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红山荞麦梦里香

零零社区网友  2022-01-13  互联网

红山荞麦梦里香

——从地域性小杂粮发展成知名品牌的“平鲁之路”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黄慧 王小川 见习记者 欧阳靖雯

  

  

  红山荞麦梦里香

  

  朔州市平鲁区红山荞麦标准化种植基地。 刘强 摄

  “走边城、看红山,看那一片片荞麦田。坡坡连着山,香喷喷的荞面叫我放不下个碗儿……”在山西朔州市平鲁区,一曲《红山荞麦之歌》唱出了当地人的幸福。

  平鲁被誉为“中国红山荞麦之乡”。每年金秋9月,在平鲁大地上,高低错落的梯田间,已经成熟的红山荞麦粒粒饱满,忙碌的收割机开始轰隆作响。

  平鲁区地处晋陕蒙三省五县金三角,平均海拔1400米,属北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无霜期短,年平均气温5.5℃。适宜的自然条件孕育出红山荞麦的优良品质,硒含量高,蛋白质、氨基酸含量位居同类产品前列,以“粒大、皮薄、色好、质优”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

  雁门关外笛声远,红山荞麦梦里香。作为一个“老”产业,红山荞麦是如何从当初不起眼的“配角”变身乡村振兴大舞台的“主角”,助力当地农业高质量发展?记者多次走进平鲁区,访农户、进工厂、看产业,总结当地保护与发展红山荞麦的实践和思考,探寻红山荞麦从地域性小品种发展成知名品牌的“平鲁之路”。

  

  标准化种植

  精心培育优质健康食品

  荞麦是我国北方的古老作物,据资料记载,平鲁红山荞麦种植历史有800多年。南宋词人苏轼的“但见古河东,荞麦花铺雪”就是描述了三晋大地“原头家家种荞麦”的自然景观。

  然而,荞麦曾经在粮食市场上并非“主角”,而是长期充当度荒粮的“配角”。“过去吃不上饭的时候,大家伙儿都是靠种荞麦来度荒,好的地谁用来种荞麦哩,都是选些‘剩下’的地,东一块西一块到处‘打补丁’。”平鲁区阻虎乡大干沟村村民王四哥对记者说。

  荞麦作为一种杂粮,对土壤适应性强,生育期也短,从播种到收割一般只需两个月左右时间,且春、夏、秋三季都可以播种。逢灾年,用荞麦补种、改种都可获得一定的收成,是较为理想的救灾、备荒作物。

  进入20世纪90年代,荞麦衍生的经济价值,让平鲁人看到其巨大的市场潜力,从而加强对荞麦的保护和开发。多重助力下,红山荞麦产业借势而起,获得多项国家级、省级奖项和资质认证。1993年获得山西省首届农业博览会优秀奖;1995年获得第三届国际博览会银奖;2010年平鲁区红山荞麦协会申请对红山荞麦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经过专业机构评审,获得原农业部颁发的红山荞麦地理标志证书。

  名声有了,怎么转化成农民实实在在的收益是个难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红山荞麦处于优质无法获得优价的尴尬局面。“在过去,填饱肚子才是‘大事’,荞麦产量低,不是当地种植的首选,很难卖上好价钱。”平鲁区多位荞麦种植大户向记者表示。

  转机在近几年开始出现。平鲁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吴晋平介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改变,健康生活理念逐渐流行。红山荞麦具有降糖、降脂、降胆固醇、抗氧化、抗衰老和抗炎等药用功能,被当地人称为“土四环素”,作为医、食同源的新型食品资源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青睐。

  抓住市场机遇,平鲁区紧锣密鼓地通过良种培育、调种补贴、支持有机配合肥料施用、扶持本地龙头企业等措施大力发展红山荞麦产业。

  产业要振兴,种业必先行。红山荞麦是平鲁区农技工作者经过一代又一代,年复一年的精心选种和试种,培育出的独具特色的本地良种。

  优良的种源是红山荞麦品质高、产量稳的源头,也是其规模化种植的基础。作为朔州市级龙头企业,木森农牧有限公司担负起建设良种繁育基地,为红山荞麦的规模化种植提供基础种源的重任。

  据木森农牧总经理穆智介绍,从2018年开始,公司每年投资100万元用于建设红山荞麦原种基地。通过适应性栽培、科学选种、人工去杂提纯,选优去劣等措施,每年可提供3万亩的优质种源。2021年公司建设的3400亩红山荞麦良种繁育基地被指定为省级小杂粮供种基地。该基地的建立,为进一步打造红山荞麦品牌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外,区农业农村局常年组织农技专家向农户提供技术指导,推广标准化种植流程,确保每一颗籽粒品性优良。

  “刚开始靠土方法种荞麦,收成不理想。后来多亏了农技专家授课指导,又有龙头企业带着我们干,荞麦种植才真正让大家富起来。”从部队转业回村的“新农民”吴勇一度对农业种植不够熟悉,接受当地组织的专业培训后,现在的收入是三年前的两倍。

  目前,红山荞麦种植示范区的亩产超过200斤,全区总播面积达到9万亩,直接带动农户年均增收1200元以上。

  “从‘度荒粮’到‘致富粮’,平鲁红山荞麦可以说是朔州特色产业‘蝶变’的一个样本。”朔州市委农办主任、农业农村局局长石生华表示。近年来,朔州市以基地建设为引领,带动规模化种植,从源头上确保小杂粮“产得优”,扎实做好小杂粮大产业这篇独具特色的大文章,使朔州小杂粮产业经济和粮食安全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

  

  龙头企业带动

  示范引领产业做大做强

  在平鲁区,荞麦是百姓餐桌上的家常美食。做腕托爽滑筋道,做面条麦香扑鼻。用荞麦粉摊成薄饼,擦点酱汁夹上炸油条或是香肠,香脆可口。减脂瘦身的羊肉荞麦面、养生保健的青菜荞麦面都是当地名小吃。

  在2021年9月举办的2021地标农品中国行(走进平鲁)暨第四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现场,木森农牧直接将厨房搬到了展销区,摆出一桌平鲁“红山荞麦宴”。

  荞麦“浑身都是宝”。穆智带上公司团队研发的20多种红山荞麦系列产品,热情地向参观者介绍:“餐前一支红山荞麦醋酸爽开胃,饭后一杯苦荞茶醒酒消食,再来块荞麦饼干、荞麦月饼当点心,休息就用荞麦垫和荞麦枕……”

  “我们算是抓住了红山荞麦加工产业发展的机遇。”穆智介绍,公司的业务刚开始是以其他粮食作物加工为主,五年前才将精力和资金更多地投入到红山荞麦的生产上,“短短五年,产值和利润翻了好几倍,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转变。”

  荞麦食品的口感好坏、营养价值高低与荞麦品种和加工工艺紧密相关。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当地的生产加工都是小而杂,生产技术粗放,只能进行米面和挂面的传统加工,且口感粗糙。

  为了适应市场和满足新型消费者的需求,木森农牧有限公司抓住红山荞麦的优势特征,从2020年起,成立了荞麦系列产品研发团队,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荞麦产品新品研发。累计投资4000多万元,建立起多条红山荞麦产品生产线,生产加工区域达到1.6万平方米。

  穆智介绍,公司生产的甜荞面,含荞量达68%,高于市场荞麦速食产品含荞量2倍多,“独特之处还在于,烹饪时即使不加多余的调味品,也有自然鲜香味。”

  同时,依据相关标准要求,木森农牧已形成一整套品牌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标准体系。“通过建设配套检验室、增加生产检测设备,我们对荞麦种植到加工成品的整个过程严格把关,确保产品的合格率。”公司技术员李文清介绍。

  截至2021年11月,木森农牧红山荞麦种植规模达1.2万亩,总产72万公斤,加工产品2500吨,实现了年产值超2000万元的收益目标。此外,通过“公司+农户”的方式,以木森农牧为代表的当地龙头企业通过签约带动收购红山荞麦、优先扶持困难户种植红山荞麦,带动周边种植区的1200多农户实现走种植红山荞麦发家致富的路子。

  平鲁区委书记马占文表示,做大做强龙头企业,让其更好发挥示范引领带动作用,是保护和发展红山荞麦产业的重要抓手。据介绍,目前平鲁农牧加工企业正以红山荞麦作为加工开发的重点,投入资金5000万元,开发和营销产品形成6大系列20多个品类。

  

  传承农耕文化

  拓展多业态发展路径

  地处雁门关农牧交错带,平鲁拥有悠久的农耕文化历史,不仅是“红山荞麦之乡”,还是“中国门神文化之乡”。大唐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中华门神尉迟恭就诞生于平鲁区下木角乡上木角村。汉族和北方游牧民族在这里相互交融,商业文明与农耕文明在这里交错碰撞。

  2021年丰收节期间,在大干沟村的红山荞麦种植基地,游客们不仅感受着万亩麦香,还能欣赏到有着800多年历史的非遗文化表演——踢鼓秧歌。现场鼓锣交替,男女对舞,一踢一转,一扑一闪,妙趣横生,极具地域特色。

  地理标志农产品是有故事的产品。不同的地域农耕文化可以帮助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提炼品牌文化的核心价值,从而建立与消费者的情感联系,培养品牌忠诚度,提高市场竞争力。将踢鼓秧歌这张文化名片和红山荞麦这张地标名片巧妙组合,对于讲好地标故事、保护和挖掘地域特色资源优势意义重大。

  激活、兴盛乡村文化贯彻在平鲁区乡村振兴的实践中。马占文表示,要继续扩展生态、文化、农业等多业态发展路径,打造具有平鲁浓厚乡土气息的品牌产品。突出地理标志农产品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作用,丰富农产品文化内涵。

  “过去宣传是我们的短板,导致红山荞麦虽然早早取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却没有发挥出品牌影响力。”平鲁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苏存明说。

  如今,瞄准打造荞麦之乡,红山荞麦逐渐走上了品牌“快车道”。“这几年政府组织大家一起到全国跑展会,借助政府宣传和媒体的力量不仅打开了销路,也打开了新思路。”穆智说。

  作为红山荞麦的“带头大哥”,木森农牧这两年动作连连。线下创建500平方米红山荞麦专营实体店、入驻“朔州市新产品展销馆”,线上积极开拓淘宝、快手小店、拼多多等多家网络销售平台。同时,抓住全区现代产业园区建设的契机,建设乡村旅游示范基地,将万亩红山荞麦田高标准示范基地打造成具有塞北特色的田园观光区,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平鲁农业必须在特优上下功夫,在品牌上做文章,才能走得更远。”平鲁区委副书记、区长郝云如此认为。2021年9月,“平鲁红山荞麦”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工程项目启动。下一步,平鲁将以地理标志农产品为引领,让产业结构更优化、产业链条更完善,打造生产生活生态协调的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样板,带动更多农户丰产丰收,让农业更有奔头,让乡村更有看头。

  “凤凰城外斜阳里,荞麦花开是故乡。”红山荞麦因有了平鲁这方特殊土地而愈来愈彰显其品质,平鲁也因这款地标产品而更加富有魅力,焕发出勃勃生机。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22-01-13/224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