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整理促进城镇化进程
□□ 杨志勇
村庄整理是指通过规划,逐步对布局散乱的农村村庄进行集中归并,并对村庄内部的布局进行调整,使各种建筑物布局规范整齐,使村庄内部的空闲地得到充分利用,以此来减少农村居民点的用地规模。村庄整理能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和闲置土地更合理流动,是将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与经济结构调整和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重要手段。
村庄整理对改善农村居住环境、促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城市建设用地和耕地面积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各地的村庄整理实践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如有些地方在大范围集中推进村庄整理过程中,不尊重农民意愿,对农民的利益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给就业造成很大压力;把节约出的土地主要用于房地产开发,较少用于项目建设,土地供给仍制约着经济发展;有些有条件的地方不实行村庄组团整理,节约出的土地有限,不能充分发挥村庄整理的规模效应等。这些问题都不利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目标,需要切实予以解决。
近年来,围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这一目标,从中央到地方纷纷出台各种政策,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探索建立农村医疗和养老保险制度,增加对农民的转移支付等等,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城乡差距。但是,造成城乡收入差距的二元经济结构这一根本原因并没有改变,并且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乡差距还呈现扩大趋势。
以村庄整理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关键是要抓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这一着力点。一方面,通过将整理节约出的土地和劳动力配置到城市生产部门,扩大其生产规模,从而提高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增加转移就业农民的实际工资收入;另一方面,通过村庄整理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进一步释放出劳动力。两方面作用使农村的土地和劳动力走向市场化,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城乡一体化发展得以实现。根据以上分析,就以村庄整理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提出建议如下:
科学制定村庄整理规划,坚持实施标准统分结合“科学合理制定规划”,即在符合本地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空间布局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对新建居民点各功能区进行前瞻性的科学规划。“实施标准统分结合”,一方面,要坚持统一的城镇化标准,在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非农领域就业的基础上,还要在居民社区功能、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制定统一标准,确保转移劳动力身份的真正转变;另一方面,村庄整理的组团规模要因地制宜。
合理配置节约出的土地,确保就业岗位持续增加首先,实行高标准的土地占补平衡。土地在越大的范围能进行配置,越能实现其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其次,合理配比土地的用途。在保证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的情况下,将节约出的土地重点向项目建设用地倾斜,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再次,注重项目建设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要合理配比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项目,既要形成重点突出、梯次带动的产业发展格局,也要考虑增加就业岗位。
把握村庄整理推进节奏,控制农村劳动力释放速度推进村庄整理要根据经济发展需要稳步推进,不可片面追求城市化率的提高而大范围推开,农民需要有稳定的转移就业岗位才能切实提高收入。此外,还要解决好转移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村庄整理转移出的劳动力中,会有一部分年龄偏大、知识缺乏、技能不足的劳动力,与就业市场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因此,要通过扩大公益等形式满足他们的就业需求。
构建经济生态环境,夯实社区发展微观基础在进行村庄整理之初,就应考虑同步建设创业基地,为微型企业的创立与成长提供必要的环境,在市场信息、作业场所、启动资金、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促使更多的微型企业创立和成长。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