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型帮共体”为山区26县“造血”
唐豪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朱海洋 本报讯(唐豪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朱海洋)自2021年7月,浙江省乡村振兴局启动“新型帮扶共同体”(以下简称“新型帮共体”)以来,各团组在保持原有帮扶资金渠道不变的基础上,通过项目招引、山海协作、转移支付等多种途径发力,共为山区26县筹集各类资金超过51亿元,“造血功能”提升成效初显。
据介绍,“新型帮共体”是由省级机关、省内院校、三甲医院、国有企业、金融机构、经济强县(市)和民营企业共同组成的全域结对帮扶新模式,旨在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与时俱进深化结对帮扶,推动山区跨越式高质量发展。
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大背景下,此次浙江提出,不仅要巩固原有的教育、卫生等民生类帮扶,更要加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重大项目招引等产业类帮扶,全面增强山区26县的内生发展动力。值得一提的是,与原先驻村帮扶的“点片结对”不同,“新型帮共体”不仅扩充了帮扶成员单位的类型和数量,更实现了向县域帮扶的转变。
记者了解到,过去帮扶主要精力放在村户层面,现阶段在继续夯实结对村、联系户的基础上,浙江更强调“县带村、村带户”的系统化帮扶格局。比如,要求每个组团到2025年必须帮助结对县至少落实一个“产业飞地”、筹集帮扶资金1亿元以上等。
相比过去,“新型帮共体”更开放,尤其注重凝聚民营企业、群团组织和社会帮扶的力量。为了突出精准性,每一个山区县配备了一个省级组团,每一个重点帮促村都有驻村工作组,每一户低收入农户则有具体帮扶举措。与此同时,浙江专门建立“双向赛马”考评机制,同步提升帮扶支援方和受援方的责任意识,形成上下联动、内外互补的工作合力。
半年多来,一批批重大项目得以快速落地。在龙泉团组,团内13个成员单位就利用各自资源优势,围绕提升村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结合当地食用菌、茶叶、竹木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及绿色食品加工等新型产业,积极探索“企业+村集体+农户”等多种合作经营模式,目前已建设产业基地、光伏、民宿、创业园等十余个项目,发展势头十分迅猛。
截至目前,浙江26个帮扶团组已与山区26县逐一结对,省市县三级帮扶单位则与2397个乡村振兴重点帮促村逐村结对,共有17.6万名干部与47.6万名低收入农户逐户结对。2021年,全省低收入农户人均收入16491元,26县低收入农户人均收入14965元,增幅分别为14.8%和15.6%,全面消除了家庭人均收入9000元以下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