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跃在田间的农技推广“教授”
□□ 本报记者赵洁
提起农技推广员,浮现在大家脑海里的多半是那一个个奔波在田间地头,风里来、雨里去的身影。其实,这些“泥腿子”可不简单,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具备教授水平。干农技推广也能成为“教授”?答案是肯定的。早在1993年,农业部、原人事部就制定了评聘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的有关政策。在我国的专业技术职称分类中,研究员是正高职称,相当于教授。
至今,农技推广研究员的评审工作历经18载,全国累计已有6965人取得任职资格。然而与农技推广人的默默耕耘一样,这项工作尽管一步一个脚印地为农技推广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做着贡献,但却鲜为大众所知。
“研究员职称是对我的鞭策”
梁文伟是广西容县有名的“老推广”。近30年来,这位出身农家的农技推广专家几乎成天摸爬滚打在田头。他结合实际,埋头苦干,在当地大面积推广水稻抛秧、水稻病虫预测预报、农膜防寒育秧、稻瘟病综合防治等一系列农业常规技术和新技术,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水稻抛秧技术为例,在梁文伟的努力下,仅2002~2010年,容县累计推广面积就达235.73万亩,为农民增收节支近1.7亿元。
“能够为农民带来好技术、好品种,帮助他们增产增收,一直是最让我高兴的事。这次能被评为研究员,既是对我工作的格外肯定和鞭策,也使在基层工作的农技人员获得了鼓舞。”梁文伟对记者说。
长期以来,广大农技推广人员在待遇不高、条件艰苦的基层岗位上无怨无悔地付出,他们走千家、串万户,将先进适用技术传入农家,直接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在他们中间,有一大批推广经验丰富、推广成果显著、推广技术和理论水平很高的专家,学术与技术层次已达到教授、研究员的水平,却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资格参加正高职称评定,也享受不了相应待遇。同时,农技推广人员的职称评聘缺少标准、业绩评价不规范等问题广泛存在。
为解决这一与广大农技推广人员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农业部、原人事部1993年联合发文,将农技推广人员正式纳入正高职称评审范围。从此,我国农业技术推广领域结束了没有正高级技术职称的历史。
“开展推广研究员评审,大大提高了农技推广工作的社会认可度,营造了鼓励和支持农技推广人才专心岗位、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农业部党组成员、人事劳动司司长梁田庚说,“不仅如此,开展推广研究员评审,是对长期工作在推广一线的农技人员的一种肯定,也是广大农技人员发挥作用的一个大平台;改变了基层农技人员不被重视、队伍不够稳定的局面,调动了农技人员的积极性,稳定了农技推广队伍,推动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支撑。”
从实际出发的优惠政策
推广研究员的申报范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从事农学、园艺、植保、土肥、畜牧、兽医(包含中兽医)、水产、农业工程(包括农业机械化、环境工程、信息工程)等八个专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在职的、符合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二是农业科研、农业教学、涉农企业等非推广机构中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人员。
请看1994~2010年我国部分省区市推广研究员评审通过人员总数的统计数据:北京市145人、上海市166人、天津市168人、广东省138人;四川省443人、内蒙古自治区503人,黑龙江省359人,吉林省254人……对比这两组数据,可以清楚地看到,推广研究员的评审明显向中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倾斜。
为促进各地区、各专业之间的平衡发展,配合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及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的实施,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深入基层调研后,农业部及时研究制定了有关倾斜政策:从2000年第四届推广研究员评审开始,提出向西部地区倾斜;2004年进一步提出西部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推荐名额可增加5%;2008年对中部崛起省市也给予了相应的优惠政策。
除因地制宜制定地区倾斜政策外,向基层、向一线推广人员倾斜是推广研究员评审的另一亮点。县乡是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场所,为此,在推广研究员的评审中,加大了县及县以下农技推广机构推荐指标数的比例,规定各省区市县及县以下申报人数不小于本省区市推荐指标数的40%。
今年48岁的魏昭智是甘肃省民勤县的一名农技员,长期从事农业技术示范、推广、培训工作。他的“作品”大多不是以论文形式出现,而是实实在在“写在田间”。多年来,他已在全县引进示范新品种、新材料、新技术48项,其中有28个新品种、13项新技术在全县大面积推广应用;他还采取多种形式举办农技培训850场次,累计培训农民11.6万人次。由于工作业绩突出,2006年12月,魏昭智被评为推广研究员。
像魏昭智这样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虽然发表的论文不多,承担重大科技推广项目的机会也少,但他们在生产一线勤学实干,业绩突出,贡献明显。“所以,我们明确要以推广业绩和贡献为推广研究员的主要评审标准,尤其是那些尽管没有重大科技成果奖励,但其研制和开发的适用技术被广泛推广,取得明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对他们的成果要从实际出发,进行综合评价。”农业部人事劳动司有关负责同志说,“这不是降低标准,而是更符合农技推广的实际。”
把真正有水平的人选拔出来
实践证明,只有保证推广研究员的评审质量,把真正有水平、有业绩、有能力的人员评上,才能充分调动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把好事办好。
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在推广研究员的评审过程中,农业部设立了严格的评审条件,如对申报人员的工作经历、工作业绩、专业理论能力等进行明确规定,并要求评审委员会和专家组原原本本地对照执行;为使各地更好地理解、掌握推广研究员的评审政策、申报要求等,在每次推广研究员评审工作通知印发后,农业部都会举办推广研究员评审工作培训班;为提高评审工作的科学化与规范化水平,农业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不断完善评审标准,健全评价体系,逐步建立了配套科学的评审制度……
通过农业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20年的努力,我国已初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专业齐全、素质优良的农业技术推广带头人队伍。截至目前,全国取得农技推广研究员资格的共有6965人,从分布单位看,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拥有5900人,占84.7%,非推广机构1065人,占15.3%。从地域分布看,西部地区和东北工业基地共有3485人,占50%。从专业分布看,种植业类专业4318人,占62%;养殖类专业2155人,占30.9%;工程类专业492人,占7.1%。从历年评审结果看,一批扎根基层的农技推广人员评上了推广研究员;从队伍结构看,推广研究员的年轻化程度和学历逐年提高;从业绩贡献看,获得重要科技成果和奖项的人员越来越多,专业技术水平稳步提升。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人才是关键。推广研究员是农技推广战线的带头人,是农业高层次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把农业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中,这一群体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
站在“十二五”的起点上,我国持续增长的农技推广需求对推广研究员的评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需要有关部门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同时,有必要在保证队伍整体素质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评审人数,以便在更大范围内调动农技人员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在农业农村经济再上新台阶的进程中发挥更突出的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