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村美民富 筑梦乡村

网友投稿  2019-10-30  互联网

  告别喧嚣的街头,到美丽的乡村走走,五彩的田园看不够,大美乡村怎能不停留……

  金秋时节,记者辗转浙江宁波多地,深入采访调研。行走在乡村,产业发展澎湃律动,且看且听、且行且思,探寻乡村产业振兴“密码”。

  

  整合:让资源配置更高效

  土地不会说话,却蕴含着一个地方的发展智慧与人文精神。如同浙江大多地市一样,宁波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55亩,注定了其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无法以规模和产量取胜,也注定了其必须破解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现实命题。

  中央明确要求,要用新发展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6月,国务院发布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对乡村产业振兴进行全面部署。

  如何摆脱简单的种种养养,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如何满足市场需求,提升农业的质量效益?如何建设好美丽田园,增强农业竞争力?宁波市委、市政府经过反复论证,一锤定音:走绿色都市农业之路!

  宁波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李强是老“三农”出身。在他看来,既然是绿色都市农业,就是要以都市消费为导向,在定位上强调优质高效、特色精品、绿色生态、美丽田园、产业融合、健康养生,满足个性化、多元化、品质化的消费需求。在具体路径上,则纵向拉长产业链,横向拓展多功能。

  那么,如何来部署落实这一战略?记者发现,宁波的“整合之道”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全市63个部门的“人、地、钱”资源进行整合,累计出台助推乡村振兴的专项政策20多个、专项行动30多项,吸引更多资金、技术、人才、土地等资源向乡村汇聚,实现了资源高效配置。

  走进宁波的一个农业生产基地,你会有很多惊喜:老板可能是返乡创业的青年,也可能是名校毕业的高材生,一大批懂市场、会经营的“新农人”已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践行者和生力军。数据显示,最近五年来,宁波新增家庭农场、农家乐民宿、农村电商经营户等高达1.6万家。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宁波蔚然成风。政府在背后提供了各种公共服务: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等平台,政府早已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好;流转土地,政府有覆盖县、乡、村三级服务体系,全市土地流转率高达70%,经营主体不必一家一户签合同;用地上,宁波将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的一部分,以及激活乡村闲置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及“四荒地”,用于支持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资金若不够,政府还有以奖代补、贴息等途径,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

  在宁波市委副书记宋越舜看来,都市生态农业的核心就是多业态打造、多主体参与、多机制联结、多要素发力、多模式推进的高度整合。整合,不仅解决了乡村产业发展最关键的“人、地、钱”难题,而且让一大批“小而美、小而精、小而特”的乡村产业脱颖而出。2018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17.1亿元,劳均农林牧渔业增加值6.77万元,居全省第一。

  

  嫁接:让乡村产业更兴旺

  实施质量兴农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此,宁波认为,立足自身资源禀赋走高质量发展道路,就是采用嫁接的方式,做好“农业+多业态”的融合发展大文章。

  湾底,宁波鄞州区的一个村庄。这里曾经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老早之前穷得食不果腹。如今,湾底村已是全省闻名的“小康村”。

  初见湾底村党委书记吴祖楣,他身着T恤,讲话慢悠,笑起来一双眼眸酷似小船,颇有喜感。他从1982年起担任“当家人”,一路带领湾底村从贫苦走向辉煌。

  2003年9月24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专程到湾底调研,他指出,要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与治理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结合起来,走出一条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

  “第二年,‘阿拉’就成立了天宫庄园休闲旅游有限公司,如今已是宁波的后花园。”吴祖楣说,多年来,湾底村就是按照总书记的指示,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去年,村集体可用资金2950万元,其中农业收入占9%,旅游收入占20%,餐饮收入占15%,租金18%,工业收入18%,银行投资20%。

  通过“嫁接之术”书写发展奇迹的,还有作为首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海通集团。记者看到,在厂区内,数字元素无处不在,智能化的管控系统,全程化的追溯系统,可视化的市场趋势动态分析……

  嫁接,让海通这个“老企业”眼界更加开阔,成为了肯德基、麦当劳、吉野家等国际知名企业的半成品蔬菜供应商,彰显着一家农业企业的现代活力。

  “34年来,我们始终坚守‘为农服务’的初心,形成了速冻蔬菜、脱水蔬菜、浓缩汁、保鲜蔬菜、调理食品等7大类200多个品种,产品远销日本、美国等国家,2018年销售额达18亿元。”海通集团董事长陈龙海介绍。

  市场竞争在于差异化,余姚市冷江鳖业的老板余鹏就深谙此道。余鹏个头不高,目光如炬,年近半百,养鳖就有25年。近十年,很多鳖场差强人意,“冷江”的发展却日新月异,奥秘就在余鹏的嫁接之术。

  余鹏入行时,余姚盛行温室养殖,比谁养得多、养得壮,他就改为生态仿野生;之后,大伙儿都改用此法,可余鹏老早就打品牌、开门店,从优质优价上取胜;随着品牌竞争的加剧,余鹏则提前布局精深加工,办厂生产甲鱼罐头和袋装甲鱼,还委托浙大团队研发“甲鱼肽”。缘于“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冷江鳖业才红旗不倒。

  通过嫁接,今天的宁波农业同样令人刮目相看:依托现代科技,种业成为了一块新高地,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直播农业等亮点纷呈;农业接二连三,实现了综合价值的最大化;与创意、教育、康养的渗透融合,让农业有说头、玩头和看头,形成了山水林田交相辉映、产村景旅互动融合的新格局;全市亿元以上的农业全产业链就有15条,链上企业数量126家,带动农户40.7万户。

  

  跨界:让筑梦乡间更有魅力

  在宁波,跨界农业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从慈溪市区出发,驱车约20分钟,就到了都市农业生态园。该园坐落于坎墩街道,核心区块即是此行的目的地——大学生农业众创园。

  有意思的是,众创园内共有20名大学生创客,只有1人是学农的,其余人所学专业,与农业几乎毫不沾边。这些年轻人为何愿意从农?记者采访了其中几位,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因为喜欢,所以跨界。

  “80后”徐特佳,计算机专业出身,2011年开始从事农业。此前,他经营着一家网络公司,一年纯利润有几十万元。

  “IT男”一脚踹进泥巴里,干起农业却有模有样。尽管一开始试种火龙果,四五百株在头年只结了一个果,换做旁人早已遍体鳞伤,徐特佳却满怀信心,说明慈溪也能种活火龙果。于是,他流转20亩土地,正式进军农业。

  那会儿在慈溪,无人种植火龙果,更找不到技术员。徐特佳就发挥IT专业优势,从网络买来十几个品种搞试验,就连种植技术,也都是照着网络学,边干边摸索。最终,选出的两个最适宜品种,所采用的就是数据分析。

  跨界的徐特佳,视野更开阔。他很早就开始思考品牌培育,注重标准化生产,不是注册了商标就万事大吉。同时,专注市场定位分析,坚持差异化道路,充分考虑受众的体验和感受,有主打的火龙果,还有配套采摘、适宜加工的产品,接下来还准备发展裸地原生态种植。

  徐特佳卖火龙果走订单配送,另一位“农创客”陈速超,则走的是“触电模式”。陈速超读的是贸易专业,2015年开始与妻子从事园艺。在他30多亩的基地里,光月季品种就有400多个,其中80%都是通过网上花友购得,再通过网络把70%的产品卖出去。去年,陈速超卖出了6万棵盆栽花卉,销售额近200万元,利润将近对半。

  “85后”胡晶金,是记者采访的几位创客中,经营面积最大,年龄却最小的,属于名副其实的“农二代”,学的土木工程,一毕业就到了父亲身边。几年前自立门户,胡晶金组建了育兰果蔬农场,种植产品就有几十种。

  父子俩为理念不同没少争吵:父亲讲究控成本,儿子主张优质优价,施的是有机肥,也不用除草剂,亩均成本高出两三百元。起初,市场打不开,优势也不能显现,可如今,胡晶金70%的农产品通过朋友圈口碑营销,成功打入中高端客户,剩下则进超市和水果店。而之所以多样化,为的就是满足各类需求。

  记者发现,在这3位新派创客身上,都有着一个显著的共同特点,那就是因为兴趣而跨界,让筑梦乡间有了魅力和动力,也跨越了非科班出身带来的技术制约。与此同时,他们并没有丢弃原先所学,而通过融会贯通,让农业变得更有价值和更有希望,也变得更有竞争力和诱惑力。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是根本。虽然近年来,宁波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不断下降,但农业作为‘百业兴’的基础地位丝毫没有降低。”浙江省委副书记、宁波市委书记郑栅洁说,下一步,宁波将继续坚持高质量发展,重点培育发展国家、省、市、县四级园区和主体自建园区,推进绿色都市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快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回望宁波乡村产业的沸腾,让人感慨万千:创业,储备了人才资源;兴趣,突破了技术界限;跨界,拓展了农业空间。村美民富,筑梦乡间。宁波人将牢记使命,不负重托,高质量打造乡村产业振兴样板,奏响城乡融合发展美好乐章。

  (采访组成员:李庆海 程鸿飞 蒋文龙 李朝民 朱海洋)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9-10-30/204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