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走出一条乡村振兴的“江华路子”

零零社区网友  2022-01-25  互联网

走出一条乡村振兴的“江华路子”

  

  

  走出一条乡村振兴的“江华路子”

  

  

  

  走出一条乡村振兴的“江华路子”

  

  小圩壮族乡乡村振兴助力果园开园直播活动。 赵江源 摄

  

  

  走出一条乡村振兴的“江华路子”

  

  大路铺镇大湾区“菜篮子”基地甜心菜薹丰收。 蒋林锋 摄

  

  

  走出一条乡村振兴的“江华路子”

  

  江华县乡村的美丽街道。 资料图

  

  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位于南岭北麓,分别与广东、广西相邻,总人口54万,其中瑶族人口37.5万,是全国10个瑶族自治县、3个瑶族联合自治县中瑶族人口最多的县,是瑶族集中聚居区居于中心位置的县。近年来,江华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创新与探索中,确立了“立足‘一个抓手’、突出‘两条主线’、建设‘五个瑶都’”的战略部署和奋斗目标,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江华路子”。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奋进新时代,迈上新征程。中共江华县第十三次代表大会确立了“立足‘一个抓手’、突出‘两条主线’、建设‘五个瑶都’”的战略部署和奋斗目标。

  立足“一个抓手”,即以“五联系五到户”主题活动为抓手,全面转变工作作风,激发全县上下在苦干实干、创先争优上有作为,在改善民生、为民服务上有举措,在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上有办法,实现“百个班子创先进、千名干部作表率、万名党员当模范”的目标。

  突出“两条主线”,即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建设,作为推动江华高质量发展的两条主线。

  建设“五个瑶都”,即以“神州瑶都”建设为总揽,突出五个方面重点,建设实力瑶都、品质瑶都、绿色瑶都、开放瑶都、幸福瑶都。

  坚持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基础、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口、以发展产业和促进就业为抓手、创新开展“五联系五到户”主题实践活动,强力推进各项工作。

  2021年以来,中共江华县委常委会、江华县人民政府常务会、领导小组会25次研究部署乡村振兴工作,全年整合投入各类乡村振兴建设资金20亿元。

  

  率先全面凝聚工作合力

  健全组织领导。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第一副组长的县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设立8套专抓班子,明确牵头领导、专抓部门和工作职责。

  以“五联系五到户”主题活动为抓手,构建“领导带动、乡村主动、部门联动”工作格局。每个乡镇、村明确一名县级领导挂点专抓,挂点领导每年住村调研、蹲点调研时间不少于2天2晚,引导全县各级各部门、各级干部自觉扛牢抓实乡村振兴政治责任。

  建立政策体系。在县第十三次党代会上,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议》,出台《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实施方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实施办法》《万企兴万村工作方案》《乡村振兴考评工作机制实施办法》等文件,初步构建乡村振兴“1+X”政策体系。

  统一思想认识。将《乡村振兴促进法》作为县委理论中心学习组和县直、乡镇单位党组学习重要内容。

  邀请三农专家来县授课,率先举办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班,实现所有县级领导,各乡镇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分管同志,驻村工作队长培训全覆盖。

  组织全县各级干部围绕乡村振兴“干什么、怎么干、怎样干好”开展大讨论、大调研,形成调研报告140余篇。进一步理清了工作思路,全面提升各级干部开展乡村振兴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开展示范创建。按照“规划设计不搞一个样、旧村改造不搞一刀切、产业发展不搞一窝蜂、资金支持不搞一样多”的原则,围绕207国道、355省道、沱涔大道3条乡村振兴示范带,把全县312个行政村划分为乡村振兴卫星村、示范创建村、重点帮扶村、面上推进村4类,做到各级各部门驻村联点全覆盖,按照聚集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搬迁撤并的思路,分年度、分阶段有序推进。2021年以来,召开乡村振兴流动现场会两次,在全县营造了比学赶超、争先创优、竞相发展的浓厚氛围。

  

  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口

  走进如今的山寨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干净宜居的新农村田园景色,村庄处处生机盎然,房前屋后整整齐齐。

  “以前,还没进村,就能闻到一股鸡屎味,路上散养的鸡鸭随处乱跑,垃圾丢的到处都是。现在,在村里闻不到鸡屎味了,路边成堆的垃圾也看不见了!”山寨村村民激动地说。

  据当地村民介绍,村里之前有许多空心房、危楼和废弃建筑,平时污水直流、乱排乱倒的现象随处可见。畜禽养殖缺乏管理,柴火杂物乱堆,严重影响了村容村貌,给村民正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正是因为该村不断落实县委关于组织领导到位、宣传引导到位、资金支持到位、村庄规划到位、奖励处罚到位的要求,努力实现群众参与主动化、卫生保洁常态化、垃圾清运有偿化、卫生评比制度化,才有了如今焕然一新的山寨村。

  2021年以来,江华县全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创新“一拆、二改、三归、四化、五到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机制。以乡村振兴卫星示范村为重点,每村安排100万元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资金。打造了沱江镇山寨村、白芒营镇拨干村等一批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

  逐步推行乡村治理新机制。探索推行“乡村振兴民主议事月例会”制度,围绕“六议”“四好”,让每一个村民都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监督者、受惠者。

  “六议”即议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防返贫监测事宜、议村级“三资”管理事宜、议产业发展事宜、议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事宜、议乡风文明建设事宜、议村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事宜。

  “四好”即选配好议事的人、明确好议事委员会的权、组织好议事的会、公开好所议的事。

  截至目前,江华县拆除应拆除的空心房、乱搭乱建等2000余间,改造卫生厕所1480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3.8%,改造农村巷道950公里、200.5万平方米。基本做到畜禽养殖归圈、柴火杂物归堆、菜园菜地归片,各村面貌井然有序。

  

  产业发展与务工就业两不误

  一手抓产业发展。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只有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才能更好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在乡村振兴政策的指引下,江华县流转土地30多万亩,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基地183个,发展优质稻10万亩、茶叶6.6万亩、水果16.2万亩、蔬菜17.1万亩、食用菌年产6500万袋、油茶37.3万亩、烤烟5万亩、生猪年出栏58万头。培育省级龙头企业6家,市级龙头企业17家。

  发展家庭农场266家、专业合作社212家,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410余家。打造“瑶山雪梨”“江华苦茶”等一批特色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创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7个、省“三星”及以上乡村旅游区20家、农旅融合产业基地8个、旅游研学基地2家、中国传统村落4个、最美少数民族村寨3个,打造湖湘风情文化旅游小镇、省级特色旅游名镇、省级特色文旅小镇、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各1个。

  通过大力发展产业带动全县各村集体经济增收2330万元,全面消除集体经济“空白村”,集体经济5万元以上的村达303个,占比95%,最多的村达80余万元。

  坚持通过做大做强、做优园区企业,帮扶车间、农业产业基地等方式发展产业,创造就业岗位吸纳群众就近就业,实现“两业融合”,促进群众稳定增收。

  目前,全县共引进规模企业121家、兴办帮扶车间486家,其中:省示范性帮扶车间18家,帮扶车间、省级示范性帮扶车间、吸纳脱贫劳动力就业数均居在全省名列前茅。

  一手抓务工就业。脱贫攻坚以来,江华新建了12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建成了2698套易地搬迁房子。而如何让安置区的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江华县委领导班子早已有了答案。

  原来,早在江华县规划和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时,就将第一层规划建设为架空层,为之后的小微企业引创造了平台。

  两岔河村是全县有名的“穷山沟”,村民收入多靠外出打工。2019年,当地村民田光财创办的华东电子厂,在党委、政府的帮助下正式搬进了大圩镇烟草站易地扶贫安置点。

  近年来,田光财的电子厂不断扩展,吸纳就业80余人,其中贫困人口67人,人均月收入达到了3000元以上。

  田光财说:“现在党和国家的政策好了,我们不仅自己摆脱贫困住上了好房子,还能在家门口创业,帮助村里其他村民摆脱贫困。今后我一定竭尽全力将厂子办好,吸纳更多的群众就业,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

  江华县不仅精准落实各项就业帮扶措施,多渠道引导和支持脱贫人口务工就业,还鼓励支持有能力的村民回乡创业。开展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273人次,向脱贫人口发放小额信贷5500万元。

  2021年以来,新培育帮扶车间31家,总数达486家,吸纳劳动力1.3万余名,其中解决已脱贫人口就业3640人。同时依托乡村振兴、重点项目、产业基地等,开发卫生保洁、治安巡逻、生态护林、河道巡查等公益性岗位4560个,安置脱贫劳动力4200人。

  

  开展“五联系五到户”主题实践活动

  “现在党和国家的政策真好,不仅立刻处理社区雨天下水道堵塞污水溢出的问题,还把困扰我们小区居民几年的天然气已缴费但一直未开通的问题解决,我们住在小区更舒心了。”一方泷台小区的住户高兴地说。

  2021年5月以来,江华县以开展党群连心“五个到户”工作试点为契机,创新开展“五联系五到户”主题活动(党员联系到户、民情走访到户、产业联结到户、政策落实到户、精准服务到户),率先提出“百个班子创先进、千名干部作表率、万名党员当模范”为主要内容的“百千万”先锋活动。

  以“五联系五到户”主题活动为载体,建立“三四五六”防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机制,即:紧盯“三类”重点人群,高度重视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的脱贫成效巩固;落实“四个”环节监测,综合运用群众自主反映、村组干部监测、乡镇干部排查、平台数据比对等手段做到全覆盖监测;关注“五类”特殊对象,特别突出对重病户、残疾户、受灾户、五保户、低保户等特殊对象的监测管理;采取“六项”帮扶措施,通过支持产业发展、介绍务工就业、安排公益岗位、政策保障兜底、医疗救助补贴、社会捐助帮扶等综合措施实现全方位帮扶。

  向重点帮扶村、示范村、卫星村、脱贫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派出驻村帮扶工作队152支、安排“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468人,制定《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管理办法》。

  深化基层“一门式”公共服务建设,全县319个村农村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了“一门式”覆盖、“一站式”办理,功能作用发挥全部达标。

  制定有效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1+13”工作方案,组建县、乡、村三级监测队伍,安排监测员334名。严格落实“农户自主申报、村干部走访排查、部门信息比对”等排查方式,结合“五联系五到户”主题活动,实现动态监测和帮扶全覆盖。

  本版稿件由首慧玲提供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22-01-25/337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