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文化创新:新农村建设的灵魂

零零社区网友  2011-05-14  互联网

文化创新:新农村建设的灵魂 ——解读江苏 “永联模式 ”(下)

  □□本报记者王景山张丽娟魏小兵

  机制创新是永联发展的动力,那么,文化创新就是支撑永联发展的灵魂。江苏省张家港市永联村一路走来的经验告诉我们,没有文化的农村,一定不是现代化的新农村。

  记者欣喜地看到,永联抓经济与文化(精神文明)建设是双臂并举,是同样的“钢筋铁骨”。

  江南水乡的特色文化

  “小桥流水人家”是江南水乡的一大传统文化符号,永联临江近海的地域注定了其天然江南水乡特色,永联对自己的天生丽质百般呵护,倾情注入新元素投入重资金,挖掘、培育、弘扬——即传统加现代,使江南水乡文化更加丰富多彩,更具现代化魅力。

  “作为经济富裕村,村民的待遇和硬件条件与城市居民相比并无太大差距,有些方面甚至还超过了。要说有差距,关键就是文化这一块。钢铁做得再好,缺少文化的包裹,依然会看不出新农村的面貌。”

  永联村党委书记吴栋材在多种场合阐述的这一远见卓识,引领永联在文化创新上频出大手笔。

  总投资20亿元的永联村现代化农民集中居住区——永联小镇,整个园区的设计和建设传承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文化,中间宽约百米的景观河上建有风格迥异的“小桥”,岸边建有水幕电影、游船码头,所有景观河道贯通了与外界河塘间的水文联系形成回合型河道,古老的乌篷船与现代的快艇在灵动洁净的水面上,悠然往还于如诗似画的园区内。而继承和创新了“粉墙黛瓦、依水而居”江南民居传统风格的建筑,小高层与高层疏朗有致,格子窗马头墙凸显传统,小桥流水枕河人家,亭台楼阁绿荫环抱。

  在体现江南风格的300米步行街(东街)上,5座凝缩永联村发展创业历程的大型人物雕塑向行人讲述着昨天的故事,街两边戏楼、茶馆、书吧、客栈遥相呼应。两条各800米长的商业街,南街是以当地特产江鲜为特色的美食文化一条街,每到晚上华灯齐放人声鼎沸,辛劳一天的人们或三五好友,或举家出动,移步至此尽享中国美食之乡的口福,其乐融融的情景直叫城里人羡慕。北街是云集各地商贾方便村民的商业文化一条街。100%的污水有效处理率、智能化监控,这些现代科技元素的注入,让永联小镇既保留水乡特色的建筑文化风格,又具有21世纪时代特征,谁敢说这不是百年之后永联的周庄呢!

  “我们的居住条件比城里人还好,生活习惯也和城里人一样了,文明、卫生、舒适。”村民自豪地述说,折射出永联文化建设的力量。

  除水乡文化特色外,对村民的婚丧嫁娶、休闲娱乐要求,永联视为江南民俗文化予以引导培育。记者看到,这里有专门用于办丧事用的星级敬孝堂,在免费进行的富有当地特色的悼念仪式后,逝者在亲人的哀思中体面地告别人间。结婚生子过生日,则有两个容纳数百人的喜事厅。听评弹看锡剧,更有优雅的农民剧场。

  投资5000万元,按照“缩小比例的江南水乡,功能丰富的休闲农庄,农耕主题的文化走廊”的总体设想建成的面积500亩的苏州江南农耕文化园,将几千年的农耕方式、土地制度、赋役制度的演变历程和著名的农业历史著作,通过各类实物、雕塑、碑刻、文字,予以展示说明。自2010年7月18日开园以来,成了集观赏、游乐、休闲、长知识、增见识为一体的“乡村旅游”胜地,吸引越来越多的各地游客。永联村的目标是:借苏州江南农耕文化园这个文化旅游品牌,力争把永联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农耕文化体验游和新农村游基地。

  敢闯争先的钢村文化

  如果说江南水乡文化是永联得先天优势发扬光大所为,那么,钢村文化则全是永联敢闯争先的独创。

  从长江滩涂移民围垦建村,到成为“华夏第一钢村”,41年创业历程,永联最终靠钢铁发家致富,所以,在永联村区划内,记者处处能够感受到来自钢铁生发出的一种炙热文化温度,这种感受有的来自随处可见的视觉,有的来自村民殷实富庶的生活。

  其中“六个化”、“四个96%”和“十个最”,可谓是永联敢闯争先结出殷实果实的高度概括。

  ——居住方式城镇化,生产方式产业化,生活方式市民化,就业方式多样化,管理方式规范化,收入方式多元化;

  ——全村96%的村民实现了集中居住,96%的耕地实现了集中流转,96%的劳动力实现了就业,96%的农民享受到了比城市居民更优越的福利保障;

  ——永联小镇——亚洲最大的农民集中居住区,永联文明家庭奖——全国用于精神文明单项奖励支出最多的村庄奖,永联广场——全国最大的乡村文化广场,永联档案馆——全国智能化程度最高的乡村档案馆,永联图书馆——全国藏书最多的村图书馆,永联剧院——全国设施功能最完善的农民剧场,永联夜景——全国第一个拥有水幕电影的村庄,永联立体交通——全国拥有室外自动扶梯最多的村庄,永联步行街——全国第一条乡村商业休闲购物街,永联农耕文化园——全国最大的江南农耕文化主题公园。

  追寻上述这些硕果的源头,全部结自钢铁之树。

  在永联村主要文化活动场所,也是永联推进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文化差距、在实现“富口袋”之后向“富脑袋”跃升的标志性工程——联峰广场和永联文化活动中心,广场入口处的高台上,由三根叠放的钢坯和五根笔直棒材构成的主题雕塑——“钢筋铁骨到永远”,直指云霄。这一令人震撼的钢铁杰作,反映了永联支柱企业永钢集团以钢强村的发展定位;又像一把竖琴,隐喻永联村、永钢集团村企和谐发展,共谱华丽乐章;同时还像一只展开的翅膀,寄托着永联人民蓬勃发展的理想。雕塑、音乐喷泉、休闲回廊、运动场,这些组成广场的杰作,托起身架的全是永联钢铁。更有永联小镇广场音乐喷泉正前方一只半张半握的镀金钢铁巨手擎天而起,它是力量的象征,也是永联五次并组扩村后的地域图。

  伫立于广场五个方位的五块文化石上,篆刻着永联发展历程中五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代和事件,由钢材弯曲而成的70、78、84、95、02字样便是点睛之笔。既展示了永联在这些年走过的非比寻常之路,产生的沧桑巨变,又表明了永联与钢铁的不解之缘,永联因钢而兴。

  投资3500万元的永联文化活动中心,可接待多种形式的艺术演出,并兼顾村民和职工培训,有1250个座位,旋转升降舞台,先进的音响、灯光设备等。村里先后邀请南京军区前线文工团、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朝鲜国立杂技团、国家京剧院等艺术团体前来演出,村民在家门口便能享受到一流水平的艺术表演。

  联峰广场和永联文化活动中心以其独特的设计、艺术化的手法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永联发展的精彩缩影和永钢精神的艺术载体,具有鲜明的钢村文化特色,就连从南丰镇到永联村的那条大路也被响亮地冠以永钢大道。

  五湖四海的人本文化

  因移民围垦而建,所以取名永联村,意为“永创千秋业,连接四海友”。谁承想这一初始种下的种子竟成为永联后来一路发展的母本元素深深沁入每一个人的心田,继而形成了一种团结包容、尊重人才的五湖四海的人本文化,在工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小村变大村,穷村变富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

  连续执掌永联帅印33年的吴栋材向记者介绍的诸多兴村办企经验中,从五湖四海吸纳、培养、使用人才是最为重要的一条,人才在永联的每一步发展中都起着关键的作用。他说,用错一个人伤害一大片,用对一个人带动一大片,特别要重奖那些一线职工,重奖那些做实事的老实人,要让他们不吃亏。永联把代表市场经济的75%管理股,专门留给五湖四海的人才。

  分别来自6个村的1万多农民,从全国各地招来的1万多名企业员工,共同汇聚到永联这片1万亩的热土,演绎了人本文化下中国村庄的大融合、大发展。

  “进了永联门就是永联人”,支撑这句口号的实质内容是一律享受同等福利待遇的“一村一制”。这种无缝隙的融合,从根源上就避免了某些地方“并村不并心”现象在永联的发生,新老永联人是真正的联合发展共享成果。

  对此,记者曾与张兴南等6位村民座谈,其中4位陆续并入的新永联人都以并入为自豪,老永联人则视并村为发展机遇,这种相融、合力、追求、发展的认识,不能不说是永联五湖四海的人本文化土壤的产物。

  张刘瑜,1994年永联村办企业招来的第一批6名大学生之一,这位东北重机学院毕业的安徽小伙儿,如今已是永钢集团负责项目规划、节能减排的副总经理,并按永联村党委和企业规定持有与职务相匹配的管理股份。2007年昆明理工大学毕业的刘中锋,现在是永联现代粮食生产基地监控管理中心技术主管,2200亩粮田全部为自动化控制、智能化灌溉。记者采访时,他们都对老吴书记任人唯贤、量才使用的爱才用才感受颇深。他们说,一个企业是否有活力,关键在机制,这里不排斥新鲜的东西,不排斥不同意见,这种文化氛围就是现代企业制度,就能留住人才。永联新农村建设将现代化理念体现得那么好,农民没有失去土地,但居住方式、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这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据调查,永联每年新进大学生超过400名,这些源源不断的年轻人才,是永联永葆发展活力的根本,是永联五湖四海人本文化的延续。

  永联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创新,实现了把先进思想文化转化为村民的精神动力;缩小了城乡间文化熏陶和文化享受上的差距;用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改变村民传统生活方式;用先进的文化元素提升新农村建设的层次和活力。

  中国新农村建设扬帆正起,“永联模式”揭示的机制创新与文化创新是相辅相成的整体,它的科学性与生命力越来越引起社会各方的关注。2010年6月13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一行到永联村调研考察时强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是一句空话,更不是在作秀,党和政府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我们一定要把工作做到实处,在这个方面,永联村给我们开了一个好头,永联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5-14/226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