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突破上搞统筹 ——吉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综述
□□ 本报记者刘艳涛
2010年1月15日,吉林省委书记孙政才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农业和农村工作要统筹推进“三化同步”,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时隔一年,记者来到吉林,探寻农业产业化的跨越发展。2010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2550亿元,已经成为与汽车、石化并驾齐驱的支柱产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已经成为吉林省农业农村经济的主导模式。
政策扶持让产业化经营有了动力
“种了一辈子粮食也没富到哪儿,让他们折腾几年就赚了,又是有机,又是标准化,又是品牌,不服不行。”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区大荒地村大米的标准化种植和精深加工让村民李井学见识了产业化的威力。“种植基地化、标准化、专业化,加工精细化、品牌化,这是传统农业做不到的。”吉林市东福集团总经理刘延东是土生土长的大荒地村村民,现在成了带头人。
大荒地村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得益于吉林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主导模式的高度。为解决畜牧业产业化发展资金问题,吉林省率先创办畜牧业贷款中心,2010年投入贷款33亿元。“我们刚刚投1000万成立担保公司,农行就给我们授信5000万,为农户提供贷款,这个杠杆作用太大了。”禽类养殖加工企业吉林九江潮集团董事长刘永贵说。
2005年以来,省政府累计安排农业产业化专项扶持资金9.5亿元;首创财政直补贷款,撬动金融机构新增支农贷款10.94亿元。
“这些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各级政府和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为单一粮食经济向多元化经济转型探索了新路。”吉林省副省长王守臣说。
内涵发展让农产品加工前途无量
吉林省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近年来,以年加工玉米400万吨、年销售额400亿元的长春大成集团为首,一批玉米深加工企业实现了几代吉林人的玉米“黄金梦”,走出了一条依托资源搞转化、办好转化促生产、发展生产促增收的成功之路。
在“十二五”专项规划中,吉林省确定综合运用产业政策、财税等手段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主体、技术创新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主体。
目前吉林省在大成、中粮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下,农产品加工业不断向优势产区集聚,已形成特色鲜明的三大主导产业,粮食、畜产品、特产品加工转化率分别达到50%、50%、60%。
“未来5年,吉林省计划粮食加工转化率达到70%以上,畜禽和特产品达到65%以上,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实现5000亿元以上。”王守臣说。
利益联动让农民在产业化中真正受益
吉林省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今年将重点抓好玉米、水稻、肉猪等十大产业系列。王守臣直言:“抓十大产业系列,就是抓农业产业化,就是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这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客观要求。”
“鸡雏、饲料、技术、鸡舍等费用都由公司提供或垫付,还给我们开工资,大头风险都由公司承担。”吉林市昌邑区新立村魏明刚说起“龙头+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赞不绝口。
修正药业集团立足于长白山区人参及药用植物资源的独特优势,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广种植基地1.76万亩、带动农户5300户、户均年增收约7300元。以种植加工有机、绿色大米为主业的吉林市东福集团带动订单农户7840户,农民年增收2250余万元。
据省产业化办公室介绍,2010年,吉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辐射种植基地3730多万亩,带动畜禽养殖量4.8亿头(只),均占耕地面积和饲养量的一半左右。截至2010年12月,吉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1.1万个。初步统计,全省加入合作社的农户和带动农户分别达到50万户和61万户。未来5年,吉林省产业化发展将辐射带动基地农户300万户,占农户总数的7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