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捏新农药推广难的“节点”
□□涂俊明
提到农药市场中的某些现象,常听到一些农药经销人员叹苦经:“农民对新生事物既敏感又谨慎。一种新农药出来,没有一两个销售年度周期,很难被他们接受。”他们随即数出一些“卖不动”的新农药品种,有的甚至已经是上柜近两年了,快成为“老农药”了,还是不被农民看好。
农民为啥对新品种农药持观望态度,慎之又慎地选择自己熟悉的农药品种?如何求解新农药推广难?笔者认为,应好好拿捏、利用好新农药推广的“节点”!
宣传推介,把“节点”做亮。一种新品农药,从实验室、试验田“下线”后,要走进万顷田野的庄稼地里,在农民眼前靓丽现身,让农民产生兴趣并逐渐认可接受,一步也离不开宣传推介。
如何将新农药宣传做亮?可以充分利用媒体广告、农村电影、赶大集等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在这些渠道、方法上下足功夫。其中,农村大集是农村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新农药推广应抓住这个好时机,结合销售推广,搞些影碟播报、演出演唱、有奖销售之类的活动,活跃推介气氛,同时散发通俗易懂的新农药宣传资料,让农民在赶集的同时,带回新品农药的新技术、新知识、新方法。同时充分利用户外广告“强迫性渗透”功能,把新品农药的属性与功能、使用和承诺“塞”进农民的视觉中,“挤”进农家的思维中,“插”进农家的话题中!
示范推介,把“节点”做实。新农药产品要推广到大面积实地应用,少不得先行示范和实地展示。在这些方面,我们要牢牢把握的“节点”:一是选能人,二是选地块,三是抓组织。
选择“实验者”。要选择那些文化素质较高,且思想开放、具有威信的农户作为实验者,由他们担当新农药在本地实验的样本。这样的农家“能人”对新技术、新品种应用感兴趣,有相应创新探索精神,还有一定的传播宣传能力,能够恰到好处地表述出新农药的真实功用。用他们当新品农药的推介领军人物,就会将新品农药的科普推介做得卓有成效。
选择“代表地”。同是一种新品农药,其在不同的土壤、不同的地块,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效能。从当地的地块、土壤地段中,选择出具有代表性的地块,实行因地、因土、因作物的针对性示范应用,此类比较式推介方法,能够让农民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直接打消部分农民对新品农药的误解,确立对新品农药的信心。
精心组织。新农药的示范推介,要有好的组织实施过程,整合农村社会资源,从而形成示范的“一条龙”。实行由当地农科部门、农药营销门市、农户、实验基地“一条龙”联动,达到示范过程纵贯一条线,横向影响一大片的“一张网”拓展推介效果。
价格推介,把“节点”做稳。有些新品农药推广普及难,除了农民的“保守心理”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新农药价位偏高,这将相当一大部分农民拒之门外。客观上,厂商为了推介新品农药,在推介费用方面加重了份额。例如在包装上,现在有些新品农药包装过于精致豪华。难怪有的农民指着农药包装这样说:“不就是农药吗?怎么弄得像‘贡品’似的,再怎么好看,一到地里不就随手一扔成废品了?还不是抬高了药价?”所以,应在合理定价、降低中间费用、压缩包装成本等“节点”上,再节省些,再努力压低新品农药价格,让农民在新品农药的性价比上得到“让利”,接受得更舒心放心,这样的新品农药还会没有市场吗?
时下农民冷落一些新品农药,不全是农民不领情,更需要我们不断加深功夫,拿捏好新农药推介工作的各个“节点”,让“节点”成为“亮点”,由此推动新农药变成农民争相购买使用的“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