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全面小康的战略突破

零零社区网友  2011-02-15  互联网

全面小康的战略突破 ——江苏省泰州市强化“三农”工作纪实(上)

  □□本报记者沈建华陈兵孙乃会徐恒杰通讯员孟国平张小燕

  新春伊始,泰州大地处处生机勃勃。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到2010年末,泰州市城市化率已从“十一五”期初的45.3%提高到53%,至此,对照江苏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4大类18项25个指标,以县为单位,泰州已全部达到省定目标,全市提前两年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在泰州城乡采访,记者一路领略泰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果和辉煌,一路体味其诸多“突破战略”背后的意义和效应。

  释放民资民力,洋港村每三户农民有两户创业

  走进泰州乡村,无论是“锅底洼”粮仓兴化,还是沿江发展新锐靖江;无论是生态农业名市姜堰,还是现代农业新秀泰兴、高港,到处都让你感觉到一种繁忙的氛围和发展的强劲。

  泰州市委书记张雷说,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足,是泰州全面建设小康进程中的一块“短板”,这是最广大的民资、民力没有最大程度上从“休眠态”激活为“市场态”的表现,促进二三产业发展,做大做强民本经济至关重要。

  一个地区产业发展的规模和层次与劳动力资源状况和劳动者素质密切相关。近年来,泰州市启动城乡劳动力统一登记、集中培训、推荐就业、动态管理的就业服务和培训体系,全市已有73%的劳动力实现了转移;去年,泰州又创造性实施了“新市民政策”,全市16万外来务工人员将逐步实现“有户籍、有收入、有社保、有医疗、有房住、有组织”,子女“有书读”等10项同城待遇,确保外来务工人员留得住、用得好。

  泰州是全国创建创业型城市试点城市之一,每年的创业人数都以数万人激增。泰州市代市长徐郭平说,创业既可以拉动就业,也是二三产业发展的保障,富民强市的动力。泰州市通过引导和扶持全民创业,大量的民间资本变成了创造财富的血液,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活跃的经济细胞。

  民资对投资环境有着天生的敏感。为此,泰州市把创造创业条件和优化创业环境作为激活民资的关键措施来抓。创业少项目,泰州启用了网上创业项目库,包括餐饮业、农林畜牧业等270多个创业项目可供创业者自由选择;创业少资金,小额贷款、贴息贷款、发展基金、扶贫基金等全程扶持,2009年,泰州市发放小额担保贷款总额全省第一,2010年又首次将创业担保贴息贷款对象扩大到城乡所有劳动者;创业限制多,泰州市规定,对创业者初创小企业不设门槛,不限比例,不论规模,将农民返乡创业纳入招商引资范围,享受外地客商同样的优惠政策。

  伴随着一项项高“含金量”政策措施的出台,泰州市全民创业大潮也一波波涌起。泰兴市珊瑚镇洋港村,每3户农民就有两户创业,人均纯收入达1.8万元,八成家庭住上了别墅式小楼、安装了宽带网络,全村拥有小轿车100多辆,在黄桥老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目标。

  据泰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有关同志介绍,2010年,泰州市预计新增城镇就业7.2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5.9万人,新增创业5.4万人,带动就业16.5万人。2010年,全市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约为92.5%,超出全面小康目标值0.5个百分点。

  扶贫解困,实现共同富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2009年,泰州市有贫困人口16.94万人,到2010年底,全市已基本消除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低于2500元的贫困人口。泰州市委副书记王守法说,在全面建设小康道路上,泰州不会丢下一个人,通过机关干部结对帮扶、企业扶贫济困、就业脱贫等渠道,许多贫困户不但脱了贫,而且成了致富路上的新典型。

  建设文化资源共享平台,“送文化”更要“种文化”

  按照马斯洛阶梯式需求理论,人在获得物质生活的相对满足之后,必定要追求更高层次的文化需求、情感需求等方面的满足。泰州市2010年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万多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200多元,均已超过全面小康的目标值,更好地引领和满足群众文化消费需求已经成为泰州面临的一项战略性任务。

  近年来,全市通过实施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战略,既发挥了城市的文化辐射作用,又挖掘、整合了农村的文化资源,真正实现了城乡文化的互补和互动。

  记者在泰州采访期间,恰逢国家京剧院应邀来泰州演出“革命样板戏”,记者也欣然前往观赏。晚上7点,距离演出还有半小时,泰州大剧院内1100多个座位已是座无虚席。来自高港区口岸镇常福村的李姓村民告诉记者,现在交通方便,他经常带着老伴一起到市里来看演出,虽然买门票要花几十块钱,但过去想看还看不到,如今富裕了,这点钱对农民来说是享受不成负担!

  “泰州老百姓从身边发生的显著变化,就能切身感受到政府推动文化泰州建设的决心和力度!”泰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缪志红说,这两年,全市建设了十大公共文化设施工程,项目之多、投资之巨,均创历史之最!新建的文化中心,总投资17亿元,包括了泰州大剧院、博物馆、图书馆等五大功能区。总投资4亿元的泰州大剧院前年秋天落成后,每周一场高雅演出,每月一场“市民音乐会”,以前要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才能欣赏的芭蕾舞、交响乐等高雅艺术,如今泰州居民不出远门便能欣赏到。

  据了解,2010年,泰州市人均文教娱乐服务类消费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达18%。而这一历史性的跨越离不开城乡文化资源交流互动的推进。

  据统计,泰州市的乡村活动室已覆盖了全市1570多个乡村。在每年送戏下乡、送书下乡和送电影下乡的活动中,泰州宣传文化部门大力支持和组织,财政部门积极给予资金帮助,使文化惠民的灿烂阳光洒进泰州广大乡村。淮剧是深受当地百姓喜爱的剧种。市财政每年拿出40万元,对泰州淮剧团每场下乡演出补贴2000元,保证剧团每年送戏200场给农村乡亲观看。

  近年来,泰州市开展了一系列文化资源交流互动活动。“百姓大舞台”、“百姓大学堂”、“百姓议事园”、“百姓阳光屋”、“百姓新事”等文化惠民系列活动,在丰富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提升泰州的城乡精神,让文化泰州建设的成果惠及更多老百姓。

  泰州市委书记张雷说,要建立健全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体制机制,经常性组织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加快建成覆盖城市社区、农村乡村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让广大群众能够就近、方便和廉价地利用公共文化资源。在“送文化”的同时,更要注重“种文化”,通过引导、辅导、激励等方式,激发群众办文化的积极性、创造性,留下一支带不走的群众文化队伍,提高基层文化的自我发展能力,让新时代文化融入社会发展的大潮之中。

  在泰州乡村,村民们建起了“村头大舞台”,姜堰白米镇、俞垛镇几乎每个村都有大舞台。活跃在“百姓大舞台”和“村头大舞台”上的,是自己编、自己演的普通市民、学生和农民乡亲。

  记者曾参加过兴化市“全面小康年度人物颁奖大会暨新春文艺演出活动”。那农民自创的摇滚快板《兴化新赞》、歌舞《共建和谐大家园》、舞蹈《水秀的垛田》等,至今还美人耳目。昔日,农家劳动的号子曾被兴化农民唱进中南海,如今,具有水乡特色的劳动号子又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泰州变大、变美了!”

  “泰州变大、变美了!”现在,无论故地重游还是久居泰州,人们都会情不自禁地发出这样的感慨。而泰州的变大和变美与全市的城乡规划全覆盖是分不开的。早在2007年,泰州就将城市规划管理的范围扩大到了所有乡镇和村庄。

  按照规划,泰州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各项措施都得到了有序而快速的推进。2010年,泰州市在所有行政村都通上等级公路的基础上,全市基本实现城乡公交“零距离换乘”;全市6县(市)区已有4县(市)区实现了区域供水目标;建立城乡生活垃圾集中处理体系,全市城乡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率达90%以上;农村互联网通达率达100%,农村上网人数占全市总量的26%。

  泰州市代市长徐郭平说,城市化水平提高的背后是城乡差距的缩小,不仅在基础设施建设等城乡形态上,更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内涵表现上。

  定期检查身体,体检数据动态管理,这看起来似乎只有城里人才有的便利和条件,如今泰州许多农民不出村就能享受到这样的“待遇”。姜堰市沈高镇夏北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张永龙医生告诉记者,去年5月,夏北村在泰州市率先启动电子健康档案建档工作,档案记录包括个人信息、生活习惯、就诊记录、以往病史等,内容细化到几十项。医务人员根据电子系统自动筛选和提醒,每天电话通知或上门为村民进行免费体检服务。张永龙说,通过定期体检,全村已发现几十例高血压、高血糖、糖尿病等慢性病例。

  据泰州市卫生局有关负责同志介绍,到2010年底,全市30%的城乡居民已拥有自己的电子健康档案。2011年,全市所有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将全面展开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工作,并实现全市基层医疗机构电脑联网、信息共享。

  “看病难”、“看病贵”是许多地区农村普遍存在的难题。为了减少农民看病支出,泰州市创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方式,实行住院补偿与门诊统筹相结合的模式,将县乡二级政策补偿比例提高到不低于60%,最高支付限额达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倍,并确保住院实际补偿比例达到45%。目前,全市农村参合率达99.57%,基本达到应保尽保。

  有劳动能力的农民可以进城务工参加“企保”,长期奋战在基层一线的广大村干部和靠地吃饭的纯农户如何解决“养老之忧”?推进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全覆盖,是泰州市近年来实施的重要民生工程之一。如今,泰州市所有城乡居民“老有所养”已梦想成真。

  “小康”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大雅》:“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思是要轻徭薄赋,予民休息,让老百姓过上小安康乐的日子。时隔2000多年,泰州遂古人之愿望,达今人之梦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各项指标体系已逐一完成。“十二五”的征程已经开始,我们也衷心祝愿泰州在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2-15/2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