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电商带动“红颜”热销全国

零零社区网友  2022-01-20  互联网

电商带动“红颜”热销全国

——东港草莓成“年货节”爆款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韩啸

  

  

  电商带动“红颜”热销全国

  

  东港种植户展示为电商“年货节”准备的草莓。 苏兆阳 摄

  早晨7点半,辽宁省东港市椅圈镇的田野上,一座座草莓大棚缓缓睁开“眼睛”,披在大棚上的黑色厚帘子卷起,冬日的阳光照射了进去。

  丹东东港,我国最大的草莓生产基地,这里的草莓学名为“红颜”,又因1999年从日本引进,所以也被称作“99草莓”“九九草莓”。

  大棚内外温差会很快超过20℃,人们发现,经过五个多月的精心照顾,“红颜”积攒了惊人的美感:花青素让饱满的锥体呈现浓郁的红色,金黄色的籽镶嵌在凹坑中,无论从哪个角度,都能看到闪亮的光泽。这些特征释放着一个强烈的信号:来吃我!

  每年到了12月,草莓销售季正式来袭,东港草莓种植户和商家们都忙碌起来。抓住春节档,这个销售季就成功了一半。

  目前,东港拥有国内最先进的草莓大棚,种植户抱团组建合作社,以极高种植标准保障草莓品质,各路电商的加入又给这种完美协作补齐了最后一环,以前草莓只能卖到辽宁本地市场;现在,电商触角的深入,让全国各地消费者的年货清单上又增添了一个选项。

  

  “红颜”逆袭之路

  用了30年,东港草莓从默默无名成为年货爆款。但在行业起步时,这里种出的草莓并不受欢迎。

  20世纪90年代,东港草莓处于家庭式的零散经营状态,全市草莓栽培面积仅2万多亩,总产量5万多吨,草莓品相“瘪卡卡”,味道也不好。

  为改变这一现状,东港市在长山镇组建草莓研究所,推广可达出口品质的种植标准、加工技术等,国内外专家频繁“光顾”,带来了好的品种和技术,让东港在种苗生产、种植管理上逐渐领先。

  作为这些积极变化的亲历者,当地种植户马廷东颇有感触;但他自己却一直到2008年,在草莓产业中“跌打”了5年的才品尝到成功的滋味。

  第一年不懂农业,土地和种苗都不好,他赔了8万元;第二年在收获期遭遇暴雨,合作伙伴退出;第三年终于赚了10万元,第四年种植规模扩大到600亩,赶上波兰草莓大丰收,国内草莓收购价跌到几毛钱,赔了90多万元……

  当时,谁也没想到马廷东会在未来成为东港草莓协会会长,那时候的他迫切且必须找到一条新路来摆脱困境。

  “当时我们都是种‘露地草莓’,以供应加工厂为主,鲜食效果不好。一家一户去跟人家谈,价格上不去。”马廷东说。

  小而散的种植户没有定价权。马廷东意识到,要对抗市场风险,争取定价话语权,仅凭一己之力做不到,于是成立合作社联合当地种植户就成了必经之路。

  普通农民一开始不愿意加入,不知道合作社是怎么回事。后来6家规模较大的种植户联合起来,产量占原有销售渠道的80%,起到了示范效应。马廷东说:“我们内部坐下来一商量,比如今年种植的成本是8毛钱一斤,那么就不能低于这个价钱出售。大家集体不卖,就有话语权了”。

  对加工厂有了定价权,马廷东开始瞄准国内市场,因为出口极不稳定,欧洲草莓一丰产就不要中国草莓,合作社还是卖不出去。

  马廷东决定改种鲜食“红颜”草莓,这也是当地草莓研究所一直推广的好品种,气味、口感、果型等指标均符合优质鲜食草莓的标准。缺点只有一个,就是贵。

  庆幸的是,市场的火爆打消了马廷东的疑虑。他记得那一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万7千多元,比上年增长9.8%,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消费国。“15元一斤的草莓在沈阳超市卖爆,队排老长,20多家门店都让我们供货,供不应求……”回想起东港草莓逆袭的历史,2009年仍是个不得不提的重要节点,“那一年我们的鲜食草莓算是走出去了。”

  

  标准决定品质

  东港草莓火了,但仅限于辽宁本地市场,如何火到全国?

  有两个因素至关重要。一是要有更强健的供应链,能持续提供品质稳定的商品果;二要有更高效的销售渠道,能让全国的消费者方便购买。

  草莓种植户们通过合作社紧紧抱团,是提供品质稳定商品果的重要前提。种草莓是劳动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对管理水平要求很高,合作社吸收小农户入社,核心目标之一就是控制草莓质量。

  东港草莓合作社有两条入社标准,第一本人必须是“资深种植户”,第二人品口碑要好,绝不能不按规定乱用农药。加入合作社后,统一管理覆盖从种苗选择,到种植技术、投入品的种植全流程,大棚里的生产环节一个不能含糊;同时,收购标准、溯源监管、分选包装、物流配送也要统一管理。

  合作社在行情不好的时候,按托底价保证收购;在行情转好后,再以市场价收购,社员把货优先卖给合作社。

  因此,农户加入合作社最看重的就是“不愁卖”;且合作社资金相对充裕,拥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市场风险抵抗力更高。

  马廷东是东港较早大规模使用物联网设备的,他的团队研发出“红颜”低温冷藏促早熟栽培技术,在民间称为“冷冻苗”,可以使“红颜”上市时间提早1个月以上,正是这个时间差,能带来明显的溢价回报。

  2020年12月,马廷东参加了拼多多举办的“多多农研科研大赛”,大开眼界。“完全换了种思路,从草莓上市时间反推,控制温度、水肥,既能更早上市,也能更晚上市。”马廷东说。

  在马廷东的影响下,一些合作社陆续开始引入AI技术,玖玖农场就是其中一家。该农场的生产部部长助理李玉峰告诉记者,现在一个人就能管理7至8个大棚,以前传统的“夫妻档”两人最多管理2个大棚,而且产量只是AI棚的一半。“通过智能水肥、温控、植保等策略,何时施肥、施肥多少、是否需要降温加湿,都可以交给AI计算出最优方案。”李玉峰说。

  

  电商平台助销

  2020年二三月份,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影响,很多商超闭门,草莓价格跌到3元都卖不掉,不少种植户都“亏了本”。

  东港本地的“农二代”董希望看到很多电商平台纷纷开展“抗疫助农”系列活动,便尝试通过这种方式度过难关。谁曾想,“销量太大,每天打包干20个小时”,董希望敞开无上限收购模式,一天经常卖出五六万斤,三天后草莓地头收购价回升至12元。“真是感受到了电商的威力,如果没有网上助农,这些草莓就全烂在地里了。”

  疫情缓解后,董希望的店铺“三十九度献鲜旗舰店”粉丝超过了2万人,年销量超过10万单。“我们这些产地的生产者突然和消费者建立了直接联系,这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自己店铺都成了一个品牌。”董希望说。他还找到自己的姐夫孙庆彬,让姐夫的合作社成为自己网店的供应商之一。

  很快,做了多年合作社的孙庆彬也感受到了为电商供货的不同,首先就是大大降低了从种植户到消费者的中间成本。“头一天在微信群里告诉社员要多少货,种植户提前摘好,我开车上门直接拉走。”孙庆彬说,“给商超供货搞不准具体的量,只能通过代办收,代办费一斤一元,一天一万斤就多了一万元成本,如果做电商,全年光代办费就能省几十万元。”

  来自全国市场的流量保障和电商平台的规则约束,让董希望必须向消费者承诺坏果包赔,急速退款,48小时发货。在两个人的共同努力下,店铺复购率接近40%,上千条评价中的关键词是“好吃、新鲜、个头很大”。

  更年轻的新农人王秋,今年的产品更是入选了电商平台的“年货节”百亿补贴,她经营的“珍莓好水果生鲜旗舰店”一度冲上全平台草莓畅销榜第一名。

  “当时的感觉就像获得了农产品界的奥斯卡奖。”“90后”王秋说。

  王秋现在用更严格的标准审核每一颗草莓。“毕竟成了明星产品嘛,我们现在从种植户采摘,经过分拣打包发货等环节,最快只需要8小时就能完成。”同时,从1月6日开始,她与拼多多平台上的百万品质商家及上千个农副产品一起开启“年货节”的大幕,平台将为8.7亿消费者派发累计30亿元的购物红包。“好年货不用多等”,24小时急速发货通道已经就绪。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22-01-20/240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