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水利薄弱环节夯实“三农”发展基础 ——陈锡文解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
□□本报记者唐园结何兰生文/图
2010年是“十一五”的完美收官之年,2011年是“十二五”的伟大开局之年,全面总结“十一五”农业农村发展的成就和经验,科学谋划“十二五”农业农村发展的战略和路径,具体部署2011年农业农村工作,是年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主题。这次会议用28个字概括了2011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大兴水利强基础,狠抓生产保供给,力促增收惠民生,着眼统筹添活力”,并将水利建设摆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如何学习贯彻会议的重要精神,解读会议的深刻内涵,1月27日,记者专访了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
“十一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没有明显扩大,很不容易
陈锡文介绍说,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是在“十一五”“三农”工作划上圆满句号的背景下召开,总结“十一五”对于更好地谋划“十二五”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取得的成就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
第一是粮食产量连续七年增长。从“十五”期末的9860亿斤,增加到去年10928亿斤,五年中增长了2300多亿斤,五年中有四年在1万亿斤以上。
第二是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十五”期末2005年农民收入是3255元,去年为5919元。2005年的城乡居民收入比是1∶3.224,去年是1∶3.228。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阶段,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没有明显扩大,最
主要的还是得益于中央对农业农村实行的两大方面的政策,一是对农业的投入政策,包括各项补贴、最低收购价政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等;第二个是在农村建立各项保障制度,包括农村低保、新农合、新农保等。
第三是农村民生明显改善。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建设明显加强,科教文卫保等事业发展明显加快。目前,新农合已经实现全覆盖,财政补助标准由人均80元增加到人均120元。农村低保覆盖5074万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覆盖农业人口约1.8亿,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约3500万。有了这三项政策,农村民生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
第四是农村改革扎实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新的进展,确权面积22.36亿亩,发证面积18.02亿亩,6825万农户拿到林权证,近3亿农民受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继续较快发展,截至去年9月底已超过33万家。农村金融服务进一步改善,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各类贷款。
统筹城乡发展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教育“普九”化债任务基本完成,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开始建立,供销社改革、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试点、农垦管理体制改革都在稳步推进。
第五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由于人口大规模流动使农村内部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需要基层组织建设与其相适应并与时俱进地向前推进。农村创先争优活动扎实推进。全国80%的乡镇进行了机构改革。村级组织运转经费纳入财政保障,村干部“一定三有”政策得到落实。选聘“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展加快。村级民主管理不断加强,“四议两公开”等做法逐步推广。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稳步推进,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今后十年,平均对水利建设的投入水平,要比2010年翻一番
陈锡文说明了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聚焦水利的原因。第一,水资源短缺、水利设施薄弱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这些年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进展很快,相对来说,水利建设明显要慢。对农业来说,水利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影响到农业效率,影响到农民生活。去年洪涝灾害比较多,财产的损失是这十多年来最严重的。第二,农田水利建设滞后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首先要夯实农田水利这个基础。经过六七年的探索,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要求,我国初步建立了强农惠农政策体系框架。这样,就可以集中力量针对最薄弱的环节,攻坚克难。中央决定用五到十年的努力,使我们整个水利有一个大的改观。我们去年对水利的投入,中央加地方合在一起,一年是2000亿左右。今后十年,对水利投入的年平均水平,要比2010年翻一番。
陈锡文在公开场合多次说:“水利欠账太多,会出大问题。”2010年灾情之重印证了这一担心。据统计,2010年我国因洪灾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达3745亿元,因旱直接经济损失达769亿元。其中,干旱造成我国粮食损失约为168亿公斤,超过我国粮食年产量的3%。
陈锡文认为现在水利的薄弱性突出在“三小”上。他说,我们现在农田水利的老本,还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设施。第一个方面是小型农田水利问题。全国8万多座水库,绝大多数都是小微型水库,小微型水利设施一直主要依靠农民自己修建。进入新世纪以来,外出就业农民工数量越来越多,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农村水利建设缺少劳动力,而且很多地方在减轻农民负担中取消了积累工和义务工,新的投入机制又没有及时形成。这个环节出现了真空,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迫在眉睫。同时,我们也要跟农民群众讲清楚,完全依靠政府把水引到你家地里,这也不现实。为了改善你自己的生产生活条件,干点活也合情合理。而且,只要机制合理,农民也不是不愿意干。政府要加大投入,设立微型水利专项资金,并通过一事一议奖补政策引导农民用自己的双手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这次会议特别强调,要通过加强中央和地方投入,通过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一起来把这“三小”问题解决好。第二个方面就是中小河流和大江大河治理问题。近些年决堤的现象主要出现在中小河流,这方面加大投入。第三个方面就是中小型病险水库,刚刚我们说8万多座水库里,带病的就有3万多座。
如何切实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陈锡文提出主要通过几个途径来实现。一是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进一步增加预算,进一步提高水利建设资金在国家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增加水利建设基金规模。二是综合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积极开展水利建设中长期政策性贷款业务,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增加农田水利建设的信贷资金。三是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充分调动农民兴修农田水利的积极性。
2011年农业农村工作要突出“1234”
陈锡文在解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时说,2011年农业农村工作要突出四方面内容。
第一,突出一个重点。就是今年也好,今后五年也好,都要突出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这是今后粮食产量和其他农产品稳定增长的一个基础。
第二,探索建立两个机制。一是对粮农和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粮价问题关系全局,既要有一个合理的粮价,不能让农民吃亏,但是又不能百价齐涨,这是很大的难题。这件事情上,粮农做了贡献,要提高种粮的比较效益,才能保护好种粮积极性。现在粮食生产越来越往主产区聚集,要通过中央的转移支付健全粮食主产区的补偿机制,调动地方抓粮的积极性。二是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封山育林、禁牧休牧,这些都是让当地老百姓为国家做奉献,必须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不能让他们吃亏。
第三,进一步完善三个体制,一是完善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制。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投入,完善丰富对农民直接补贴的办法。二是进一步完善农产品价格支持体制,包括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政策,国家通过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对主要农产品进行调节。三是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让人口流动迁徙没有太大障碍。
第四,进一步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是抓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在稳定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去完善农村经营体制,要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发展专业合作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三是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支持力度。去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三农”投入8183亿元,实际执行数还要多一些。地方各级财政也有投入。但总体看,依然存在渠道不多、数量不稳、口径太宽、缺乏保障等问题,农村金融服务不到位的问题依然突出。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要继续大幅度增加“三农”投入,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重点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出让收益重点投向农业土地开发、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金融对“三农”的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力度。四是要大力推进农村改革。要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在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扶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解决好农民工问题、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等方面,取得新的进展。
接受本报专访时的陈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