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又见稷山板枣红

网友投稿  2019-10-23  互联网

  

  

  

  

  稷山板枣丰收时节,枣农在打枣。资料图

  “一杆风调雨顺,二杆国泰民安,三杆来年丰收。”近日,在山西稷山第九届板枣文化节上,稷山县国家板枣公园内举行了开杆打枣仪式声,主杆人和辅杆人一杆又一杆打向古枣树,昭示着稷山板枣又一个丰收季的来临。

  

  传承旱地农业智慧,古枣焕发活力

  稷山县是中华农耕始祖后稷教民稼穑之地,当地的板枣种植历史有据可查在4000年以上。2017年,稷山县板枣核心产区被原国家林业局命名“国家板枣公园”,是全国第一个国家级经济作物类枣林公园。在园内,目前发现千年以上树龄的枣树1.75万余株,至今硕果累累。

  稷山之名,美在板枣透红。成熟的板枣皮色紫红油亮,因“皮薄、肉厚、核小、汁甜”著称于世。板枣的独特优良品质除了当地有利的自然环境,更在于其传承千年的生产系统。

  “上打枣,下收田,埝埝种的豆儿满,一年三料样样全”“枣栽三步一钵(株)、五步一行”“一年翻地两遍,枣子结成蒜瓣”……这些当地辈辈流传的民谣民谚,生动反映了枣农的生产经验和管理智慧。

  在枣树栽植密度上,讲究每亩在28-33株;枣树栽植土层,必须达40厘米左右;花期需补充适量水分,减少焦花,提高坐果。稷山县农业农村局农技人员介绍道,千百年来,稷山人民在干旱的土地上种植板枣树,林下间作小麦、蔬菜等作物,这套“板枣树—林下作物”的复合经营模式,构成了独特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的旱地利用系统。

  2017年,稷山板枣生产系统被原农业部认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今年又成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标准化引领,产业化发展

  板枣丰收时节,万亩古枣园一望无际,红透半边天,与古村落、古文化遗址和绵延起伏的丘陵地形相映成趣,形成黄土高原上独特的风景线。

  但是“枣红就怕连阴雨”,提到2017年9月那场突如其来的大雨,稷峰镇陶梁村枣农董兵兰依然痛心,“那会儿正是板枣成熟季节,没来得及采摘的红枣超过60%都开裂腐烂了,赔得太多,就不想再种了。”当时许多枣农因此失去信心,甚至出现毁树、弃管枣园的现象。

  作为稷山的支柱产业,枣区农民收入80%来源于板枣。随着市场需求趋向高品质、多元化,稷山板枣产业也面临新的挑战。除了天灾,很多枣农仍然囿于一家一户、单打独斗的传统经营模式,缺少标准化管理。枣农老龄化、板枣加工水平较低、销售渠道单一、品牌建设力度不足等都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为此,稷山县提出打造“全国板枣生产销售加工基地,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的发展战略。稷山县县长吴宣表示,从提品质、创品牌两端发力,强力推进枣业的高质量发展。

  2017年,稷山县成立全国第一个板枣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联结48个专业合作社、6万多名枣农。编制印发了《板枣标准化生产管理手册》,重点解决黑斑、落果、裂果、储存等生产难题,倡导延迟采收,加大低质低效林改造力度;组建了无害化实施病虫害防治和无人机飞防大队,建成了白色农业、有机农业、防果裂等5个新型板枣示范园,为板枣产业优质、高效、无公害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延长产业链条,提高板枣产品附加值,稷山县引进一批深加工企业,开发枣酒、枣饮、枣泥等产品,同时规范整合蜜枣加工企业,采用新技术新标准,严格食品安全规程标准化操作;制定板枣清洗、烘干、储藏、包装等标准化技术,真空无菌包装、精小包装、分级储存等形式在加工厂随处可见。

  

  深挖文化,拓宽销路“走得远”

  何仙姑吃枣成仙,药王孙思邈枣园遇救将板枣写入医著《千金翼方》,清代义民吴绍先在板枣树下含泪出发,万里寻弟,谱写感天动地《枣儿谣》……这些传说在稷山当地广为传颂。稷山县立足后稷农耕文化源头,积极发掘板枣的文化内涵。

  稷山县从2010年起先后举办了9届“板枣文化节”。赛枣会是文化节上的经典活动,“每年会上决赛出当年枣王,这极大地提高了枣农科学种枣、管枣的积极性。”稷山县文化局相关负责人说。

  枣好更要卖得好。稷山县委书记廉广锋介绍,目前稷山县一方面培训专业化的经纪人队伍,设立统一板枣购销、统一品牌保障、统一价格发布、统一技术服务的专业化板枣交易服务平台;另一方面,大力发展“互联网+”新型销售模式,助力板枣销售。

  2018年,稷山县全面启动了“稷山板枣中国行活动”,先后在北京、满洲里、广州建立了3个辐射全国、连通国际的配送中心。“一枚枚红彤彤的稷山板枣,打开了后稷故里走出山西通往世界的窗口。”廉广锋说,目前,全县有6.5万农民从事板枣种植业,种植面积15万余亩,板枣年产量5000万公斤、产值7亿元。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9-10-23/203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