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陈塔村的自治路

零零社区网友  2011-05-27  互联网

有道是“百姓百姓百条心”,且看这个村如何把2306条心拢在一起—— 陈塔村的自治路

  □□ 叶福明本报记者蒋文龙

  陈塔村,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和孚镇下辖的一个行政村,与集镇仅一河相隔。跨过和孚大桥,见一座石塔,指示着眼前就是陈塔村。在经济比较发达的水乡平原,由10个自然村(片)组成的陈塔村,还算不上富裕村,去年人均纯收入13586元。

  近年来,这里却发生着一个显著的变化。何根法是水利部门干部,2007年来此担任驻村指导员。他告诉记者,伴随新农村建设的推进,陈塔村在办成几桩大事的同时,探索出一条有特色的自治之路。

  干群本来就是一条船上的

  “当村干部,最难的就是想做事,却遇上村民不理解。”这话是陈塔村党总支书记丁群勇说的。

  4月13日,记者进村采访的第二天,早上8点不到,终于在村办公楼“逮住”了匆匆进门的丁群勇。

  他的感慨出自该村正在做的一件大事:建设占地1028亩的水产养殖精品园,并作为该村进一步建设“魅力水乡”的经济支撑之一。

  南浔区的菱湖、和孚一带,早在明清时期,这里的祖先开始将低洼的土地挖深为塘,饲养淡水鱼,并在塘基四周种植桑树,开创了著名的“桑基鱼塘”生产模式。

  这些沧海桑田的活见证,因年久失修,设施陈旧,渐渐地“鱼塘像盆子,塘埂像筷子”,养殖效益不断滑坡。2006年,几名村干部计划着改造老鱼塘,结果因多数村民不支持而放弃。直到两年后,村里决定在朱家墩自然村试点,花了很大的力气,完成改造了260多亩老鱼塘,承包金一下子涨到一千多元。初尝甜头,2009年5月,村“两委”决定建设“精品园”。随即,议题提交村议事例会上讨论。

  该村的议事例会每月两次,分别在每月的1日、15日举行,参加会议的有村两委会、监事会成员、各自然村片长等。承担村务重大事项讨论的20多人经过一天的商议,一致认为此举“符合所有村民的利益”,并最终明确了实施思路。

  此事在村党员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通过后,村干部、片长、村民组长、党员及村民代表开始挨家挨户上门征求意见。

  难题一次又一次被提交到议事例会上。记者翻阅那一叠会议记录,不时看到:“上半月千亩田水产基地项目的工作进度慢,一定要抓紧”;“千亩田水产项目基地的落实工作只有前进没有退路”;“坟墓的搬迁要妥善完成,发挥好党员、队长的作用,到现在统一思想也为时不晚”等,当时的工作难度可想而知。

  “好在大家一心一意,党员干部带头,工作做得细,最后,574家农户签字同意的占85%以上。”丁群勇对此深有感触,“干部群众本来就是一条船上的,只要村民参与了,任何事都能办好。”

  去年2月5日,精品园建设开始动工。到了5月,按照边建设边养殖的思路,先建成的鱼塘公开招标,吸引了村内村外的养殖大户,每亩标的1080元最终提高到1160元。

  在精品园,记者路遇养殖户邢火清。他是本村人,承包了园区一只14亩大小的鱼塘。他告诉我们,去年大半年净收入1.5万元,今年预计可以达到3万元,而过去他在这里承包的面积还要大,一年的收入不到一万元。当初对鱼塘改造还有点不乐意的他这下笑了:“现在条件好了,鱼也长得快、长得大了。”

  群众脑袋原本不是榆木做的

  “老百姓要的是公平。”木旺自然村78岁的杨吉泉对记者说。

  上世纪80年代,在镇农技站工作的杨吉泉曾被镇领导请回村,做过17个月的村主任,对村务工作自有他的理解:“这公平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村里的事能看得见,村民不知晓的话,无理也有三分理;二是大家都能做得了主,没有权谁都会担心自己的利,自然不买账。”

  老人回忆说,眼下精品园建设走的这套程序,是5年前创建小康示范村过程中形成的。

  2006年,陈塔村开始村庄环境整治。“不说上级确定的小康示范村36项指标,仅处理数百只露天茅坑也称得上是一项大工程。”现任村主任王根明说,“村穷民不富,做成任何一件事都更离不开所有村民。”

  当时,村里还出台了“没有办法的办法”:包括村道、公厕等所有公共设施,凡涉及村民建筑、作物等均不作补偿,每户还得出3个义务工。层层商议定下的办法,村里通过户主会和村干部走访,传达到每个村民,并在各自然村张榜公示一周听取意见。

  “群众脑袋原本不是榆木做的。”杨吉泉老人说起背后的故事,孩子似地笑了。知道村里缺钱,他马上拿出1000元钱。木旺片有3家捐了1000元,还有不少家庭出钱、出建筑材料。他说:“我们村还不算多,港西片村民凑了7万多块钱,造起了一座桥。”

  浇村道的时候,天气炎热,全村男女老少齐动手,谁也没闲着。难怪丁群勇一说起这事就乐了:“10个自然村的村道都是村民自己浇的,表面不好看,牢固程度可不低。”2007年,陈塔村顺利通过验收成为省级小康示范村,这是全村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只有多数村民定下的人,胳膊直;70%以上村民定下的事,没二话!”王根明是最近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当选为村主任,又是新成立的村水产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他对村民拥有的选举权体会真切。

  从“能人治理”到“民主管理”

  5年驻村指导员的经历,让农村出身的何根法有了新的思考:“陈塔村的变化说明,只要联系实际不断创新社会管理,转型期的乡村政治可以走得通的。”

  他对最近再次高票连任村党总支书记的丁群勇比较了解。丁群勇今年46岁,当过兵,转业回乡后做生意、办企业,在村里属于“先富起来的”,也是村民公认的经济能人。

  10年前,3村合并组建了新的陈塔村,村域面积4.8平方公里,共有24个村民小组,728户农户,人口2306人,党员92名,村民自治一时遇到不小的困难。

  在这样的背景下,思路清晰、敢作敢为的丁群勇走进村民的视线。“没有能人,村组织没有活力;有了能人,也未必有作为。”老何说,“关键在于需要一个合理的治理构架和一套科学的治理制度。”

  “今天的局面得益于几位前任留下来的老传统。”丁群勇坦言,早在1998年建立起来的村议事制度帮了他们很大的忙。2008年,他们又将这项制度完善成例会制,每月两次,固定日期,实现党组织、村委会和村务、财务监事会及片长等组成的“议会制”,每次会议纪要及录音全部存档。

  “在这个会上,村两委会的意图和村民的意见完全面对面。”已担任5年片长的港北自然村片长陈新华说,“任何建议,包括不满都可以摊到桌面上。”每次开会前,他会主动找几个村民组长收集意见,不少村民也会主动找他反映情况,他都会照实提交。

  1962年当上生产队长的宋炳轩,在村民中有威信,至今连任两届村“两监会”成员。“只要我认为不妥当的,当面反映。”他说,5年来,村里几个大项目的建设,累计进出的资金达到1200多万元,“没有一分钱的糊涂账,村务公开栏上一清二白”。

  “这样,确保了全民作主,民主管村的领导权、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四权清晰,各司其职。”何根法十分认同这个议事例会制。

  在陈塔村,还有一个网格式的管理构架,即村——自然村(片)——村民小组——农户,组长由户主实名投票产生,3年一选,每片得票最高的为组长兼任片长,每组得票第二名为村民代表,每个层次都有各自明确的任务与职权。

  “把2306条心拢在一起,靠的是民主管理。”丁群勇用这句话总结了他多年主政一村的经验。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5-27/336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