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看城口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如何衔接

零零社区网友  2019-10-23  互联网

  作为“四大火炉”之首,重庆的夏天过于热情。

  这两年,难熬的酷暑时节送老人进深山三两个月,住乡间民宿、吃农家饭菜,消夏避暑、调养身心,渐成城里人敬老爱亲新风尚。

  倚山而筑的“山城”重庆入伏即成“火焰山”,何处可觅纳凉地?最好的去处就在重庆东北角——“山中之山”的城口县。

  力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城口,交通改善、设施升级、景观优化、产品提档,越来越多周边城里人,前来乐享清爽怡人的23℃夏天和生态自然的特色物产。与此同时,昔日贫困的城口山村人,也开始支起产业灶,吃上旅游饭,走上致富路。

  夏日里,记者一行走进城口,访农户、进企业、看农旅、逛市场,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令人耳目一新——下山农民安居乐业、上山产业兴旺红火、进山游客如织如潮、出山货物畅销四方,生态产业底色更绿、规模更大,架起了绿水青山通往金山银山的致富桥,连起了决胜贫困迈向乡村振兴的致富路!

  进入生态文明和大交通时代,资源禀赋优劣随之而转,莽莽大山逆变为价值高地。城口活用辩证法,立足群山谋出山,以发展的眼光审视资源家底、探寻振兴战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让沉睡宝藏重现光芒

  

  劣与优:从发展的制约到腾飞的宝藏

  踞三省之门户谓之城,扼四方之咽喉谓之口,城口因方位而得名。

  俯瞰卫星地图,川陕渝交界处,山多、绿浓的区域,就是城口。即使放眼全国,城口也称得上最浓郁的那一抹绿,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绿心”。

  城口的绿,源于山大、树多。地处大巴山南麓腹地,全县超过90%的面积为山区,林地占比高达86%!

  这“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资源禀赋,在过往的岁月里,带给城口百姓的更多是艰辛苦难。于农耕而言,山高天寒,仅有的巴掌田、鸡窝地上,种不出好光景。进入工业文明,山高路远、偏僻封闭,是被遗忘的地方,成了国定深贫县。

  然而,经济发展也呈现出一种趋势和规律,禀赋资源优劣并无定势,会依发展阶段与路径选择而转换。

  时空变换,星移斗转,随着生态文明与大交通时代到来,城口的绿色生态一夜成金。据测算,城口每年生态服务价值高达65亿元,比2018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还多10亿元!

  “城口县地理区位独特,生态资源得天独厚,自然物产丰富多样,民俗文化多姿多彩,如今消费者相关需求正在上升;与此同时,城口发展到现在,也具备了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基础。”城口县委书记阚吉林说,积极创新、主动作为、抓住机遇,激发城口农文旅融合巨大潜力,构建县域生态经济新体系,沉睡的生态环境资源就能被唤醒、变现、增值。

  共识是奋进的动力。走好生态发展道路,必须凝聚绿色共识。在阚吉林看来,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是首要前提,“城口群山环绕,封闭隔绝,历来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要产业化、市场化发展,必须在理念和认识上有提高。”

  召开干部大会、建设动员大会,邀请专家作专题辅导,深入企业、走进农村调研宣讲,舞动生态考核指挥棒……多举措攥指成拳,全县上下思想开始统一。

  生态不是经济发展的紧箍咒,环保不是产业振兴的绊脚石;发展不能走老路、穷路、歪路、绝路;生态与产业的关系非但不是二选一,反而可以“1+1>2”;打生态牌、走生态路、吃生态饭,这些发展理念已成为城口上下的共识。

  “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是城口的根本大计、最大责任,没有保护就失去了发展之基,没有发展就失去了保护之力。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城口县委副书记、县长黄宗林在自己的调研报告中写道。

  为了找准发展生态经济的重点、短板和弱项,全县各级班子开展了大调研大讨论专题活动,最终形成了以“七大农业扶贫产业”为核心的山地特色效益农业和“原乡、原味、原生”理念的全域生态旅游产业为两翼,带动县域经济腾飞的战略。

  心往一处想、步往一处迈,还需劲往一处使。

  农、文、旅三大领域融合,本质是资金、土地、劳动、技术、创意、管理、营销等资源要素的优化重组。

  出台税费金融用地优惠政策,引来社会资本活水;探索多样化利益联结机制,绑定各方携手前进;稳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激发村集体经济活力;制定标准与监管追溯并举,提升品质为品牌筑基;政府宣传配合企业营销,拓市场引游客实现更好效益……

  就这样,靠着“两只手”协同发力,城口开始唤醒沉睡资源,盘活闲置资源,引入外部资源,融合之势如星火燎原。

  农民靠扶贫下山,产业喜生态上山。通过下,腾出上山生态产业发展空间;源于上,创出下山贫困农民增收机会。一下一上间,农民生产便捷、生活安逸,产业特色鲜明、发展兴旺,生态价值迸发、保护更佳

  

  下与上:从石头里刨食到兴业中创富

  在城口,农文旅融合发展承载着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乡村振兴三副重担。

  提衣提领子,牵牛牵鼻子。消除贫困,既是实施融合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实现融合发展的衣领子和牛鼻子,提住、牵稳就能破题、答卷!

  “此前,全县贫困人口的70%都生活在缺地、缺路、缺水、缺电的高山区,要实现脱贫致富,人口下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是必由之路。”在座谈中,阚吉林告诉记者。

  农民居所海拔下降了,生活水平却上来了。政府统一规划建设的安置房,让住房条件与村容村貌大变样;大散居改为大集中、小分散,公共设施配套更为集约、便利、齐全,出行难、上学难、就医难逐步成为过去式,穷根逐渐被刨除。

  搬得下、住得好,还需能致富、可持续。高山陡坡换为河谷平坝,不仅农业生产条件极大改善,更关键的是聚居规模扩大,集聚了人气和商气,务工、创业、经商的环境更为成熟,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开始涌现。

  高观镇施礼村的乡村创客工场,就是一个旨在让下山村民能就业、可致富的项目。村集体从农民手中收购安置房一层门面,装修改造成旅游产品研发、产业孵化、配套加工等功能用房,依托村里的生态资源,吸引资金、人才、技术等入驻。

  在产业孵化区,一间由艺术学院师生指导农民开设的竹石工坊里,村民娴熟地用粗细不等的竹篾,编制出精致灵巧、乡味浓郁的各色装饰品、日用品;在工坊另一角,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顽石,在农民匠人的凿磨、雕刻下,化身为花插、砚台、摆件等工艺品。

  “工场吸纳了村里不少闲置劳动力,旅游产品销售得也很好,一个石头花插可以卖100多元,山间溪谷遍布着卵石,不少村民去拣石头,拿到工坊来就能卖钱。”高观镇施礼村党支部书记向辉说。

  像施礼村这样的集中安置点,城口已经建成122个,都在积极探索、发展农民能做、擅干、易增收的产业,帮助下山农民转变生活方式,唤醒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和向往。

  高寒深石山区并非安居乐土,却是生态产业发展的宝地。

  农民从高山上搬下来,山上的耕地、林地、宅基地并没有闲置、荒废,而是作为宝贵的特色农、文、旅产业发展资源,通过组建专业合作社、引入龙头企业合股经营等方式,进行生态化产业开发,实现生态产业上山,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商则商、宜旅则旅。

  好山好水出好药。城口境内崇山峻岭间,生长着天麻、太白贝母等500多种名贵道地药材,名副其实为“生态药谷”。然而过去因没有企业带动,总体上规模小、效益低,资源未能充分开发利用。

  2017年,在外地从事煤矿生意的城口人熊兴桂,发现了家乡中药材潜藏的巨大价值,决定从“地下”转战“山上”,回乡成立了重庆天宝药业有限公司,投资近亿元兴建了厂房和数千亩的山地中药材种苗培育和种植基地。从去年以来,公司已累计与全县90多个村的6000多户农民签订了总值3.2亿元的种植收购合同,有效带动了城口秦巴山生态中草药材的发展。

  在城口人口下山、产业上山的过程中,除了促推原有产业做大做强,一些过去因缺产业而低效利用的生鲜物产,其价值也在加工中放大。与此同时,生态在开发中得到保护,农民收益在与企业合作中增加。

  爽脆、鲜美、营养、多纤的竹笋,历来有“素食第一”的美誉。沿河乡是远近闻名的“竹笋之乡”,笋竹面积超过4万亩,品种多且质量高。然而,过去苦于加工、储运、营销链条缺失,好生态孕育的好产品却没有好市场、好价钱,只能是“人在家中穷,笋在林中老”。农民下山后,对于竹林更加疏于管护,竹林面临退化风险。

  “鲜笋采下来几个小时内必须进行杀青、保鲜,否则就会老得嚼不动,引企业到山里建厂才能实现资源变现。”沿河乡党委书记吴雪飞说,经过努力,乡里终于引来了专事竹笋加工的重庆市包黑子食品有限公司。

  “来了之后,发现这里的笋量大,一年四季产不停,而且是野生的,品质非常高,通过液氮速冻加工保持鲜笋原汁原味,冬季销售到东南沿海市场,效益更好。”该公司总经理包传彬说,由于公司高于市场价收购,一名农民一天采笋收入可达300多元,已有农户开始主动退耕还竹,积极疏林,笋竹资源有望实现量质齐增。

  看中了高山生态环境价值,上山找寻产业发展机会的,除了农业企业,还有一大批新农人。沿河乡人何立坤就是其中一位。

  睿智、坚定、认真,这是记者见到何立坤时的第一印象。2010年他留学归国,到福建农林大学从事微生物领域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去年,看到山上大片闲置土地,加上乡里的基础设施日渐完善,政府还为返乡创业者提供贴息贷款,他心动了,下决心辞职回乡到高山上建了食用菌基地。

  “老家地处山区,土地没受污染,漫山遍野都是竹林,可以就地取材栽培更高品质的生态竹荪、羊肚菌,预计每亩地能收入6万元。”谈起公司前景,何立坤充满信心。

  人口下山、产业上山后的城口,山地特色农业在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的快轨上风驰电掣,产业发展已呈泉涌井喷之势。

  以生态引游客进山吃住娱,靠特色促旅人出山带特产。锚定农文旅融合发展,聚焦山内外要素互通,城口改善交通、出台政策、制订规划,要素持续涌入、景区不断升级、品牌日益鲜亮。一进一出中,山间乡村新动能增强、新产业兴旺、新业态勃发

  

  进与出:从深藏无人知到拥抱大市场

  筑起农、文、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发展新路径,特色农业为路基,文化旅游是路面,产品效益是里程碑。路基的承载力影响着发展的稳度,路面的宽广度决定了前进的速度,里程碑的公里数标定了进展的程度。

  然而,融合发展需产业,产业入山需交通;文旅成败在游客,游客进山需道路;产品效益靠销售,销售出山需运输……交通,大山内外人流、物流、资金流互联互通的最关键因素。

  为山所困、为路所限的城口,由于山外的资金、技术、消费者不愿来,山里的产业发展缺基础,虽气候宜人、胜景遍布,软文化、硬产品丰富繁多,也只能藏在深山无人赏、有市有价运不出,农民守着金银山、过着穷日子。

  据了解,几年前城万快速公路建成通车前,重庆主城到城口需要8小时,但现在也还要4小时。改善交通运输一直是城口最大的愿望、最紧迫的任务。

  “在外联上,城口积极争取高速公路和高铁建设,其中关键性的城开高速已开工,但山区建设难度大、工期长,在此期间城口必须苦练内功,完善内部设施,打造精品景点,力争使高速畅通之时,即为城口旅游引爆之日。”阚吉林向记者讲述城口的发展战略时说。

  城口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具备天然优势,概括起来有天、地、人三重。

  作为唯一荣获“中国生态气候明珠”称号的地方,城口最热月平均气温仅23℃,是消夏避暑的天然“凉城”;坐拥国家级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高山草场,巴山群峰逶迤连绵,原始森林苍翠茂密,高山草甸广袤无垠;秉承巴蜀文化传统,深受三秦、楚天文化熏陶,拥有红色文化底蕴,民俗神秘悠远、人文多元荟萃。

  为了让文旅这个价值转化器高效运转,构建县域经济新支柱,城口县委、县政府集合资源,以攻坚方式倾力推动。

  发展全域旅游必须统筹全域旅游资源。经过通盘考虑、细致谋划,城口确立了“重点景区+乡村旅游集群片区”的发展思路。

  “以农文旅融合实现游客进山、产品出山,首要任务是打响知名度、营造美誉度。”城口县文化旅游委党组书记陈良丰说。

  打造知名景区、构造引力磁场,是引来游客、打开市场的捷径。对此,城口内育外引,集中力量推动亢谷、九重山两个国家5A级景区打造。今年5月,城口与重庆海亚集团实业有限公司正式签约,后者将向九重山文旅项目投资55亿元。

  近两年来,两大景区以休闲度假、山地体验、彩叶观光、森林康养、会务文创、特色餐饮等为主题的旅游产品持续完善提升,两位数的游客数量、旅游收入增速,充分展现了成效和前景。

  知名景区重要但仍是点,带周边乡村串点成线、连线成面,方能实现生态旅游全域化目标。景区以品牌带动、辐射周边乡村旅游,而乡村旅游借力发展的同时,也在用自身特色丰富景区内涵,互融互促产生“雁阵效应”。

  “巴山原乡·生态城口”旅游品牌的设定,体现了城口对乡旅产业的重视,“巴山”+“原乡”是两张旅游王牌。

  原乡之原,源于山限壤隔,制约了现代工业文明的进入和发展,保留了乡情民俗的韵味与本真。城口由此被誉为川陕渝最后的乡土原乡,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上的乡土驿站。

  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城口在顶层设计和发展方向上严格把关,按照“交通便捷、用地充分、山水灵动、气候适宜”的原则,布局建设18个乡村旅游集群片区,并统一使用“大巴山森林人家”品牌。

  “大巴山森林人家集群片区建设,有着严格的要求,设计方案成熟才允许实施,目的就是要在类型、风格、主题方面,实现各自有特色、整体能抱团。”陈良丰说,这样就避免了“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同质化、无序化竞争。

  片区式、分散式、大规模的打造,需要多方联手参与,其中调动起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尤为关键。对此,城口县专门出台系列政策,从税费奖补到土地供应,从贷款贴息到融资担保,从策划宣传到投放广告,从改善交通到开拓市场,提供全方位鼓励和扶持。

  当理念成为政策,思路化为行动——村集体组织力发挥出来了,农户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资本人才涌进来了!

  “岚生风光,天生美景”,岚天乡是城口县典型的深山农业乡镇,发展滞后,但具有生态优、乡味浓、物产丰、民俗特等优势。将出路定在旅游后,岚天人在探索聚合力量搞建设上,蹚出了一条新路。

  “群众安置房是3层小楼,不少都有空闲房间,改造成民宿,来人住就有收入。”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获得者、岚天乡党委书记江奉武说,但农民又普遍面临缺钱、缺设计、缺管理、缺客源等诸多难题。

  迎难而上,向难而行。乡里用足县里政策,引进社会资本,成立旅游开发公司,公司出资金、设计、经营、管理,村集体以基础设施和旅游环境折股,农民以闲置房屋或扶贫小额贷款入股,以合股方式,创设“七步流程”法(发布公告、民房确认、方案设计、组织施工、共同验收、统一经营、兑现分红)将民房改民宿,实现了农民能分红、村集体得收益、公司有利润的多方共赢局面。

  “过来长住避暑的老年人居多,一住就是两三个月,吃住全包的标间每天只要70元。”接待员王平说。目前,公司已完成了108套农房改造,接待床位达1500多张,餐饮接待能力超过4600人。接下来,还将继续对200套农房继续改造升级。

  像乡土岚天这样的集群片区,城口县已建成5个,大巴山森林人家共计1500余户,接待床位两万余张。

  只见,莽莽大巴山深处的山村:山村河鱼两扇门集群片区以毛石、夯土和玻璃为材,构建现代几何状民宿;周溪九龙瓶集群片区以木为主,打造北欧瑞士小镇风格建筑;双河天星集群片区用木石复原川东传统民居,以退台式布局形成建筑组团;沿河迎红集群片区运用竹墙、青瓦、茅草、石板等元素,营造竹主题特色村落……

  2018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37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3亿元,有效带动了城口老腊肉、山地鸡、山神漆器、食用菌、坚果杂粮等旅游“伴手礼”的销售,使之成为商超、网销之外,“城口山货”出山的又一大通道。

  城口,举目皆山,却并未困顿。秉持如山般的倔强坚持和不屈坚韧,近年来城口人同山川共生、与生态和谐,化劣势为优势,在一上一下中奋力摘穷帽,在一进一出中聚力谋振兴,将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乡村振兴,使自然生态、瑰丽风光、山珍原味、多彩民俗化为聚宝盆和摇钱树,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铺就穿山越岭的振兴大道。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9-10-23/203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