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馆免费开放,农民工的文化春天
蒋培玲梅文
阿根廷国家图书馆原馆长、著名作家博尔赫斯说:“我心中暗暗猜想,天堂就是图书馆的模样。”当然,这里的图书馆,一定是免费的图书馆。而今,我国各地正在出现一所所这样的“天堂”,社会公众,尤其是未成年人、老年人、农民工等特殊人群,都能在免费的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里得到对象化的服务。
今年初,我国继2008年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后,又一次推出了一项文化惠民新政——在2011年底之前,实现国家级、省级美术馆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其中,特别强调“重点增加对未成年人、老年人、农民工等特殊人群的对象化服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项惠民新政对于农民工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它标志着公共文化事业将为农民工点亮一盏绿灯。
实现零门槛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成
千上万的农民工来到城市务工。但当他们千里迢迢从农村跑到城市后,却发现自己很难融入城市文化。城乡文化的差异,让他们不得不过着一种边缘化的生活。改变自己,这是许多新生代农民工的梦想。然而,以前许多公共文化服务仅通过单位提供给个人。进城农民工所在的单位,不会也无法给农民提供这种文化服务。更重要的是,农民务工者的收入较低,甚至有的农民务工者不能按时足额领到工作报酬,他们根本无法支付货币化的文化服务。
针对这一问题,国家图书馆尽其所能树立了一个好榜样。2005年,他们设立“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建设工人期刊阅览室”,免费为工地的建筑工人提供书籍。仅仅一个月,阅览室里3000册期刊的阅读率超过了60%。致力于此事的国家图书馆报刊部中文期刊组组长马涛曾说:“无论一个人从事的工作是什么,他的生活状况如何,作为人,大家都是平等的。一个为国家图书馆建大楼的农民工,如果从没看过这馆里的一本书、一本杂志,想起来,我心里都挺酸的。”
前不久,国家图书馆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任周和平做客新华网时说,农民工也可以大量地进入图书馆。过去,国图办证是有限制的,要具备一定的职务、职称,现在全部不再限制了。据统计,2008年以来,国图到馆读者人数增加了62.5%,文献流通册次增加79%,各类咨询增加78%,公益性讲座的场次增加了49%,人数增加了
100%。
倡导普惠制
“有些看似没有文化的人其实也有阅读的欲望。”在退休职工李先生看来,公共图书馆的免费开放将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他发现,在饭馆吃饭的时候,自己带的书放在桌上,有些服务员没事时会拿起来看;家里装修时,拿了一些废报纸去垫桌子,就看到装修工人在吃饭或休息时,会拿起来看。
江苏省文化厅也算过一笔账,江苏省省级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拥有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各类藏品上千万件,在职工作人员上千人,每年运行经费5000万元,而每年收取的门票费仅90万元左右。江苏省文化厅厅长章剑华说:“这每张仅几块钱、总数仅几十万元的门票费,把大量观众和读者挡在了公共文化场所门外,这实在是文化资源的极大浪费,既谈不上经济效益,更谈不上社会效益。”
与之相比,率先免费开放了3年的博物馆,却已就免费开放效果如何做出了圆满回答。截至目前,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已有1743个博物馆免费开放,免费开放的博物馆接待观众数早已破亿人次,社会效益明显提高。同时,免费开放还激发了公众参与博物馆服务的主动积极性。如重庆红岩联线(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已登记在册的志愿者有996人,湖南省博物馆免费开放后新增的635名讲解员中,志愿者就占了621名。这些志愿者主动协助维持参观秩序、提供讲解咨询等,有效缓解了免费开放后各类服务人员短缺的状况,增强了博物馆与社会的互动,提高了博物馆的亲和力。
春天花更香
“图书馆的免费开放,必将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图书馆。图书馆应该像个大超市一样,品种齐全,种类繁多,不会让人空手而归。”喜欢借书不喜欢买书的王女士是江西赣州市图书馆的忠实读者。她希望图书馆不仅免费开放,也能提供更加周到的服务。
对此,北京市可谓先行一步。2004年,北京市朝阳区文化馆成立了北京市第一家农民工影院,每周有500位农民工可享受两个多小时的电影时光。到目前,北京市已投资2000万元以上,在来京务工人员聚居区、边远山区和乡村中小学内设立了上千个“益民书屋”,形成书屋网络,让更多的外来农民工、京郊农民和未成年人拥有了便利、经济、实用的读书场所,以充实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大众文化活动等,是公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文化部部长蔡武曾经表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体现的原则是普惠性、便利性。今年“三馆”免费开放的惠民政策落实后,一系列按照“均等化”原则开展的惠民措施,将会无差别地提供给全体社会成员普惠的公共文化服务,有效地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水平的差距。春天的花会更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