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为了中国农业工程根基更稳固

网友投稿  2019-10-29  互联网

  粮食产量增加2倍、肉类7倍、禽蛋奶16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的一系列成就,向来为人津津乐道,这些辉煌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一位“幕后英雄”——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

  主持完成中国农业领域第一个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制定设施农业领域第一个国家标准,首创畜禽圈舍“通风屋脊”,研制出中国第一代太阳能热水器和薄壳水泥太阳灶,牵头建成全国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数据库……

  四十年春华秋实,九万里风鹏正举。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规划院”)伴随改革开放大潮应运而生,一代代科研人员秉持情系“三农”、勇攀高峰的精神挥洒心血和汗水,进行了大量开创性工作,解决了一系列农业工程难题和重大科技问题,为“三农”事业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如今,规划院已成长为我国农业工程领域的中坚力量,正踏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节拍,阔步向前。

  

  担当:紧贴“三农”脉搏成果扎根大地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方毅指出,农业工程是国家应当重点发展的25门学科之一。1979年,经邓小平等15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圈阅,规划院的前身——中国农业工程研究设计院成立。

  何为农业工程?首任院长陶鼎来认为,“既是建设农业的工程,也是维持农业健康运转的工程”,“科学只有变成工程了才能被利用”。在此指引下,规划院自建院之初就以推动农业工程发展为使命。

  一张上世纪80年代的老照片,述说着老一辈规划院人白手起家的艰辛:逼仄的活动板房内,科研人员正伏案工作。就在这些临时库房、活动板房中,他们创造了我国农业工程领域多个“第一”,为保障全国农产品供给奠定基础——

  针对农村能源短缺问题,研发推广了第一代太阳灶、新型省柴灶,每年为国家节柴8000多万吨,还给马尔代夫、巴基斯坦等国家带来了光和热;

  主持实施我国第一个世界银行无息贷款农业项目——华北平原项目,总投资3.5亿元,治理山东、河南、安徽三省300万亩盐碱、易涝地;

  率先开展现代温室结构设计研究,制定第一个国家标准《农用塑料大棚装配式钢管骨架》,使物美价廉的塑料大棚逐步成为我国设施园艺栽培的主要形式;

  首创能降低室温的畜禽圈舍“通风屋脊”,在各地设计建造万头以上猪场、40万只以上蛋鸡场、800头以上奶牛场多座,推动畜牧业现代化发展……

  1992年,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新阶段。同年5月,原中国农业工程研究设计院更名为“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市场化大潮中,规划院人大胆求新求变,积极应对科技体制改革挑战,为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进入新世纪,尤其是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重农强农政策不断出台,规划先行成为好政策顺利落地的法宝。

  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拉格日村曾因超载过牧,村里年人均纯收入才2000多元。2011年,《青海省“十二五”特色农牧业发展规划》发布,村里牛羊减少了,全村人均收入却超万元。这背后就有规划院人的贡献。“做规划既要通天线,又要接地气。”规划所副所长常瑞甫回忆,他们阅读分析了上百万字案头材料,克服高原反应调研了青海的6个地州,大胆在规划上做“减法”,把超出生态承载力的牛羊减下来。2014年,该规划获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一等奖,是农业领域唯一的一等奖。

  回顾四十年风雨兼程,规划院院长张辉指出:“从一穷二白走到今天,几代农业工程人为之付出了艰辛努力。如今,历史的接力棒传递到我们这一代人手上,我们要秉持老一代农业工程人的初心和奋斗精神,继续走好新的长征路。”

  

  创新:一门心思攀高峰 一股拼劲填空白

  规划院建院之际,也是我国农业工程学科初创之时。陶鼎来提出“让大家都到农村去调查,看看当下农村有些什么工程方面的问题”。

  务实和创新的因子,就这样融入一代代规划院人的血液中。

  我国是产棉、耗棉大国,但棉种加工在国内长期是空白。为此,党的十八大代表、原规划院院长朱明大学毕业后刚入职,就立志要填补这项空白,并最终研发出“棉籽泡沫酸脱绒成套设备与技术”,使我国棉种加工业一跃跻身国际先进行列,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又通过十多年努力,创立了我国棉种加工产业,使棉种在农作物种子中率先实现标准化、产业化和商业化应用:“农民种棉不仅能节省种子50%以上,产量还增加5%以上。”

  连续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规划院副院长赵立欣,皮肤白皙、说话轻轻柔柔,却很有韧劲和拼劲。她曾赴意大利留学,学成之际谢绝国外高薪挽留,毅然回国,立志要做“化腐朽为能量的魔术师”。回国后,赵立欣一头扎进秸秆、畜禽粪污等的研究,带领团队屡创佳绩:首创主动清渣结构、多级配风燃烧等技术和设备,攻克了秸秆成型燃料易结渣的国际性难题,成果获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搞能源环保研究,也难免遇到尴尬。数九寒天站在拉泥大卡车车斗里回单位、因为样品气味太大被公交车司机劝下车……党的十九大代表、规划院能环所副所长沈玉君都经历过。但凭借执着和坚持,她探明了畜禽粪便堆肥过程中重金属钝化机理和挥发性有机物产生规律,让有机肥的生产更清洁、品质更好,推动了畜禽粪便肥料化利用,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是每一代规划院人信奉的圭臬。”规划院总工程师齐飞表示。严寒、强风、建材匮乏……为解决西北地区发展设施农业的这些难题,齐飞带领设施所研发团队,在戈壁滩上研发出新一代装配式日光温室系统,严寒的非耕地上结出累累硕果,目前这种温室已在西北五省推广超3万亩。

  不仅聚焦区域性难题,更要立足全局发展。规划院人还牵头建立涵盖温室设计、施工安装、性能评价等各领域的中国温室标准体系,设计完成亚洲单体规模最大的现代化温室,推出温室系列智能化装备……

  四十年辛勤耕耘,务实创新的种子结出硕果。规划院党委书记贾连奇介绍:“四十年来,全院累计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技研发与推广项目1000余项,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120余项,为‘三农’事业提供了重要的农业工程科技和规划设计支撑。”

  

  转型:立足政策强支撑 重整行装再出发

  在规划院农业遥感与数字乡村研究所机房里,6排超级计算机不停歇地进行着海量数据的存储和计算。“这里存储着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的全部数据。”高级工程师郭琳介绍。

  从古代的“鱼鳞图”开始,摸清土地“家底”就一直是“三农”发展的迫切需求。规划院牵头建成的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数据库,实现了全国2800多个县、2亿农户的12亿块承包地“一张图”,是我国农业部门第一次掌握精确到农田尺度的数据。郭琳形象地打了个比方:“我们给每块承包地编了‘身份证’,只要输入承包地的唯一编码,就能查到它的面积、位置和权属状况等数据。以此为基础,今后各种与土地有关的农业资源监测和调查,都将更稳定、准确、可持续。”

  除了科学监测,确权数据库更大的作用体现在为政府决策和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上。从国家层面看,2017年起实施的耕地轮作休耕试点遥感监测,是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应用确权数据库成果;在“两区”划定、高标准农田建设监管等工作中,确权数据库也是重要的基础和依托。

  “最初遥感主要监测农作物,是给粮食产量作参考,现在已拓展到为国家重大政策制定提供客观数据支撑。”农业遥感与数字乡村研究所负责人石智峰感受深刻。

  这正是规划院转型的一个缩影。

  自身建设全面提升让转型根基更扎实——“两主四辅”的空间格局初步形成,5个部级重点实验室相继建成使用,拥有工程咨询、设计、监理等多个甲级资信资质,规划咨询水平全国领先,先后承担全国31个省份和40多个国家的规划咨询业务。

  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让转型目标更明确——2018年11月,按照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要求,更为现名,业务领域从“一农”向“三农”拓展,跨入转型升级、提质做强的新阶段。

  今年中央安排7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农村“厕所革命”,怎样让钱花到刀刃上?规划院专门成立改厕研究室,不仅承担了农村改厕整村推进项目评估,还组织农村改厕技术服务团,对各省开展技术指导;举办“第一届全国农村改厕技术产品创新大赛”;针对干旱寒冷地区改厕难题,研发无水生态旱厕、节水堆肥厕所两款新产品,经济实惠,效果又好。

  乡村振兴,规划先行。为此,规划院组织“规划师下乡”活动,院领导带队、选派精干力量。七月酷暑,顶着炎炎烈日进行地毯式勘察和入户访谈,用脚步丈量所到村庄的每平方公里土地,编制的村庄规划不仅为当地解决了实际问题,也推动了规划院由产业规划为主向乡村规划的转变。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张辉表示:“努力争当服务农业农村部中心工作的排头兵、农业工程科技创新的国家队、乡村发展与政策研究的智囊团、乡村规划咨询服务的引领者,正成为新一代规划院人的新使命新担当。”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9-10-29/203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