建乡村振兴示范省先行创建单位,两年多来,锚定“打造都市现代农业、建设美丽花园乡村”这一主线,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跑出加速度。
“珠光宝气”背后的致富经
智能化3D配方打样、自动化无人上料、5G可视化磨粉……走进浙江羿晟科技有限公司的“珍珠智慧化生产加工共享车间”,这些时下热门的“黑科技”让人眼前一亮。尽管造价不菲,投资达2000多万元,但企业负责人詹春炯觉得值。为啥?不仅生产效率高了,附加值同样噌噌往上涨。
诸暨山下湖镇是全球最大的淡水珍珠产、加、销中心。近年来,该镇的发展模式已从珍珠产业带动经济发展,悄然向珍珠文化带动居民共富转变,这让传统产业迸发出新活力。在山下湖,目前像“羿晟科技”这样的“未来工厂”就蔚然成风。
做大产业“蛋糕”,做强产业集群,诸暨有个“四创同步法”,即创新、创业、创造与创意。以珍珠为例,衍生出集贸易、创意设计、健康产业、文化旅游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涵盖6大行业的数百种产品。2020年,珍珠全产业链总产值达347亿元,名副其实的“美丽产业”。
产业旺,如何惠及更多老百姓?文化搭台,百姓创富。如今,放眼山下湖,可观、可游、可学,俨然一座珍珠主题的风情小镇,尤其融合文创、体验、研学等元素后,游客多了,挣钱的路子自然就广了。
前不久,借乡村振兴先行村培育之机,山下湖镇枫江村、新桔城村“义结金兰”,形成双子联合体。在原有“湖田微马”“梦里珠乡”“夜游探珠”“湖山直播”等文化参观点基础上,两村优势互补、差异发展,拓展种珠、育珠、寻珠、探珠、玩珠、赏珠等人气点位。去年,全镇累计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近165亿元。
“珠宝光气”的不只是珍珠产业,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带动作用,诸暨市瞄准产业集群,进一步拓展香榧、珍珠、蓝莓、次坞打面、同山烧等农业全产业链,强化产品研发、直播电商、种苗服务等融合延伸,形成了年产值近500亿元的产业体系。
谁说从农不赚钱?诸暨农民现身说法:特色品种绍兴鸭占全国蛋鸭饲养量的65%;“蓝美一号”占全国蓝莓种植面积的17%;“次坞打面”年产值超10亿元……诸暨的这些农业“块状经济”,辐射带动当地近10万农户,促进农民增收6.5亿元,从业者人均可支配收入超5.7万元。
转型升级背后的新动能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2020年11月,在诸暨市农业农村局指导下,一个立足本地沃土的农创客联合会宣告成立。目标很清晰,就是打造“农创客+平台+服务+环境”的人才生态圈。这几年,大学生、返乡青年、工商资本等下乡,为传统农业带来一股新风,也成了带动小农的生力军。
他们的到来,固然有对于农业农村的看好,却也离不开“引育用留”政策的引导。记者了解到,只要大学生从事现代农业,诸暨都有相应财政补助,这一政策已持续9年。从2019年起,这些创客最高还可获得100万元的优惠利率贷款,用于生产经营和综合消费。
据介绍,通过举办农村创业创新大赛、建立创业导师结对帮扶机制、提供1亿元的信贷保障资金等措施,近年来,诸暨已累计孵化项目30只,培育青年农创客260余人、乡村振兴“领雁”人才31人。
人才以及科技要素的配备是一对翅膀,两者相辅相成,擦亮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成色”。前不久,中国菌物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郭良栋赶到诸暨,专为考察一项菌菇培育的技术设备而来。发明者是“农创客”戚立民,其已手握32项菌菇专利,在业界颇具名望。
科技注入,让老产业迸发新活力。诸暨赵家镇享有“中国香榧之乡”的美誉,然而随着外省香榧四处崛起,如何保持“红旗不倒”?当地香榧企业另辟蹊径,通过加工种仁、假种皮等,开发香榧衍生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在浙江垚森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记者看到了国内首款“香榧味”抗菌纱线。仅看外观,其与普通纱线并无不同,但凑近一闻,可嗅到淡淡榧香。奥秘就在微米化包裹技术,将香榧精油通过特殊工艺固化成一颗颗微胶囊,再加到纺丝系统里做成香榧纤维。如此产出的纱线和纺织品能缓慢释放精油,抗菌抑菌效果更持久。
目前,像“垚森源”这样的研发型企业,在赵家镇一共有8家,覆盖香榧精油、食用油、棉纱、特色糕点、保健食品等多个领域。有了“创客+科技”的双赋能,新动能十足,产业怎能不旺。
村富民强背后的“幸福歌”
2017年,陈宅镇棠里坞村村民张广铨的手里,一张编号为“诸集宅(2017)第001号”的红色“地票”,成为全省首张“地票”,一间农村老房抵了26万元首付,引起热烈反响。4年来,诸暨已累计核发337张“地票”,市场化盘活农村存量用地4.4万平方米,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达1300余万元。
诸暨是国家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眼下,一场切口为“盘活闲置农房”的理念革新正如火如荼进行,奏响了强产业、富农民、美农村的乡村振兴“幸福歌”。
在姚江镇山汀村,36处老台门和20余处闲置农房刚刚重焕光彩。对此,村党总支书记周立明信心满怀;“接下来,借新时代精品示范村创建工作之际,我们将系统性地把这些闲置用房二次激活,建设成为青年旅社、创客空间、乡村物产中心等乡旅产业配套设施。”
盘活的不只是农房,还有农村的各种资源。近年来,依托国家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建设成果,诸暨深入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增收“十法”,通过资源盘活、物业经营、乡贤反哺等形式变资源为资产。
数据显示,仅依托农房、土地“两个流转”,诸暨累计引入社会资本近20亿元,开展“旅游+村级集体经济”“文化+村级集体经济”“健康+村级集体经济”等实践,打造了一大批“网红打卡点”,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份、农民变股东。2020年,该市乡村旅游收入达2.5亿元以上,增加农村就业岗位8000个,跻身全国“两山”发展百强县第3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