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让京郊农田变良田

零零社区网友  2022-01-15  互联网

北京市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夯实都市农业高质量发展基础——

让京郊农田变良田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芦晓春

  

  

  让京郊农田变良田

  

  京郊高标准农田水田种植区航拍图。 资料图

  数九寒冬,行驶在京郊大地,不时可见平坦的道路两侧有片片开阔平整的农田。越冬的麦田,朔风过后由近及远泛起阵阵浅绿。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这两年京郊越来越多的耕地得到更有效和充分的利用,也为冬日里静默单调的乡野平添几分生机和色彩。

  从体量上看,北京具有“大城市小农业”的特点,耕地面积少、农业比重小。然而,保障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在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的考核要求下,北京作为首善之区,重农抓粮是一件必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的职责,而且还要干得好,发挥表率作用。

  把稀有的耕地更多地建成高标准农田,是让“小农业”扛起“国之大者”的最佳路径。为此,2021年以来,北京市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三农工作中的一项重点工程,精心组织、科学规划、规范管理、狠抓落实,目前已完成4.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超额完成年度4万亩建设任务。

  

  首要目标是节水,高效灌溉实现降耗省工

  节水,是戴在北京这座超大型城市头上的“紧箍咒”,也是考核全市农业发展的硬指标。因此,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节水灌溉,成为北京农业的当务之急。

  2021年,顺义区顺利建设完成了2006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输配电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林工程等。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内灌溉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大大提高了耕地的灌溉条件,同时灌溉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也显著提高。

  顺义区李桥镇沿河村特菜基地是该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这里通过安装传感器探测土壤水分含量,达到精准灌溉、节水降耗的目标。

  “当传感器探测到土壤水分减少到设计值,会给控制器一个灌水信息,控制器启动,对整个园区分区进行灌溉和施肥。当灌水渗透到达设定的土壤深度后,传感器给控制器一个信号,控制器停止给这个区域灌水施肥,自动到下一个区域运行。”李桥镇政府分管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工作的冯小辉介绍。

  在顺义区,高标准农田节水账算得很清楚。“项目实施前,村民是自己抽水漫灌管灌,水利用率较低。有项目后采用喷灌和滴灌进行高效节水灌溉,灌溉水利用率提高30%-40%。”冯小辉表示,经计算,工程建成后,项目区内每年新增节水22万方,节水效益为11万元。

  农业用工成本也随着高标准农田的建成而降低。由于采用承压管道输水,灌溉速度快、灌溉效率高,可缩短灌水周期,节省灌水用工,大田平均每亩可节省人工1名,设施蔬菜平均每亩可节省人工3名,一年可节省人工费约37万元。

  节水的同时,也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减少土壤污染。“原来的人工集中施肥,大水漫灌,让肥料随着水分下移,渗透到土壤深处,污染地下水,造成地下水氮肥含量严重超标。现在有了传感器,水渗透到根系区,就停止灌水,既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也减少了地下水污染。”冯小辉说。

  

  深挖增产潜力,保质保量建成丰收田

  高标准农田到底“高”在哪?如果从保障粮食安全的角度讲,产出高则是排在第一位的。在实践中,这个“高”是如何实现的呢?

  对于顺义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而言,主要是通过科学灌溉达到产出高的目标。项目实施后,实现了适时适量灌溉,能有效满足作物的用水需求,通过实施科学的灌溉方法和作物灌溉制度,可有效挖掘作物的增产潜力。

  “通过以往项目经验分析,大田每亩可增产100公斤,蔬菜每亩可增产150公斤,按玉米、小麦综合单价每公斤2.4元、蔬菜每公斤6元计算,每年共计增收可达65万元。”冯小辉盘算得很清楚。

  对于普通农田而言,在现有的种植制度下,增产具有相当的难度,一般只能通过种植技术提升或品种更新实现。但对于高标准农田而言,可通过对地块进行系统的改造提升,达到灌溉条件、耕地质量、规模化程度等显著改善,从而实现深挖增产潜力的目标。因此,高标准农田是耕地中的精华。

  宝贵的东西往往来之不易。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样如此,投入资金多、建设周期长、实施内容多,需要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保质保量完成每一个环节。

  2021年,平谷区共建成高标准农田1109亩,建设地点涉及大兴庄镇的大兴庄村和良庄子村、马昌营镇圪塔头村、马坊镇东店村四个村,主要建设内容为灌溉与排水工程、土壤改良与培肥工程、农田输配电等工程。

  为保障建设工程按时保质完成,平谷区在年初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列入为民办实事工程,明确任务分工和目标任务,成立工作协调小组,项目建设严格按照“项目法人制、合同管理制、招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进行组织实施,对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及时进行调度解决。2021年7月,该区在全市率先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

  雨季过后,平谷区及时组织第三方专业机构对建设项目进行复核验收,重点核验工程量、建设质量、工程运行情况等,对于重要工程,逐项核对建设标准、工程量等指标,对于存在的问题要求立即整改。2021年11月,平谷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顺利通过区级验收。

  平谷区的项目实施地块,秋季主要种植玉米。据初步估算,项目实施后亩均增产20%。通过项目实施,项目区农业基本生产条件明显改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显著增强,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得到农民群众的广泛认可。

  “建了高标准农田,旱能浇、涝能排,土地更平整,地力有提升,今年的秋玉米每亩比往年多收了200斤,我们村还有300多亩集中连片的地块,明年也要建成高标准农田。”对于高标准农田的增产效果,平谷区马坊镇东店村村民李海滨表示十分满意。

  

  融入科技元素,智慧管护守好每块农田

  高标准农田可谓“三分建、七分管”,不仅要建得好,更要管得好。要保证高标准农田用得上、用得好,管护十分重要。

  这几年,随着北京城市用地不断增加,海淀区一直面临较大的耕地管控压力。作为涉农郊区,海淀还有一定规模的农业用地,是全区农业发展的空间。守住这些耕地,就是为海淀发展留下了战略后院。

  为提高这部分耕地的质量,2015年,海淀区首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建成面积为1657亩。时隔五年后,海淀再次开工建设,本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在西北旺、温泉、苏家坨、上庄北部4镇10村,分15个片区共计2800亩。

  “我们对各个片区采取个性定制,在多个片区安装了太阳能4G监控设备,手机App即可实时查看农田、园区情况。”在海淀区上庄镇常乐村的一块高标准农田,该村负责农田巡查的村委会委员赵民一边指着地头上方安装的监控设备,一边打开手机向记者展示实时的监控影像。

  常乐村的高标准农田实现智能化管护,得益于海淀区在本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注重融入科技元素。海淀区农业农村局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在勘查、设计阶段多次组织设计团队实地考察,全面了解各个片区情况,同时发挥科技优势,不断提升高标准农田智能化管理水平。

  一方面,积极推进高效节水设施和自动化灌溉系统建设,创新性引进数字化监控设备加强农田管理。在高标准农田范围内,因地制宜地采用自动滴灌、喷灌、水肥一体化等灌溉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另一方面,在农田管理层面,以农业生产实际使用需求为导向,对各个片区工程项目进行个性定制,注重融入科技元素,在多个片区安装了太阳能4G监控设备共计14台,实现了使用、监管等多方足不出户,手机App端即可实时查看农田、园区情况。后期,这些设备也将接入区智慧农业监管平台,实现数据共享,以大数据助力乡村振兴。

  高标准农田建设还需久久为功。下一步,北京市将充分利用国土三调成果,结合永久基本农田调整补划工作,加快编制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科学布局,提前谋划,分年度分步骤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全市粮食和蔬菜高产稳产创造有利条件,为都市农业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22-01-15/224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