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从“一村一品”走向“一带一路”

零零社区网友  2019-10-21  互联网

  

  

  

  

  杨梅茯苓产业和民族风情旅游相结合,形成了靖州“十万梅山风光、百里苗侗画廊”的特色景观。图为太阳坪乡的太阳岛综合农业产业园。李宗阳 摄

  山清水秀的湖南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有一串串闪光的名片——“中国杨梅之乡”“中国茯苓之乡”“南方山核桃之乡”……

  近年来,靖州立足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加工园区+种养基地+科研中心+现代物流+文化旅游”五位一体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大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全产业链开发,努力打造全国领先、全省样板的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

  2018年,园区实现总产值93.59亿元,其中主导产业产值达72.85亿元,园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280元,高出全县平均水平45%。

  

  “五位一体”助力

  杨梅、茯苓、山核桃,俗称“靖州三宝”。

  靖州杨梅素有“江南第一梅”之称,全县栽种杨梅8.9万亩;靖州茯苓交易市场是全国最大的茯苓集散中心,年集散茯苓7.8万吨,占全国70%,出口占全国三分之二;山核桃种植面积居湖南第一,是“国家山核桃栽培与综合加工示范区”。

  如何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成为靖州发展县域经济、推动精准扶贫的大课题。

  靖州以特色产业为媒介,探索“加工园区+种植基地+科研中心+现代物流+文化旅游”五位一体的产业发展新业态,实践“农工结合、农商结合、农旅结合”三农结合的融合发展新文章。

  从2018年起,靖州连续三年每年安排5000万元财政资金支持产业园建设,连续三年将园内企业税收产生的县级分成收入全额投入产业园建设,将园内非税收入返还产业园,赋予贷款、投入、收益等方面权限,切实激发产业园发展活力。

  农工结合。按照“一区三园”发展模式,建设一个工业集中区,包括茯苓科技产业园、木洞杨梅产业园和飞山现代农业产业园,三个小园既相互独立,又互为补充,形成多园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体。

  农商结合。大力发展“互联网+”,建设商务配套体系、农产品仓储、冷链物流中心,获批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引进全国大型物流企业和电商企业,形成冷链车、高铁、飞机运输的立体化配送体系。

  农旅结合。将杨梅茯苓和民族风情特色旅游有机结合,建成全国品种最齐全的杨梅品种园、全国最大的杨梅生态博物馆,集杨梅加工、文化、采摘于一体的木洞庄园,形成十万梅山风光、百里苗侗画廊。

  政策给力,产业提升。如今,园区“低小散”嬗变为“高大上”。全县形成了以坳上、艮山口、江东为中心的杨梅产业核心区;以横江桥、新厂、大堡子为中心的山核桃产业核心区;以太阳坪、排牙山为中心的茯苓产业核心区。

  今年六月,第七届中国靖州杨梅节暨产业扶贫促销活动中,全县销售杨梅3.14万吨,实现销售收入7.2亿元,并带动周边县市销售杨梅1.2万吨;

  去年,靖州在全国10余个省建立了152个茯苓种植示范基地,集散茯苓7.8万吨,占全国的70%。妥妥地实现“世界茯苓看中国,中国茯苓在靖州”的愿景。

  过去三年,园区累计投资6.48亿元,开工建设面积1000亩,三大产业年产值分别达到了12亿元、8.3亿元和4.5亿元。

  太阳坪乡诸葛村贫困户吴永衔,用自家承包的责任山入股靖州湘百仕酒业有限责任公司,营造杨梅林26亩,按合同约定的比例分配利润,杨梅进入盛果期后,仅此一项每年可得纯收入25740元,实现稳定长效脱贫。

  “过去,一年的杨梅只能换几个‘油盐钱’。”坳上镇木洞村梅农李运前是靖州千万梅农中的普通一员,他说,以前起早摸黑,挑着担子上街兜售,价格低还卖不掉。现在,通过多渠道营销,尤其杨梅节的举办、电商渠道的建立、杨梅深加工企业的引进,杨梅不仅不愁卖,价格还一路看涨。

  目前,全县杨梅产业带动贫困群众1.1万人,茯苓产业带动1.2万人,山核桃产业带动9200人,人均分别增收3600元、12000元、3200元。

  

  “接二连三”发力

  “穿行在茂密的梅林中,漫步在悠长的小径上,树上是馋人的杨梅鲜果,山间是迷人的楼台亭阁,路边有醉人的花花草草,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翻看长沙妹子苏洁的朋友圈,一段记录今年杨梅节期间在“中国靖州杨梅生态博物馆”的游记,收获了疯狂点赞。

  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靖州把现代农业产业园作为促进产业融合的载体,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以工业园区模式来建设管理现代农业产业园,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基础设施建设、统一项目安排、统一提供服务,全产业链开发,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

  木洞庄园、一品东方、湘百仕等企业相继落户,成功研发出杨梅酒、杨梅汁、杨梅饯、杨梅面膜、杨梅黄酮等一系列深加工产品,提高了杨梅的附加值,要把杨梅的价值“榨干吸尽”;智美茯苓、鑫泉食品、中山杨梅等实现当年签约、当年投产;国药控股、康尔国际等上市企业的引进,更是形成了从初加工到精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条。

  目前,新建园区标准化厂房8万平方米,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35千伏变电站投入使用,小微企业孵化中心、创业服务中心、杨梅茯苓展示中心建成运行;正在建设的集茯苓文化展示、鲜茯苓交易、粗加工贸易、仓储物流于一体的茯苓加工贸易中心和鲜货茯苓市场,可集聚茯苓加工小微企业360余家,进一步巩固全国茯苓集散中心地位。

  整个杨梅生态产业园,按国家“5A”级景区标准规划,集产业园、观光园、博物园、文化园、植物园于一体。建设有20家杨梅冷链物流企业,5大杨梅产业基地(研发基地、品种园基地、十万亩种植基地、万亩绿化苗木基地、千亩杨梅良种苗木繁育基地),6个杨梅酒庄,10个杨梅特色村寨,100个杨梅农家客栈。

  2018年,园区新增1万吨杨梅酒、1.8万吨杨梅饮料产能和0.8万吨茯苓饮片、4000万支茯苓多糖口服液产能。产业发展,群众受益。快速发展的特色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杨梅季节,坐落在杨梅村的佰诺酒庄,每年要收购近千吨杨梅次品果。“落果也换成了真金白银。”坳上镇先锋村60多岁的贫困户马凤莲说,她每天捡三四十公斤杨梅落果交售给酒厂酿酒,可以换回一张张“红票子”。

  眼下,杨梅采摘季节已过,但作为“中国靖州杨梅生态博物馆”核心景区所在,坳上镇木洞村的杨梅基地里的游客依然不少。作为靖州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主体,3万余亩杨梅依次分布在杨梅生态博物馆旅游步道周围,每年吸引10万人次游客前来赏梅、品梅。杨梅火爆销售的同时,运输、包装、餐饮、劳动力市场等行业随同跃升,农民收入蹿高,旅游业总收入达亿元。

  “天天都爆满,最多时候每天要接待1000多人,生意火爆忙不赢!”杨梅旺季,响水村国道两边的农家乐几乎家家爆满,生意红火。谈起杨梅节期间的经营状况,农庄老板周宗伟眉飞色舞。

  

  “一带一路”借力

  “最近茯苓长势怎么样了?一定要注意暴雨和高温!”靖州县茯苓专业协会会长王先有“身在靖州、心系非洲”,三天两头通过手机联系在南非的茯苓种植户,询问茯苓生长情况。

  结苓早、结苓率高达96%的茯苓品种“湘靖28号”由王先有牵头研发,曾搭载神舟十号进行太空育种,原本生长期为1年的靖州茯苓在非洲9个月就能成熟。2015年,福建药材种植商选中靖州茯苓纯菌丝种“湘靖28号”,漂洋过海带到非洲,试种当年,靖州茯苓在马达加斯加大获成功。后来,靖州茯苓又被推广至南非。

  现在,两个非洲国家共种植茯苓200万窖,鲜茯苓年产量达5000吨。今年,药材商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已在靖州购买茯苓菌种1000万袋,预计今年非洲产鲜茯苓产量将超过2万吨。

  “茯苓栽培加工技术与产业化”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山核桃嫁接提早挂果技术为全国首创;航空茯苓、航空杨梅的选育和试验项目进展顺利。

  科技创新,靖州步履坚实。近年来,靖州重点实施茯苓菌种选育、茯苓种植GAP基地认证、茯苓GMP规范性生产、茯苓系列产品研发、杨梅保鲜技术、山核桃早实丰产技术、杨梅果酒发酵技术等10项目科研项目,先后制定发布了杨梅、茯苓省级地方标准7个;积极与中国中医科学院、湖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家,建成省级研发中心1个、院士工作站1个。

  中国茯苓科技产业园作为靖州现代农业产业园的主体,坚守“高标准”,打造“大基地”,建有茯苓菌种选育研发中心、国际茯苓交易定价中心和茯苓产品初加工基地、茯苓产品出口基地、茯苓生物医药食品研发生产基地,突出基地、园区、市场、科研4大平台建设,大力开展菌种技术研究、新产品研发、龙头企业培育和人才培养等工作。

  湖南补天药业是第一批入园企业之一,在靖州太阳坪乡八龙村,公司发展了3000亩的茯苓示范种植,引导农户采取轮种方式种植茯苓,从菌种选育、种植、后续管理全程标准化。

  目前,从茯苓菌种培养、茯苓规范化种植,到茯苓饮片加工、口服液胶囊生产,公司已形成一条完整的生产链,2018年实现产值2.4亿元,创税3100万元。

  然而,这仅仅是靖州借力“一带一路”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的一个缩影。

  2017年来,靖州全面推行高标准开梯、高标准种植、高标准培管,建设形成规模化、标准化、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的“大基地”。新增杨梅标准化基地6250亩、节水灌溉3000亩、老园改造2.1万亩,新增茯苓袋料栽培示范基地500亩,标准化生产面积达85%。

  目前,园区全国最大的茯苓加工贸易中心已初具规模,茯苓万吨中药饮片厂、茯苓科技研发推广中心等重点项目正在加快建设。坳上镇九龙村贫困户王绍成,是聋哑残疾人,在靖州茯苓大市场从事茯苓粗加工和贸易近2年,一年纯收入在3万元左右,实现了稳定脱贫。据统计,靖州像王绍成这样,仅在茯苓专业市场及茯苓加工贸易中心从事茯苓粗加工和贸易的就有2000多户1.65万人,每人每年增收5000元以上。

  融合发展之下的靖州现代农业,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深加工能力不断提升,品牌效应不断凸显,产业融合不断加深,示范带动不断增强,一个产业特色鲜明、生产要素聚集、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经济效益显著、辐射带动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正在努力变大、变强。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9-10-21/203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