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张锦辉:援外情怀 一生不改

网友投稿  2019-10-29  互联网

  开栏的话:1959年,中国向当时刚刚独立的几内亚政府无偿提供粮食援助,拉开了中国农业援非的历史序幕。60年来,中国向非洲国家派遣了大批农业专家,实施了大量农业技术试验示范项目,为非洲国家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粮食安全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一代又一代农业援外专家前赴后继、去国别家,奋战在中非农业合作第一线,传授中国先进农业技术,浇灌中非友谊之花,用青春和热血践行“真、实、亲、诚”的外交理念,谱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壮丽新篇。中非农业合作论坛即将于12月召开,本版特开设“中非农业合作·援外专家风采”专栏,讲述他们的动人故事。本期,让我们一起走近老一辈援外专家张锦辉。

  

  

  

  

  张锦辉(中)与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的年轻人分享援外故事。资料图

  从索马里、斯里兰卡到土耳其,上世纪70-80年代,张锦辉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岁月献给了中国农业援外事业。如今,这位78岁高龄的老人已是满头华发,要靠着助听器才能听清记者的话,但谈起近半个世纪前的援外经历,老人的眼神依然闪着熠熠光彩。

  

  任务

  张锦辉1966年从厦门大学外语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农业部外联局工作。然而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并没有太多的外事工作可以做。不久,张锦辉像当时的很多同事一样,被安排到河南省西华县的五七干校学习。

  1971年冬的一天,张锦辉突然接到部里通知,让他立即回北京,“有出国任务,去给索马里乔哈水稻烟草试验站的农业援外专家组当翻译。”

  “那时候的心情真是又激动又担忧。”令张锦辉感到激动的是终于可以发挥自己的专长为国家做点实事,担忧的是在整整5年的政治学习和劳动锻炼中,他一直没有机会接触专业书籍,担心自己不能很好的胜任这个重要任务。

  出国前的准备时间只有3个月。“那时候不要说农业专业英语书籍,就连英汉词典都很难买到。”为了尽可能迅速地提升专业能力,张锦辉拿上一个小本子去向部里从事外事工作的老领导、老同志请教,把他们多年来一点点积累在小本子上的专业词汇抄写下来,每天晚上回到家学习到深夜。那挑灯夜战的3个月纵然辛苦,却是张锦辉大学毕业后最快乐充实的时光。

  1972年2月,张锦辉踏上了去往索马里的旅程。“从北京出发的航班上差不多有100位乘客,除了2个外国人,其余几乎都是到非洲各国参与援外工作的中国人,但到索马里的只有我一个。”

  搭中国民航转巴基斯坦航空,再转阿联酋航空,辗转多国,张锦辉终于站到了炎热干旱的东非大地上。“2月的北京还是冬天,穿着厚厚的大衣,在索马里穿着衬衫都嫌热。”

  从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机场到试验站约90公里,在2个小时的车程中,眼前的情形让张锦辉感到震惊:“沿途都是泥巴糊墙、茅草屋顶的房子,当地人身上也没件像样的衣服,很多都是身披一块粗布。来接我的试验站同事告诉我,很多牧民连草房子都没有,晚上就跟牧主的牛羊一起睡在干旱的草原上。”张锦辉暗下决心,一定要为改善当地百姓的生活做最大努力。

  当时索马里居民的主要食物只有玉米。“他们的种植技术非常落后,没有农机,甚至没有耕牛,唯一的农具就是锄头。雨季的时候,用锄头在地里挖出一个个小坑,撒下玉米种子,浅浅掩埋后,就等着旱季收割。没有任何田间管理,不施肥、不除草,产量极低,粮食不能自给。”

  为了帮助索马里百姓丰富食物品种、改善生活条件,中国政府于1969年建立乔哈水稻烟草试验站,并派驻8位农业援外专家,分为水稻组和烟草组,主要任务是开展水稻和烟草种植试验,并帮助当地农民掌握种植技术。“我是这个试验站的第二任翻译,主要负责专家组跟当地政府和百姓的沟通交流。”

  

  苦乐

  张锦辉到索马里的第二天就领教了酷热天气的威力。“我穿着短袖衫跟着组长在烟草试验田里工作了大半天,第二天裸露在外的皮肤就因晒伤而开始大面积掉皮。”从此不管多热,张锦辉都知道要戴上帽子、穿上长袖。“可是当地人好像就不怕晒呢。”老人微笑着谈起往事,曾经的艰苦经历在40多年后的回忆里似乎都变成了趣事。

  蚊虫的叮咬是来自非洲草原的第二个威胁,“这会感染疟疾、登革热和血吸虫。”尽管到达非洲以后都会服用预防药物,下田的水稻组专家也会穿上防护服,但防不胜防,肆虐的蚊虫依然让一些援外专家感染了疾病,“连续的高热好几天都不退”。此外,时常出没的鳄鱼、河马等野兽也让专家们在外出时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尽管面对种种危险,但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大家都觉得能代表中国来援助非洲朋友是特别自豪的事情。”

  从1972年2月到1974年12月,张锦辉和同事们在这样艰苦甚至危险的环境中一待就是近3年。张锦辉不仅做好日常交流翻译工作,还夜以继日翻译了大量技术资料,为的是即使有一天专家组离开了,也能把技术留存下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测土、引种、试验、示范、推广……这片从未种出过水稻的土地上生长出了新的希望。

  “当地居民好奇而期待的眼神给了我们压力,更给了我们动力。大家倍感责任重大,一天时间当成两天干。”

  经过援外专家艰苦卓绝的工作,水稻试种成功了!烟草试种成功了!“当地的官员和老百姓都特别高兴,直冲我们竖大拇指!之前意大利的专家也尝试过在当地种水稻,没有成功,中国专家做到了!那真是我们援外生涯最开心的事!”烟草试种成功后,中国还帮助索马里在当地建立卷烟厂,大幅提高了当地百姓的收入。

  援外,就意味着背井离乡,意味着与家人分隔万里。

  1976年12月,在回国2年后,张锦辉又一次踏上援外征程,前往斯里兰卡乌达瓦拉淡水养鱼试验站,一待又是3年,成功帮助当地掌握青、草、鲢、鳙四大淡水鱼的孵化养殖技术。

  1982年4月,张锦辉再次被派往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土耳其蚕桑顾问组担任翻译。种树、打枝、采叶、养蚕、造丝……中国的援外专家们把所有的技术倾囊相授。“通过翻译大量资料,我都快成半个蚕桑专家啦!”老人的思绪被拉回到那热腾腾的青春岁月。

  “土耳其布尔萨蚕业研究所所长感叹说,中国的丝绸在这条路上通商千年,封建时代的皇帝们把丝绸制造工艺当做绝密从不外传,如今中国专家却毫无保留的传授给我们,新中国是我们真正的朋友。”

  从30岁到40岁,张锦辉把生命中的黄金十年留在非洲大陆、留在南亚海岛、留在古丝绸之路的终点——他和大批像他一样的中国农业援外专家们又何尝不是在用青春和大爱续写新丝路的开篇?

  “说不想家是假的,说对家人没有愧疚是假的,毕竟错过了孩子的成长,错过了天伦之乐的时光。但国家培养了我们,我们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参与国家的援外事业,这是使命,更是荣誉。”

  

  初心

  1986年,结束了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的3年工作任期后,张锦辉回到中国,在农业部翻译室工作。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在翻译室的基础上扩建成立国际交流服务中心,专门为农业国际合作交流工作提供外事支撑和保障服务。时任翻译室主任的张锦辉又成为了国际交流服务中心的副主任,直到2001年退休。可以说,这位老人的一生都奋战在农业援外战线上,不论是前线,还是后方。

  谈到为何坚守援外初心矢志不渝,“我想是责任感和价值感吧。”张锦辉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援外工作既是为了履行大国义务,也是为了争取国际支持,自己的所学能对国家有用,能实实在在帮助到亚非拉地区的人民,这种价值感和成就感值得用一生去守护。”

  尽管退休多年,但张锦辉对中国农业援外事业的关心关注从未消减。在他家客厅长长一面墙的书柜中,占据最多的就是各种农业技术的外文资料,这是他为之付出毕生心血的见证。

  当记者问到援外经历中是否有什么遗憾时,张锦辉想了想说:“上世纪80年代,由于索马里爆发内战,我们当初建立的水稻烟草试验站荒弃了,成为了战俘营。想起来真的很遗憾,这也让我们深深感受到生活在一个安宁稳定的国家是多么幸运。”沉默了一会儿,张锦辉又微笑着说,“不过我们的工作也没有白干,向索马里人民传授了技术、传递了中国的友谊,这是什么也改变不了的!”

  不久前,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开展“讲述部史部风、牢记初心使命”主题活动,再次邀请这位有着丰富援外经历的老主任参加,请他讲述老一辈外事工作者坚守农业外事初心、勇担援外使命的故事。

  “我喜欢跟这些年轻人在一起,他们比我们当年更有能力、更有见识、更有自信,从他们身上能看到国家的发展强大。”张锦辉拿出跟年轻人在一起交流时的照片,像夸赞自己的孩子一样骄傲,“现在世界上还有很多国家深陷战争与贫困,中国的援外事业任重道远,这些年轻人的担子还很重。希望他们能够继续传承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拥有习近平主席所说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格局和胸怀。”

  采访结束的时候,老人起身相送。午后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老人清癯的脸庞上——写着历史,刻着荣光。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9-10-29/203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