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疙瘩”变身“金元宝”
——青岛农品的“商业突围”引领品牌农业发展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郝凌峰 “帮嫩心黄,味甘美”,大白菜藏着“致富经”,每颗卖到30元;
“香沁脾,甜如蜜”,在“大泽山”品牌的带动下,平度葡萄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产值7.15亿元;
“色透亮,回甘长”,崂山茶以品牌价值11.2亿元荣登全国茶叶区域品牌价值百强榜……
近些年,山东青岛众多品质高、口碑好的特色农品不断涌现,白庙芋头、佳沃蓝莓、胶州大白菜、正大鸡肉……各色名头响亮的农产品不仅为百姓餐桌增添了一道道好滋味,也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一条好路子。循着青岛的这份“吃货地图”,记者从青岛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一组直观数据:青岛市涉农产品注册商标超2.2万个,“三品一标”农产品1005个,市著名农业品牌163个。其中,中国驰名商标20个,国家级名牌7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54个,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位;“青岛农品”连续两年进入中国区域农业品牌影响力排行榜前十名,成绩斐然。
“青岛农品”的崛起,绝非偶然。近年来,青岛聚焦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目标,大力实施品牌强农战略,以产业育品牌,以质量树品牌,以开放塑品牌,以文化润品牌,走出了一条“绿色品质、世界共享”的品牌农业发展之路。
坚持融合化发展,以优势产业“育”品牌
产业是品牌农业的孵化器。
近年来,青岛市坚持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升产业整体质量,全面助力现代化高质量农业产业发展。
扶植特色产业优势区。对种植经验丰富、发展好、已初具规模的特色农品优势区域给予全力扶持,高标准、高水平规划建设以胶州大白菜、崂山茶、马家沟芹菜等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为依托的特色产业优势区4个,种植面积突破400万亩。青岛市农业农村局相关人员告诉记者,这些优势区是青岛特色农品的“底子”,加强对这些优势区的扶持,就是用更少的力气实现更大的成果,把强变更强,把“青岛闻名”变成“全国闻名”,实现现有品牌带动后起,强势品牌带动弱势。
加强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发展起现代农业园区900多个、面积50多万亩,年产值近百亿元,带动20多万农民就业,培育出“山后韭菜”“玫瑰之恋”等农产品品牌。同时,青岛坚持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优化供应链,打造出畜牧业和农副食品加工业2条千亿元级产业链,粮油、奶业等8条百亿元级产业链,茶叶、蓝莓、胡萝卜等15条十亿元级特色产业链。以特色农业产业链为载体,贯穿种苗繁育、生产、加工、流通等全过程、全环节,培育黄岛蓝莓、平度大花生、莱西畜产品加工等品牌集群30余个。
产业是“地基”,品牌是上面开出的“花朵”,产业强了,农品品牌的底子才“够硬”。实践证明,做好产业,才能实现品牌发展可持续,让老品牌得到源源不断的滋养,为新品牌孕育提供源头活水。青岛丰硕家庭农场有700余亩种植基地,农场以“胶州大白菜”地理标志优势特色品牌农业为目标,当前正是胶州大白菜上市旺季,青岛丰硕家庭农场的负责人匡兆强告诉记者,受天气影响,2021年白菜产量有所减少,但是值得高兴的是,胶州大白菜一年比一年受市场认可,2021年价钱又上涨了30%左右。目前,他的白菜除了供给青岛地区,同时销往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销量很好。
坚持全程化监管,以过硬质量“树”品牌
质量是品牌农业的生命。
好品质是打开市场的“敲门砖”,也是留住市场的“信誉石”。“青岛农品”坚持以质为本,建立从地头到餐桌全过程质量监管体系,从源头上保障品牌农产品品质。
产前环节突出投入品监管。青岛以节肥、控药为重点,在全国率先禁止销售和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和施行农业废弃物管理办法,实施投入品约谈和“黑名单”制度,坚决遏制非法添加、高毒高残留等违法违规行为。青岛市农业农村局农技中心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青岛每年推广绿色防控技术400多万亩、测土配方施肥500多万亩,全市水肥一体化达到90万亩,化肥农药施用总量连续3年实现负增长。
产中环节突出标准化生产。制定农业地方标准173项,主要农作物生产实现全过程有标可循;培育标准化生产基地263个,标准化养殖场1500多个,菜果茶等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率达到73%;建立严格的产地准出、市场准入、风险评估制度,全面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确保不合格农产品走不出田间地头。
产后环节突出检测追溯。建成市、区(市)、镇(街)、村四级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设立417个农产品监管网格、366个畜产品监管网格,将5459家生产企业,1200家生产基地(园区)纳入“智慧农安”监管追溯系统。每年完成农产品定性检测40万批次,地产农产品合格率持续稳定在99.8%以上。实施“检打联动”,对不合格产品24小时内启动执法调查程序,一经确认立即取消农产品品牌标志使用权,用“零容忍”的态度确保农业品牌的质量信誉。
坚持市场化营销,以开放姿态“塑”品牌
酒香也怕巷子深,近年来,青岛充分发挥东部沿海城市优势,为当地农品搭台“唱戏”,既坚持“请进来”,举办茶博会、农博会、农机展、畜牧展等专业展会;也努力“走出去”,参加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中国农交会等高端展会,进一步扩大农品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
坐落在青岛西海岸新区的农业“国际客厅”,承办亚洲农业与食品产业博览会、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中国农民创富大会等国内外重量级展会,设置“青岛农品”热销区,推动300多种品牌农产品“借船出海”。近期,农业“国际客厅”数字客厅也迎来上线,在上线启动仪式上,作为主持人的青岛市农业农村局乡村产业发展处负责人表示:“我们将致力于打造引领智慧农业发展的国际数字农业应用平台,通过线上拍卖模式、将‘青岛农品’宣传出去,将国外优质农品、跨境电商农品引进来,打造拍卖和国际易货相结合的新模式,助力‘青岛农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除了争取大型展会的平台机会,青岛也紧跟时势,探索电商平台曝光与销售新模式。
“屏幕前的宝宝们,感谢支持‘青岛农品’,大家把屏刷起来!”在“青岛农品·爱心助农·市长带货”直播中,短短2小时,淘宝、青报云、掌上青岛等各平台直播人气突破200万人次,订购数突破1万单。
近年来,青岛大力发展“互联网+营销”“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新产业新业态,全市建成中央厨房25个、线上线下结合交易市场28个,与淘宝、京东和苏宁易购等知名电商展开深入合作,开展农村电商示范创建,创新开设地方特色农品馆,“胶味领鲜”“采食即墨”等区域品牌知名度不断扩大。据统计,2020年青岛农产品网络销售额突破89.8亿元,同比增长44.9%,高出全国16.5个百分点。
通过大型展会和线上电商模式,“青岛农品”冲出了地域局限,让全国乃至全世界更多消费者有机会了解“青岛农品”、消费“青岛农品”,成为“青岛农品”的“忠实粉丝”。2020年,青岛全市农产品年出口393.7亿元,占全国的7.5%,位居副省级城市排名首位,真正实现了“青岛农品”“绿色品质,世界共享”的愿景。
坚持特色化培育,以地域文化“润”品牌
地方文化是品牌农业的底色。
青岛坚持以文为媒、以文铸魂。讲好品牌故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地方名品融合发展,提升农业品牌的特质和内涵。为了让消费者对“青岛农品”有更加深入的了解,青岛编纂了《青岛农业品牌故事大全》,里面详细介绍了中国道教发祥地之一的崂山茶、历代贡品大泽山葡萄等精彩的“青岛农品”故事,农品不仅仅只是简单的商品,它承托着一个地域深厚的人文历史积淀。
除了讲好品牌故事,青岛也把“青岛农品”的文化基因移植到现实场景当中,不仅建立了“青丰种业”“胶州大白菜”“柏兰”等农产品品牌博物馆、展览馆和体验馆,还成功举办了农民丰收节、胶州湾蛤蜊节、崂山北宅樱桃节、平度大泽山葡萄节等众多形式多样的农旅节庆活动,打造成“青岛农品”系列品牌形象宣传、展示平台,年接待游客460万人次,销售收入160多亿元。
土产不再土,从地里的“土疙瘩”变身消费市场大受欢迎的“大品牌”,“青岛农品”的商业突围,完成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高质量农业转型的一个大跨步。从农产品到商品,从传统种地到农业产业化,农品有市场,农民有希望,农业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