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山岗越来越青日子越来越甜

零零社区网友  2011-01-27  互联网

山岗越来越青日子越来越甜 ——沟域经济带来京郊山区大变样

  □□实习生庞伊铭本报记者李庆国

  北京“十一五”时期,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生态山区、服务绿色北京”的要求,全面推进生态保护、基础建设、产业转型和社会进步,走出了一条山区发展的成功之路,沟域经济为京郊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发展生态建设,北京空气清新了

  完成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造林任务226.5万亩、封山育林324万亩;关闭小煤矿445个,关停废弃矿山植被生态修复7.5万亩;治理小流域130条、水土流失面积1715平方公里,治理率累计达到82%,累计建成生态清洁小流域150条。七个山区县林木绿化率达到71.4%,比全市平均水平高8.8个百分点,六个区县成为国家生态示范区(县),83个山区乡镇中有59个成为市级环境优美乡镇、32个成为国家级生态乡镇。生态建设的长效机制不断完善,七个山区县7.5万名农民实现了生态就业。山区生态水平的提升促进了全市环境状况的改善,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的比例从2007年的67.4%提高到2009年的78.1%,为北京奥运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的成功举办,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加快基础建设,京郊人民住得舒服了

  北京加快山区道路建设,两

  年开工建设70项,累计完成投资45.6亿元。山区“5+3”工程全面实施,基本完成山区县重点小城镇集中供水设施建设任务,1079个村、78万农民安全饮水问题得到解决。到2010年末,山区共建成660余处小型污水处理设施,设计日处理能力2.6万吨,510余个村实现了整村治污。建设13座山区新城集中供热中心,4个山区县实现天然气管道供应。完成151所山区中小学校舍加固改造。加快建设山区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村卫生室。启动182个乡镇文化体育活动中心达标工程,建成202个行政村文化活动室、数字影院,实现行政村文化活动室100%全覆盖。实施“山区星光计划”,全面完成了农村老年福利服务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山区泥石流易发区和生存条件恶劣地区农户搬迁工程,“十一五”期间,国家和市级共投入补助资金8.3亿元,搬迁13463户、33962人,共建新村199个,聚集自然村303个。

  沟域经济实现新突破,京郊人民收入高了

  北京落实生态涵养发展区功能定位,探索创新并大力推进沟域经济这一山区发展新模式,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起步较早的17条沟域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促进了山区生态环境质量、农民收入水平和城市居民幸福指数的共同提高。特色产业得到蓬勃发展,到2009年,七个山区县共发展设施农业6.2万亩,果品种植面积达193.3万亩,食用菌种植8710万棒,养蜂业发展到23.7万群,山区民俗旅游村共接待游客2353万人次,占十个远郊区县旅游人数的78.7%。山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6867元提高到2009年的10518元,年均增长11.2%,高于全市农民人均增长速度。山区正在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成为市民向往的休闲胜地。

  全面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京郊人民生活更有保障了

  北京全面加强山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保障水平大幅度提高。新农合报销范围扩大,参合人数146万人,参合率达到96.24%。新农保全面实施,参保率达到90%。城乡无社会保障老人享受政府每月200元的福利养老金,统一了全市农村低保最低保障线,保障水平大幅度提高。2009年,山区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达到1208元,比上年增长35.1%。其中退休金、养老金收入增长35.5%,报销医疗费收入增长近1.5倍。山区的教育、医疗、文化等事业长足发展,山区农民享有的公共服务明显增强。

  “十一五”时期,是北京山区面貌变化较大、发展速度较快、农民受益较多的重要时期,特别是沟域经济的创新发展,创造了山区发展的“北京经验”,开创了生态涵养发展区科学发展的新途径,更是为山区带来了各种变化。发展沟域经济、建设生态山区是新起点上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重大任务。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1-27/2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