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锁定“明天的午餐”

零零社区网友  2011-04-18  互联网

锁定“明天的午餐” ——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上海实践”

  □□ 本报记者 徐盘钢

  上海农民去年可支配收入为13746元,继续位居各省区市之首,连续两年增幅高于上海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之比缩小到2.3∶1。记者在与农民交谈时发现,尽管他们对政府的各类农业补贴满心欢喜,但最在乎的是能不断增加收入,盼望的是长期收入有保障,关心的是“明天的午餐”。

  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杨雄在一次农民增收的专题会议上指出:“农民增收是城乡一体化的中心环节,是‘三农’工作的永恒主题。”上海市政府提出把此项工作落实到领导分工、机构设置、干部配备、重要议事日程安排和具体项目推进上,将农民增收工作作为相关区县和乡镇考核的重要内容。上海市委农办主任孙雷表示,要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战略高度,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为主线,持续推进农民增收工作。

  记者在沪郊乡村采访时感到,从市到区县,从乡镇到村,上海的各级组织、各级干部都在“农民增收”这一问题上充满紧迫感,在增收机制的探索实践中,走出一条切合上海实际的持续增长之路。

  集体资产量化到每个村民

  闵行区联明村地处城乡结合部,

  大批农民失去土地,农民担心今后怎么办?为解决农民后顾之忧,该村利用废弃的村集体建设用地,建造供附近企业单位承租的租赁房404套,解决了农民长期收益问题。村党总支书记杨志荣告诉记者,现在村里为村民缴纳社保、医保,村民有水电、粮油、墓穴等补贴十多项,村民余房出租,租金自己收,租赁税村里付。杨志荣开玩笑说,以前农民要“农转非”,现在我们这儿有的要“非转农”,出村的人要求转回来。

  上海近几年城市化发展较快,一些村面临撤销村级建制。如何处置行政村的集体资产,如何保障农民的长期利益,为农民锁定“明天的午餐”,上海“三农”主管部门经深入调查研究,根据农业部的要求,制定了一系列政策。目前,全市共有4个区的34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建立了股份制公司或社区股份合作社,共量化资产23.7亿元,年人均分红2766元。

  宝山区周巷村随着城市化进程面临撤销村建制,村党支部告诉村民,将严格按政策把集体资产量化给每个村民,使农民拥有长期股份并参与红利分配。该村由村民代表大会决定选择有资质的资产评估公司对集体资产进行评估,最后村资产全部以股权形式量化至每个村民。去年4月,周巷社区股份合作社首次分红538万元,人均6183元,原周巷村民成为“在职有薪金、老人有养老金、入股有股金、余房出租有租金”的“四金”农民,他们的长期收入有了保障。

  浦东新区新卫村通过近几年不断壮大集体经济,积累了3000多万元的净资产。经上级同意,去年该村集体资产全部量化到每个村民,成立了新卫股份合作社。合作社社员代表大会决议,要统一规划村里的土地资源,种植市场欢迎的水蜜桃,组织农产品深加工。

  就业是硬道理

  记者从一组京、津、沪3市农民去年收入分析数据中发现,上海农民工资性收入最高,达9606元。

  闵行区农民去年工资性收入为12464元,占总收入比率达69.8%。为不断完善农村就业服务体系,该区成立了村级就业援助员队伍,积极开展农民就业援助,积极促进农民非农转移,“十一五”期间累计新增约3.8万个非农就业岗位。对企业录用本区农民,给予基本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单位缴纳部分50%补贴;对农业企业、合作社录用本区农民,给予基本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单位缴纳部分100%补贴;对企业吸纳农村就业困难人员,给予5000~10000元一次性补贴。对到农业企业、合作社规范就业的本区农民,给予每月600元农业就业补贴。  

  松江区南部农民劳力过剩,北部企业缺工人,于是该区推进“南劳北上”工程,专门建立南部劳动力就业扶持基金,对企业安置南部农民给予每年每人2000元补贴,另外还有交通费和就餐费补贴,以鼓励富余农村劳动力到二三产业发达的浦北地区就业。迄今“南劳北上”已累计解决2.17万人的非农就业问题。此外通过实施“零纯农户”方案,落实“一户一岗”,在上海市郊率先实现“零纯农户”。到2010年底,全区农村劳动力19.1万人,非农就业达到16.3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86%。农村居民就业实现了根本性转移,非农就业稳定,农民工资性收入得到了保障。

  浦东新区的农民务农补贴政策更是直接,涉农企业吸纳一位本区农民正规就业,每人每年6500元由用工单位缴纳的社会保险费,一律由政府“买单”。今年起,对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户籍农民每人每月补贴100元,同时,对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涉农企业给予每吸纳一人每月100元的用工奖励。

  “新农保”即将全覆盖

  前几天,记者在松江区泖港镇黄桥村采访,村委会副主任陈继明介绍说,以前村里婆媳关系紧张,焦点是经济问题,现在生活宽裕,婆媳之间再也听不到争吵声了,老年人每月有农保养老金560元,一对老夫妻就有1000多元。这时在一旁承包经营“家庭农场”的农民张小弟插话说,还不止这些钱,他们到农场打零工每人一年也有六七千元,今年他估计用工费用还要涨。

  早在2004年,松江区就在上海市郊率先推进失地农民的小城镇保险,到去年底农民纳入“镇保、城保”人数已占农民总数的66%,“农保”达到全覆盖,全区已有2.86万老年农民享受了退养补助金,农民社会保障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

  据了解,目前上海全市“新农保”的覆盖率已接近99%,今年底将达到全覆盖。

  近几年上海在农业生产比较集中的中远郊地区花大力气进行村庄改造,上海市打起了新农村建设与产业发展以增加农民收入的“组合拳”,政府通过基础设施投入,保障农民的长期收益。

  奉贤区潘垫村通过村庄改造,水变清了、地变绿了,美好的环境给村民带来的不仅是宜居的生活环境,还使村民走上了一条致富的康庄道。潘垫村春季举办奉贤菜花节,夏天里又办起伏天羊肉烧酒,秋天是上海蜜梨节,村里农家梨园让市民体验一下摘梨乐,冬天则有民俗文化节。一年四季的各类节庆使农民收入可观,使农民尝到了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好处。去年奉贤区农业旅游接待230万人次,当地农民收入高于该区平均水平的20%。

  说起金山区中华村的“农家乐”,在上海市民中的美誉度颇高。民居以白墙、黛瓦为主,村落内水系河网较为发达,颇具江南水乡特色,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嘉定区马陆镇大裕村是上海远近闻名的“葡萄村”,通过村庄改造,有艺术家工作室的入驻,发展文化产业,围绕葡萄种植业发展服务业,丰富了现代农业集聚区的发展内涵,拓宽了农业、农村发展空间,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民安居乐业。

  闵行区至去年底,对基本农田保护区内32个村实施了村庄改造,建立村庄改造长效管理机制,财政按1000元每户投入进行以奖代补,在该区进行的第三方民生指标测评中,村庄改造工作排名第一,农民群众满意率近100%,农民生活的幸福指数大为提高。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4-18/204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