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群众需要的,就是政府应当做的”

零零社区网友  2011-05-31  互联网

三农视点 “群众需要的,就是政府应当做的” ——对寿光市推进城乡民生一体化的调查

  □□ 本报记者于洪光通讯员李建忠朱金华

  “党委和政府工作中有哪些缺点?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和加强?答案就在群众之中,群众需要的,就是政府应当做的。基于城乡群众的呼声,近几年寿光市委、市政府坚持推进城乡民生一体化发展,把城乡民生作为重中之重,把九成新增财力投向了民生。”山东省寿光市委书记孙明亮说。

  从网络到驻村,用心倾听农民声音

  寿光在民生建设中,一直坚持问计于民。基于25万台家庭电脑、82%覆盖率和62%上网率的城乡信息化基础条件,在调研基础上,2008年创办了“寿光民声”网络平台,推行“网络听政”,通过网络了解城乡居民的关切、诉求、建议、投诉和呼声。目前,政府88个部门和14个镇街全部实现了上线,年点击量达1200万人次,上线回复率达100%。

  “为群众干实事,必须知道群众想要什么;要为群众补什么,必须知道群众缺什么。有许多情况,我们是通过‘寿光民生’网络平台了解到的。”孙明亮这样诠释“寿光民声”创办的初衷。

  除了“网上听政”,今年,寿光又探索开展了“包千村、联万户”活动,将党政机关干部推到农村一线。1200名干部自带被褥,深入到83个重点村和445个一般村,与农村干部群众面对面接触、心贴心交流,实行零距离服务。

  针对新农村建设,寿光划定了一条“红线”:无论是社区选址、旧房拆迁,还是户型选择、房屋分配,都必须广泛征求农民意见,并经95%以上群众签字同意,方可组织实施;坚持不与民争利,新村建设节约的土地,市财政每亩补助20万元;今年,将开工建设500户以上的农村社区46个,建设公寓楼502栋。

  从城市到乡村,社会保障“普惠式”

  80岁的离休干部张子敏与81岁的农民郭乐善原先不相识,自从住进了寿光老年服务中心,相处得其乐融融。按说,一个在城市,一个在乡村,非亲非故的两个老人很难坐在一起,但是寿光社会保障一体化发展改变了他们的晚年生活轨迹。

  寿光针对城乡空巢老人越来越多的实际,投资5100万元建起了老年服务中心。这是一个公益性养老服务机构,每位入住老人的“吃、住、用、服、管”,每月花费仅有1140元。

  对农村五保户,过去是村居分散供养和镇街敬老院集中供养“两种模式”,由于城乡和镇村之间财力不均衡,供养水平差别较大。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寿光实行了“城乡一体、集中居住、统一供养、均衡待遇”,投资8000多万元,建起了社会福利中心。目前,寿光共有五保老人1534位,已有1250人安置到了福利中心,集中供养率达81.5%。

  如果说集中供养是“定点保障”,那么“普惠式”保障则如普降甘霖,实行了城乡保障“普惠式”全覆盖。2009年起寿光被纳入全国新农保试点,60岁以上农民每人每月发放55元的基础养老金,2010年14.9万农村老人发放养老金达1.05亿元;政府拿出4242万元,专项用于城乡低保、农村五保等。今年,寿光进行了基本药物制度改革试点,国家规定这一改革只涵盖乡镇,寿光却将村卫生所全部纳入,财政每年支出达5000多万元。

  从本地人到外地人,公共服务“同等化”

  在寿光,公共服务不仅农民市民一样,对外来务工人员也一视同仁。成立了寿光万友农民工服务中心,建立了农民工信息管理库,为农民工提供一站式服务,目前在万友服务中心登记的农民工达1300多名。

  45岁的赵磊是山东泗水县人,来寿光已经8年了,他的儿子在寿光一家企业上班,不慎脚伤,除了企业救助外,万友服务中心资助了3000元。赵磊说:“万友中心对我们外来务工人员就像当地人一样,对农民工党员还有特别照顾;我得到了300元安家补助,每年免费查体,报销1000元医药费。”

  为让文化阳光照进每扇“窗户”,由财政投资,建起了600多个农家书屋,全面启动了城乡阅报栏建设工程;发展了数字化图书馆,市图书馆50万册图书全部了实现数字化;投资3.5亿元建设了市文化中心,建筑面积达4万平方米;同时,投资5.5亿元,开工建设了体育馆、市民活动中心等。

  如今,寿光已初步形成以文化中心、图书馆、新华书店等为龙头,以镇街文化站为纽带,以村文化大院和农家书屋为基础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为城乡文化提升搭建起了平台。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5-31/337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