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藏粮于库”变“茂粮于田”

零零社区网友  2011-06-01  互联网

“藏粮于库”变“茂粮于田” ——沈阳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纪实

  本报记者于险峰张仁军

  2010年,面对年初低温、寡照、高湿、大风,夏季外洪、内涝、病害并发,这样极端的气候条件这样极为罕见的灾情,辽宁省沈阳市不只实现了稳产,还夺得了丰收,创造连续7年粮食产量超300万吨的纪录。这与沈阳市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强中低产田改造,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分不开的。沈阳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提升沈阳市粮食生产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使“藏粮于库”变为“茂粮于田”。

  沈阳市副市长王翔坤说,“十一五”期间,沈阳市农业综合开发共投入财政资金5.1亿元用于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共改造中低产田82.1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7.2万亩。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46.51万亩,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23.86万亩,项目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提高,确保了在灾害年份稳产、丰收年份高产。

  “茂粮于田”——建设高标准农田,为现代农业强基固本

  5月16日,辽中县六间房镇裴家乡村一片忙碌,村民李亚飞正领着一群人在地里插秧,她家的地是今年才旱改水的。她告诉记者:“我家这片地是35亩,原来是旱地,去年涝了每亩只打了200多斤,政府开发帮我们新修了渠道、提水站等设施,今年可以改种水稻了,能够做到旱涝保收,一亩地能收成1200斤以上,好的话能达1600斤。”

  裴家乡村的陈翠林原本就种水稻,他向记者讲起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给他带来的好处:“原来水渠容易被水冲瘫,节水衬砌改造后牢固了,也不用雇人拔草清淤了,抽水也省事。”六间房镇许家村的农田放水管理员说过去一到农忙季节,还要雇上六七个人帮他放水,现在一个人骑着自行车放水就可以了。许家村党支部书记于会库向记者介绍:“我们村是综合开发项目的最大受益者,全村5500亩水田全部改造,新修了6个泵站、5座桥、100多个涵洞、渠道衬砌3000米长,与过去比省水、省电、省工、省时,粮食还高产。”

  辽中县是粮食主产省辽宁省33个粮食主产县之一,是国家首批省10个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县之一,2009年开始建设六间房镇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项目,今年又将进行朱家房镇2011年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项目,到时将形成10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区,这么大规模的集中连片开发,全省仅此一家。

  已建成的项目区达到了“田地平整、土地肥沃、路渠配套、林网适宜”的建设标准,旱能灌涝能排,成为高产稳产农田。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300万公斤,节水300万立方米,水稻每亩增产100公斤,每年可增加效益590万元,农民人均增加纯收入1040元。2010年在内涝成灾的情况下,项目区获得了好收成,比项目区外增产40%。

  康平县2010年在海州乡纪家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1.2万亩,新打机电井185眼、修建渠系建筑物18座、修机耕路47公里,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项目区农户的种植技术。项目实施后,将新增种植业总产值1060万元,项目区农民收入增加总额403万元,农民人均增加纯收入1200元。高标准农田的示范作用将影响项目区周围地区,推动整个地区的农田生产水平提高。

  着眼加强粮食生产,沈阳市今年将抓好中央惠农政策的落实,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重点抓好6个千亩“吨粮田”,建设60个万亩粮食高产示范区,改造30万亩中低产田,确保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50万亩以上。

  “结构调整”——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辽中县牛心坨乡连三湾村有7000多亩耕地,在沈阳市农业综合开发办的扶持下,2008年改造了5000亩耕地,其中1500亩种上了苹果树。原来种大苞米一亩地产量最多也就1200斤,改造后最多能打1700斤。连三湾村的村民李铁良告诉记者:“由于地里打了井,我家前年种了18亩的寒富苹果,树苗也由政府免费提供的,地里间种了花生,去年年成不好的情况下也一亩地收了450斤,苹果能有700多斤,效益比种大田好得多。  

  现在地里沟沟相连水相通,涝不着。”由于连三湾村的示范作用,今年牛心坨乡要加大农田治理力度,筹集资金进行排水站改造,解决内涝问题。

  2010年,法库县通过建设设施农业改造中低产田6.5万亩,通过发展树莓、辣椒、花生等特色高效农业改造中低产田面积40万亩。法库县紧紧抓住全市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机遇,强力发展以棚菜为主导的设施农业,不断加快中低产田改造,积极推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迈出了从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的一大步。

  2010年,沈阳市农委按照党中央“确保粮食生产不滑坡,确保农民收入不徘徊,确保农村发展好势头不逆转”的要求,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突破改良土壤增加产量的传统思路,把发展高效农业的目标瞄准康平县、法库县及柳绕地区293万亩的中低产田,提出“3100”计划:3年改造中低产田100万亩,使低产田变为高产田,高产田变稳产田,改善一市三县农业生产条件。

  沈阳是全国新建4个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不折不扣地落实国家粮食直补政策和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护农民粮食生产积极性,确保粮食总产量不低于60亿斤。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做大设施农业、特色农业规模,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将中低产田改造与设施特色农业建设、扶贫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市政府要求,在中低产田中发展设施和特色农业,提高耕地亩均效益,腾出高产田块发展粮食生产;围绕中低产田改造设计扶贫开发项目,进一步加快贫困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在搞好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全市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紧密结合,依托龙头建基地。如康平县万亩花生种植项目区与康平县金海花生深加工企业相结合、沈北新区兴隆台水田项目区与北霸米业加工企业相结合,这样拉长了产业链条。土地治理项目紧紧围绕当地的特色农业开展,如法库县的辣椒产业、东陵区的树莓产业、新民辽中的蔬菜种植等等,带动和引导当地的种植业结构调整,从而实现农民的增收。

  “十一五”期间,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沈阳市实现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6182万公斤,项目区农民收入增加总额2.16亿元;新增总产值21.61亿元,农民人均收入提高了471元。

  “两个聚焦”——项目布局和资金安排向粮食主产区聚焦,推进粮食核心产区建设

  农业综合开发在确保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中具有支撑作用。要以不断减少的耕地和水资源养活不断增加的人口,必须搞好农业综合开发。2006年以来,沈阳市在进行农业综合开发的工作中,遵循“规模经营、连片开发,稳产高产,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的开发目标,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重点,向粮食主产区和农业经济区聚集,资金安排上向粮食主产区辽中、新民、法库、康平倾斜。

  “十二五”期间,沈阳的农业综合开发将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现代农业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资金安排向高标准农田建设聚焦,以建设高标准农田为重点,推进粮食核心产区建设,促进全市粮食稳定增产。“两个聚焦”就是资金安排向高标准农田建设聚焦,项目布局向粮食主产区聚焦,集中力量建设高标准农田,即建设粮食核心产区。坚持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沟渠桥涵闸配套建设,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可靠的基础性保障。

  沈阳将优先支持资源条件优越、开发潜力大、干部群众积极性高、资金配套和筹集能力强的地区项目,项目布局和资金分配向粮食主产县倾斜,重点扶持水田及水浇地;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加快中低产田治理,扩大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进一步提高粮食主产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进粮食核心产区建设。

  其中高标准农田建设以辽中、新民、法库、康平产粮大县为重点,辽中、新民重点加强高标准水田建设,法库、康平重点加强高标准旱田建设。全市将建设高标准农田47万亩,新增4500万公斤粮食生产能力。在粮食主产县,至少每县每年建设一块万亩以上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5年建设8万至10万亩连片高标准农田。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建设53.1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6420万公斤。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6-01/337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