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创新群众工作的“重庆探索”

零零社区网友  2011-02-12  互联网

创新群众工作的“重庆探索”

  编者按:为什么有的地方干部卖力干,群众不买账?为什么有的地方经济大发展,幸福指数却下降?改革涉入深水区后,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浮出水面。进一步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成为党和政府面临的新要求、新挑战。

  落实“三项制度”、开展“三项活动”,创新群众工作的“重庆探索”,发扬了群众路线的好传统,是基层“治国理政”的重要举措,创造性地化解了当前的一些社会矛盾,极大地提升了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三年来的实践,不仅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夯实了执政基础,而且提高了执政水平,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群众工作新探索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引擎。这一探索值得借鉴!

  □□ 本报记者邓俐

  鲜有一种现象,先后被中央领导19次批示予以肯定;鲜有一种典型,正被境外媒体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新提升的视窗。

  自2008年以来,一场发轫于重庆的“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新探索”激起千层浪。这把钥匙,为重庆打开了一扇通往“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大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市委书记薄熙来说,这就是实实在在地践行科学发展观。

  “雷人”话题:“服务群众尽孝心”

  “老罗,我又来看你们来了。今年收入怎样?年货都办齐没有?”

  春节临近,石柱县龙沙镇经济园区副主任周霞来到石岭村,看望她结对帮扶的“穷亲”罗辉权。临走时,周霞留下一张联系卡,上面除了联系方式外,还有一句话:“服务群众尽孝心。”

  在农村,“尽孝心”可不是随便说的。罗辉权疑惑了:人家是镇里的干部,凭啥给我“尽孝心”?其实,镇干部周霞最初听闻这句口号时也难以接受:服务群众为什么非得与“尽孝心”联系起来?

  因为话题的“新鲜性”,这个口号引发的讨论,已经由龙沙镇、石柱县,层层放大至全市。

  在重庆官方网媒的“两江论坛”上,网民关于这个“雷人”话题的讨论,正风生水起。少数干部难以接受,认为无论怎样,也不应该把服务群众“拔高”到“尽孝心”的层面,未免把干部的地位放得太低了。但大多数干部表示,像孝敬父母一样服务群众,就是诚恳态度的表现,确应如此。

  这个话题首先源于当地权威报纸的一则报道。报道说,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龙沙镇日前在实施“三项活动”当中,响亮喊出了“服务群众尽孝心”的口号。

  “提出这个口号,是为了从思想深处触动干部们,让他们真正认识到和群众的鱼水关系。”这句口号的提出者——龙沙镇党委书记张均龙说。

  龙沙镇“服务群众尽孝心”,仅仅是重庆群众工作新探索的一个小片断。

  2010年初,薄熙来在区县调研时就说:“我们要像孝敬父母一样,对群众投入真感情;像对待兄弟姐妹一样,惦记群众的利益,想群众所忧所急,做群众所思所盼。”

  许多网民认为,“尽孝心”体现了一种程度、一种真情、一种质变;反之,则可能只是一句口号、一个要求、一种作秀。这正是新时期密切干群关系,所要达到的新境界!

  重庆市委肯定倡导的群众感情观,正在群众工作新探索中,得到真实体现。重庆市委副秘书长、市“三项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兼办公室副主任余长明说,落实“三项制度”、深入开展“三进三同”、“结穷亲”、“大下访”等密切联系群众的“三项活动”以来,截至去年底,重庆全市已有30多万名机关干部职工与50多万户贫困户结为“亲戚”,帮扶脱贫致富、帮助排忧解难。

  “群众工作新探索”在重庆8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特别在广阔的农村,演绎出了感人至深的新风景。

  扑面新风:干部个个帮“穷亲”

  第一次站在“穷亲戚”范正友的“家”门口,潼南县古溪镇党委书记王超尤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竟然是一处废弃的猪圈,四面透风,破烂不堪!

  身患绝症的范正友和10岁女儿范紫霞,已在这里住了好几年。小紫霞只能上半天学,另外半天照顾父亲。

  “当时我脸上火辣辣的。”王超尤说,就在自己任职的镇,居然还有这么穷困的村民,“我居然不晓得!”

  深感愧疚的王超尤,当场认范紫霞作“干女儿”,给她买了新衣服和新书包。几个月来,王超尤每个月底都会去结下的三户穷亲戚家串门,送油送米,问寒问暖,还承诺要扶助小紫霞读初中、高中,一直到她大学毕业。

  王超尤说,结穷亲,绝不仅仅是从经济上资助困难百姓,而是让自己在与穷亲的交往中,审视过去工作上的疏漏和执政理念的片面:“原来我最想做的两件事是城镇建设和招商引资。坦白说,做这些事情领导看得到、见效快。可现在我开始更多考虑如何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带动更多农民致富。”

  云阳县组工干部王平在“三进三同”中,住进了黄龙镇老屋村91岁高龄的退伍战士黄先春家里。老人曾立赫赫战功,拥有三枚军功章,他在双脚浮肿、生活清苦的情况下,仍然坚守入党的信念。在代老人写入党申请书时,王平百感交集地说:“这分明是我思想上的第二次入党啊!”

  “听说您吃住在我家,还帮爸妈干活,我急切盼望着早点见到您这个亲人!”赶在春节前,重庆南川区委书记王永康又来到他结对帮扶的“穷亲”、大观镇金龙村游绍平家中,还未进门,从外地回家过年的游绍平的儿子就急切地拉住了王永康的手,想看一看这个吃农家饭、做农家活的干部究竟是个什么模样。

  堂堂区委书记吃住在农家,还帮做农活,确实让游绍平的儿子有些“不敢想象”。

  2008年起,重庆市开始在基层大力实践改变干部工作作风的“三项制度”,继而在全市机关干部中开展“三项活动”,指向性很明确:真真切切走进群众中去,踏踏实实为群众服务。由此开始了“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新探索”:

  “三项制度”——“书记接待听民声、成员走访察民情、办理反馈干民事”,即所有村(社区)建立落实党组织书记每周一次接待群众,村、社区干部轮流坐班,全天候接待群众,老百姓随时都能找到干部;党组织班子成员、村及社区干部分片包干,每年两次进家入户走访每户群众,村村寨寨、家家户户、沟沟坎坎都有干部的身影;群众意见定期办理反馈,村、社区每月召开一次民情分析会,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分类办理、限时反馈群众反映的问题,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

  “三项活动”——“三进三同”、结穷亲、大下访,即机关干部每年至少用1周时间,新提任领导干部、新招录公务员至少用1个月时间进基层、进村子、进农户,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跟工农群众交朋友,与困难群众结穷亲,市管领导干部每人结对帮扶1户困难党员、1户困难群众,市级机关处级干部、区县管干部每人结对帮扶1户困难党员或困难群众,一般干部职工集体结对帮扶1户困难群众或困难党员,每年到“穷亲”家劳动不少于2次;区县党政领导干部每人每年下访12次以上。

  到群众中去!一声召唤,仅2010年,重庆机关干部有15万多人次参加“三进三同”活动,参与率达96.5%,活动覆盖全市所有镇乡、村居。他们在走进群众当中后,更深刻地体察了民情、体味了民生,无不受到思想上的触动和灵魂的洗礼。

  截至目前,共有20多万名机关干部参与下访,累计接待群众信访问题60万件次、200万人次,市和区县两级财政共投入95.9亿元解决各类矛盾和问题20万余件次,有600多万群众直接受益。

  目前,重庆市8982个村、2136个社区党组织全部建立落实了“三项制度”,实现了全覆盖。一条深入群众听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渠道由此打通。

  百姓赞叹:“现在办事不走路!”

  “王书记,去年底我们村每人就交了100元公路集资款,为啥子现在还没得动静?”在前不久綦江县一次领导接访活动现场,老百姓对县委书记王越直接发问。

  “大家莫急。”王越掰着指头说,“我们这是山区,地形复杂,修一公里5.5米宽的水泥路,要100万元。如果2000人集资,每人100元,一共才20万,只能修两百米。剩余的钱由政府来出,请大家放心,镇里肯定不会乱动大家一分钱;路肯定要修,具体时间我们会统筹安排。”听到这里,周围的群众释然地笑了。

  2009年8月,酉阳县信访办工作人员到龚滩镇罾潭村老上访户邓生权家中走访,还没进门,“啪!”一大块裹着烂草的泥巴已掼在他们脚下。原来,1994年,邓生权的儿子邓清武意外身亡,他认为儿子被别人故意伤害致死,因此变卖家中惟一值钱的耕牛,开始了14年的上访之路。2010年“干部大下访”中,酉阳县将邓生权案纳入积案化解范围,并由县委书记陈勇包案。陈勇了解案情后,亲自陪邓生权到当年的事发地调查,还原事件现场,最终打开了邓生权的心结。邓生权当场泪流满面,表示从此息访。

  黔江区冯家街道渔滩社区由于修电站淹没了农民土地,遗留问题多、矛盾复杂,曾发生群众到街道食堂抢饭吃的事件,老百姓甚至连桔子都不卖给干部。在落实“三项制度”中,社区党总支协调解决了群众反映的水、电、路、桥、低保等老大难问题,干部再去走访,群众主动送桔子给他们,还再三挽留他们吃饭。

  行走在乡间,如果你问一些村民知不知道“三项制度”、“三项活动”,他可能会摇头,但问他“是不是有城里的干部下来帮咱”,他一定会竖起大拇指。在得到干部的帮扶后,有的农户用摘一串枇杷、深夜送上两个荷包蛋等最善良朴实的方式表达感激之情;有的乡亲则在干部离村时泪流满面,自发地“十里相送”;还有的,在雨中为干部送来一顶斗笠,在夏天生起火盆为干部烘烤湿透的胶鞋,于细微处是一片真心、真情、真温暖。

  许多群众评价,过去是干部动嘴、群众跑腿,现在是群众动嘴、干部跑腿。江津区大桥村村民周辉荣说:“过去是赶车找干部,现在是办事不走路!”

  薄熙来说,“三项制度”看起来是个笨办法,实际上是个真功夫。

  真功夫带来好效果。“三项制度”作为一种长效机制实施以来,群众信访总件次和人次同比分别下降29%、39%,到市集访和进京上访同比下降37.8%、37%,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85%都在基层得到了解决。群众路线成为奏响和谐的稳定器和解压阀。

  真功夫带来好效果。30多万名机关干部职工与50多万户贫困户结为“亲戚”后,一大批事关群众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一大批失学儿童受到及时资助,一大批产业发展项目积极推进,贫困地区的面貌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专家视点:“城乡统筹新引擎”

  群众感情观指导下的重庆群众工作新探索,在不同的人中,有不同的解读。

  “真正深入农村,了解到农民的实际生活情况后,如果还不有所触动,那么,这样的干部就是没有党性的……”这是万州一位组工干部的“三进三同”日记。

  国家行政学院党组书记、常务副院长魏礼群在渝调研后曾表示,重庆开展的这一系列活动,找到了新形势下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新途径,是群众路线在基层的具体化、实践化、制度化。

  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科扬在重庆调研认为,“三项制度”是打牢执政基础、巩固执政地位的重要制度,是干部与群众心连心的制度,为全国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见仁见智的话语背后,是大家对重庆乃至全国形势一个基本判断的高度一致:有着多年基层工作经历的王永康说,近些年,尤其是人民公社体制不复存在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大,在经济水平快速提高的同时,党群、干群关系在发生变化,而群众工作却不似老干部们那样可以“得心应手”了。

  为什么会这样?

  前不久,重庆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李明清接受记者采访时,阐释了创新群众工作的背景:其一,是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深刻变化,迫切要求建立基层组织动员组织群众的新载体,比如在农村,联产承包、土地到户等重大发展改革;在城市,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基层党组织通过集体活动(集体生产)动员组织群众的基础不复存在,创设新的载体势在必行。

  其二,大量人口频繁流动,迫切要求基层组织及时掌握动态。重庆2350万农民中就有800万人在外务工,游离于流出地和流入地的管理之外,凭户籍、靠单位,很难准确掌握他们的情况,通过基层组织把流动人群有效“管”起来势在必行。

  其三,乡村管理范围扩大,迫切要求基层组织主动上门服务群众。农村行政区划调整后,有的村比过去的乡镇还大,加之90%的青壮年外出,剩下的大多是“386199部队”(妇女、儿童和老人)。在边远地区,山大沟深,如果村干部不主动上门,可能个别群众病死冻死都没人知道。

  其四,地方党政领导主要精力集中在抓发展,迫切要求加强基层基础工作。

  其五,基层维稳压力加大,迫切要求强化基层组织功能、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目前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相当部分的基层组织面对矛盾纠纷成了“聋子瞎子跛子”,以致突发性、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不仅如此,在一些边远农村,宗族、宗派(黑恶)势力日益坐大,强化基层组织功能同样势在必行。

  由此可见,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新探索,是适应经济社会深刻变革的必然要求。“重庆探索”成为锤炼党员干部作风的大熔炉、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直通车,更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引擎。

  因此它牵一发而制全局的实践意义在于,进入改革深水区后,需要有这样顶层设计意义的改革。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2-12/2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