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垦农业现代化大观④ 以一体化的思路打造和谐家园
□□ 本报记者周佳鸣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时,加快农业现代化。创造农业现代化、农垦工业化、农场城镇化的新农垦,则是农垦的“三化同步”。从“先生产、后生活”,到城乡一体化,农垦正在从基础上夯实农业现代化之路。
转变观念让民生成为发展基础
从屯垦戍边走过来的农垦,过去没有条件讲究“生活”。现在环境变了,新一代农垦人如何生活,事关重大。广东茂名当地人说:“以往谈起农场,印象中环境是最差的,房子是最烂的。”曾几何时,农场因生活环境日益恶化招不来人,留不住人。而现在,建设幸福农垦,民生是根本,已成农垦上下的共识。
从2005年开始,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提出每年为老百姓办几件实事。提出“十大民生工程”——住路水能树,教卫文保富。从生产到生活,从经济到社会文化全覆盖。“秉持思民、爱民、为民、利民、安民、富民的‘六民’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原则,让北大荒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党委书记、局长隋凤富这样解释民生工程的内涵。
广东省农垦总局近年来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大对职工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的投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加大对贫困农场的扶持力度和对困难职工的帮扶力度。总局党组书记、局长赖诗仁说,垦区的民生问题,不仅仅是单纯的职工群众生产生活和物质利益问题,它关系到整个农垦事业的发展,关系到垦区的和谐稳定。因此我们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不搞沽名钓誉的“政绩工程”。
“十一五”,农垦系统还采取多举措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一些贫困农场实现水到户、电到家、路相通,职工群众生活条件发生根本性变化,特别是地处边境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农场,交通、饮水、住房、通电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千方百计让实惠摆在职工面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在完成保障供给与增加职工收入中找到平衡点,难度不言而喻。在广西采访,恰逢糖业年度榨季的尾声。虽然蔗糖的市场价从去年起大幅攀升,但与种植菠萝、香蕉等经济作物相比,效益仍只是它的20%左右。以甘蔗为主营业务的广西农垦金光农场场长陈强告诉记者:“民生这块,这几年我们想了很多办法。”
他们创造性地建立起“双推进”工作机制。在保证完成区农垦局下达的甘蔗产量任务前提下,发展香蕉等高效特色产业。陈强算了一笔账,近年来,职工纯收入稳定在1万元,农场土地收益保持在1200万元。香蕉岗位(一个岗位8亩地)收入1.5万元~2万元,农场土地收益增加1000万元左右。目前,全场2300多名从业人员年均收入2.5万元。农场还引导职工开拓养殖业,建立了3个集中饲养小区,养殖户年收入3万元~10万元。同时加快推进甘蔗全程机械化进程,力促甘蔗生产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以降低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帮助职工在增加收入上发挥更大效能。
南华农场以橡胶种植为主,割胶工韦美菊在与记者交谈中说,自己之所以安心在农场工作,主要是对农场的发展有信心和决心,特别是近年来农场给职工出台了多项优惠让利政策,包括产品最低保护价制度,农场垫支各项生产费用和预付生活费用,并多次调减了产品的实物缴交指标,非常实惠。得益于农场的“安居工程”,2008年她投资20多万元建起了一套别墅式楼房。韦美菊还“晒”起了她的收入单:年割胶收入1.5万元;利用橡胶小苗地间种菠萝19亩,年产菠萝58吨,收入9.3万元,纯收入6.2万元;同时还承包抚管橡胶小苗25亩共1045株,成活率100%,也有可观的进项。
加大投入让人人分享发展成果
记者在各地走访发现,住房、养老、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民生话题,无不是各级农垦订立规划的重头戏。各大保障改善民生举措主题突出,“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业有所就”,正在成为实现。
黑龙江省垦区“十一五”期间民生资金投入,比“十五”高出2倍以上,目前农场职工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1.3万多元。广东农垦去年最大的民生工程是安居工程,7.3万多户被列入新建和旧房改建计划,惠及30万人口,实际总投资超过30亿元。安徽垦区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6.3万名职工参加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100%;5.7万人参加了各类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0%;2万多户4.3万多人次享受低保政策,5年累计补助金额4009万元。世界500强之一的上海光明食品集团,这几年大幅提高职工的工资收入。作为普通司机的黄师傅,对自己今年每月1万元的工资很知足,感觉他的工作很有尊严、很有奔头。
有着独特区位优势和充裕土地资源的江苏农垦,近年来积极争取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全覆盖。集团副总经理胡兆辉介绍,2010年,农场居民人均纯收入13976元,比上年增长11.15%;全垦区职工人均收入28302元,比上年增长15.32%。2009年底,经过监测和满意度调查,垦区提前一年实现总体小康。
创造人人平等的社会福利和生活保障,使广大职工获得幸福所需要的条件,真正成为发展成果的受益者,正成为各级农垦人的自觉行动。广东农垦扶贫力度逐年加大,医院装备水平普遍提高,职业教育异军突起,农工商中专被教育部、人事部授予全国百佳品牌,列入全省首批10所重点中职学校,部分专业如汽车实训、模具教育还被列入全国中职中专类重点专业。
统筹发展让城乡实现一体化
“三化同步”,农垦得天独厚,自得先机。宁夏农垦集团董事长王永忠认为,农垦伴随着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快速推进,工业园区迅速成长,农场的城镇化迫在眉睫。宁夏农垦“十一五”期间,通过政府、局、场、个人的共同努力,聚集资金约5亿多元,逐步改善了基础设施建设。在“十二五”期间,必须使农场的环境面貌有一个大的改观,以企业建设为主,通过市场化运作,高起点规划,建设沙湖水镇、玉泉葡萄小镇、巴浪湖回乐小镇、农垦职工创业城等项目,使垦区的城镇化率提高到60%以上。
广西农垦在大力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中,突出重点、超前规划,以农场场部、场厂合一、场区合一为中心,推动各种要素资源向农垦小城镇有效聚集,实现农垦小城镇与地方中心城市、产业园区和重要企业的有效对接。“十二五”他们设立财政专项支持农场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力争农垦城镇化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每个片区建成1~2个示范性的宜居小城。
在广东雷州半岛上,星罗棋布点缀着火星、胜利、曙光、名富、南华、华海等众多农场。近年来的新农场建设,成为广东农垦的一大亮点。在曙光农场,记者站在现代化的办公楼前,但见20多亩的玉泉湖水清澈涟涟,上有凉亭、椰风岛,岸边树姿婆娑,草坪柔软,西边是玉泉苑高档住宅小区,后面及东面的绿化区已成为漫步休闲的好去处。华灯初上,不少来自沙琅镇的群众与农场职工翩翩起舞。
在南华农场,场部小城镇集住宅、商业、工业、运输业等行业于一体,办公、娱乐、教育、休闲等公共设施及邮电、通讯、供水、排污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完善的基础设施,完备的公共服务,加之优美的人文环境,吸引着人流、物流和资金集聚。垦地交流进一步加强,周边不少农民甚至市民到农场购房居住,一个都市化的农垦新城已然形成。
城镇化建设,实现了职工从温饱向小康生活的显著转变,幸福指数不断攀升,一个个活力农场、绿色农场、富强农场、和谐农场,为城乡一体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