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龙头山新集镇骡马口社区甘家寨社的小朋友在家门口玩耍。本报记者 余瑶 摄
灾区恢复重建一定要搞好规划,生活恢复和生产恢复一起抓,灾后恢复重建和扶贫开发一起抓,重建家园步伐要加快。——习近平 8月下旬,龙头山镇漫山遍野的青花椒成熟了,麻香四溢、沁人心脾。
这些花椒树,多为地震后栽下。5年时光过去,花椒枝繁果茂,一如这里的老百姓,走出震殇,摆脱贫困,迎来了新生。
2014年8月3日,滇东北40年来最大震级的地震突如其来。地处震中的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龙头山镇损失惨重,516人死亡,68人失踪,1500多人受伤,万余人失去了祖祖辈辈生活的家园。
天灾无情人有情。地震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以赴做好受灾群众安置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2015年1月19日一大早,习近平总书记将新年视察调研的第一站安排在了乌蒙山区的这座小镇。在龙头山镇原镇政府院子里,他殷切嘱咐:“灾区恢复重建一定要搞好规划,生活恢复和生产恢复一起抓,灾后恢复重建和扶贫开发一起抓,重建家园步伐要加快。”
4年多来,灾区干部群众不屈不挠、昂扬奋进,在曾经满目疮痍的废墟上,崛起一座全新的龙头山。2017年,龙头山镇一举摘掉贫困帽子,一步跨越数十年,昂首走在了乌蒙山区脱贫攻坚的前列。
“大寒节令送大爱” “地震毁了我们原来的家,但现在我们又住上了这么好的房子,宽敞又好看。”在龙头山新集镇骡马口社区甘家寨社,甘正芬和老伴儿邹体富有了新家,90平方米的两层小楼,客厅亮堂、厨卫整洁。一楼客厅墙壁上,端端正正挂着习近平总书记走进甘家寨临时安置点看望老两口的照片。
“总书记拉着我们的手,问我们吃饭怎么解决的,补助有多少,家里还有什么收入,生活上还有什么要求,问得可仔细了!”72岁的甘正芬回忆,当时总书记还摸了摸他们的棉被问暖不暖和,又指着帐篷问是不是都加厚了。临走时,总书记鼓励大伙儿,不怕灾害、不怕困难,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建设好新家园。
想起这些,老人心里至今还暖乎乎的。邹体富年纪大了,听力不便,老伴指着照片向记者述说起总书记的深情关怀,他就坐在一旁默默微笑着,一脸幸福。
如今,老两口的儿子、孙子各自有了新房,一大家子住在同一条街巷,四世同堂,比邻而居。儿孙辈或当司机跑短途客运,或在社区家门口开餐馆、旅店,或在附近就业上班,老两口过上了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悠闲日子。不久前,甘正芬老人第一次走出国门,和村里9名老伙伴还组团去了趟泰国旅游。
总书记的关心,熨贴了群众的心田,也激荡起干部的豪情。龙头山镇党委书记李善云一直记得,当年总书记在大寒节气之前赶到灾区看望大家,大伙儿备受鼓舞,连夜写了一首诗送给总书记:“大寒节令送大爱,龙头喜降丰年雪。千家万户彤彤日,十万乌蒙尽开颜。”
“我们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统筹灾后恢复重建与脱贫攻坚,向全镇5万名老百姓许下了承诺——恢复重建完成之日就是我们脱贫摘帽之时!”李善云说。
“消失的村庄”获重生 甘家寨村民小组组长杨国荣有一只“百宝箱”。
坐在沙发上,他轻轻打开了箱子:簇新的土地确权登记证书、一摞红通通的“优秀村民小组长”荣誉奖状和一封已经泛黄的书信。
杨国荣小心翼翼地摊开书信,纸张上的字迹工整清晰。
“新的甘家寨已搬迁至龙头山集镇最好的地块连片建起。学校、医院、市场都在家门口,政府帮助我们解决了水、电、路这些设施。”
“每户都建起了两三层漂亮新家,重建后,我们这个大家庭又壮大了,娶进了3个新媳妇,新添了7个婴儿。”
……
这是杨国荣代表甘家寨全体村民寄给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封信的底稿,写于2016年1月12日。彼时,甘家寨89户群众刚刚告别住了一年多的帐篷,赶在春节来临之前全部搬进了新居。
信里,杨国荣向总书记述说甘家寨恢复重建的变化。他略感遗憾的是,纸短情长,还有很多故事埋在心底,无法一一道尽。
甘家寨在鲁甸“8·03”地震中整村“消失”,垮塌的山体吞噬了整个村庄,包括52条鲜活的生命。风侵雨袭、余震不断,村民被临时转移到邻镇的过渡安置点。
“亲人遇难,失房失地,不少人整天以泪洗面。我们看着老百姓哭,心里难受极了,愈发觉得肩上担子重。”李善云回忆,震后一个月,灾后重建工作逐渐进入有序状态,干部们将临时办公帐篷重新进行安置。挪动一面红旗的时候,一位村民跑过来拦住了他:“李书记,不要拆这面红旗,我们看着红旗在,心里才觉得安定!”
李善云心底五味杂陈,说出的话更加坚定有力:“别担心,我把红旗插在所有干部的帐篷前,你们只要看到红旗,就知道去哪儿找我们!”
从那天起,龙头山镇政府临时办公所在地就取名为“红旗社区”。
重建甘家寨,是龙头山镇最艰巨的任务。临危受命,杨国荣担任起甘家寨村民小组组长。
“白天进篷入户,晚上集中开会,问题总是一个又一个冒出来,只能一桩接一桩解决。”重建过程充满了艰辛,杨国荣带着村民核灾查灾、发放物资、宣传政策、调解纠纷、协调征地、监督建房,事无巨细他都全力以赴。
攻坚克难,坚韧求成。在全镇干群的齐心协力下,531户修缮加固户、15744户重建户如期完工,新老集镇、9个集中安置点全面投用,“消失”的甘家寨在新集镇骡马口社区涅槃重生。全镇11所学校、13所医院建得比震前更安全、更漂亮,150多公里通村公路也拓宽改造,全部换成了柏油路。
在老百姓全部搬进新居后,龙头山镇新的政府大楼才最终竣工。百余名干部在3年间历经“流动办公”“两把太阳伞”“六顶帐篷”“板房政府”“租用民房”5次搬迁,终于和龙头山镇群众一样,有了一个让人心安的“家”。
“灾后恢复重建,既是挑战,也是一次发展机遇。”龙头山镇镇长李昌甫认为,灾后恢复重建大大改善了老百姓上学、就医、出行、饮水、用电的生产生活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全面超过震前,为全镇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椒香长伴增收路 多年的恢复重建,基础设施全面改善,民生保障不断提速,但拦在眼前的还有一道关卡:如何让老百姓持续稳定增收?
龙头山镇平地稀少、水资源匮乏,种植烤烟、玉米、洋芋等传统作物仅供糊口,却无法让贫困群众真正实现脱贫致富。
龙头山镇副镇长、原光明村党支部书记谭德军,十几年前就建议村民改种青花椒。可这一提议刚摆上桌面时,就遭到很多人的质疑:“种玉米、种洋芋,卖不掉大不了可以自己留着吃。种花椒,又不能当饭吃,卖不掉就全完了。”还有村民顾虑,改种花椒有3年的成熟期,土地被占用,这期间大家吃什么呢?
谭德军在前期调研时就发现,龙头山镇的地形、气候、土质都很适合花椒树生长,产出的花椒质量上乘,并不愁卖。为打消村民的疑虑,“花椒支书”东奔西跑,费尽心思向上级争取到了退耕还林的补助政策:种一亩花椒,每个家庭补贴260斤粮食,每个孩子补贴40元的教育附加费。
有了政策保障,谭德军还身体力行领着村干部带头示范改种花椒。3年挂果,他亲手摘了一袋花椒,放在一车玉米旁边,“一袋花椒20斤,60块钱一斤,能卖1200块钱。这一车玉米就将近1000斤,还卖不到1200块钱。”
“一大车玉米抵不上一袋花椒”的故事,就这么在龙头山镇传开了。
光明村村委会副主任肖慈贤介绍,全村花椒种植面积现在已经达到1.3万亩。依靠种植花椒,有20多户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1000多户在5万元以上。
恢复重建中,龙头山镇还规划建设了一个花椒交易市场。每年八九月花椒收获季,四川、重庆等地客商纷纷前来采购,日均交易额达40余万元。
出人意料的是,花椒还催生了另一笔财富。不少村民发现,散养在花椒林里、吃花椒叶长大的土鸡,肉质更鲜嫩可口,而土鸡跑过的地方花椒树长势好、虫害少,鸡的粪便为花椒树堆肥,花椒果实更饱满、麻香味儿更浓。
“椒林鸡”就这样诞生了。2016年,光明村成立万杰专业合作社,带动发展林下生态养殖。加入合作社的村民杨正礼,去年分得了2000多元的分红。
近年来,当地积极引导农特产品加工企业扩大生产领域,参与花椒产品的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不仅开发出青花椒精油洗发水、沭浴露、足浴包等产品,还利用花椒枝设计出磨牙棒、茶杯、花瓶等工艺品。从“卖一颗花椒果”到“卖一棵花椒树”,龙头山镇的群众真正体会到了产业转型的无限魅力。
“人在林间住,钱从树上来。”目前,龙头山镇种植青花椒6.8万亩,总产值达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217元。小小花椒树成了老百姓的致富大产业,龙头山人过上了安居又乐业的好日子。
幸福生活再出发 “阿老表,端酒喝;阿表妹,端酒喝;
阿老表喜欢不喜欢也要喝,
阿表妹喜欢不喜欢也要喝……”
今年4月19日,一年一度的鲁甸樱桃文化旅游节开幕。在嘹亮的彝族敬酒歌里,龙头山镇龙泉社区广场上再次摆起特色“长街宴”。
砂锅炖土鸡、猪三宝、农家坨坨肉、石磨豆花、蒸高山腊肉……一道道美食摆上长桌,来自昭阳、镇雄等地的500多名游客共聚一堂,欢声笑语在白墙灰瓦间回荡。广场对面,“自强不息、感恩奋进”8个红色大字镶嵌在绿水青山间,阳光照上去,熠熠生辉。
眼前的“长街宴”已然成为龙泉社区的一道新风景。但在社区党总支副书记李善才的记忆深处,“2017年腊八节那天的‘长街宴’,才真叫一个好!”
那年11月30日,云南省委、省政府宣布鲁甸“8·03”地震恢复重建全面结束,意味着龙头山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圆满完成。同时,9个贫困村出列,龙头山镇成功摘掉了贫困帽。
不仅获得了重生,还摆脱了贫困,欣喜的群众提出了一个想法:摆一次“长街宴”,感恩所有帮助过我们的人!让所有关心我们的人都知道,龙头山一定会越来越好!
提议迅速得到响应,家家户户亮出了自己的拿手好菜,有的家庭一口气做了三四十道菜,有的家庭贡献出了全部桌椅板凳。他们还邀请了恢复重建期间“挂钩包保”龙头山镇的干部、支援建设龙头山镇的各界爱心人士以及部分周边群众,热热闹闹地千人共度腊八节。
寓意“平安吉祥”的松针铺满了桌子,暖暖的腊八粥传到了每个人的手中,龙头山人表达着最朴实的心愿:希望来年身体安康、生活宽裕。
“知恩感恩百家宴”结束了,习俗却流传了下来。从此,每年春节,龙泉社区都要摆起“长街宴”,从大年初一一直摆到大年初七。遇到重要节庆活动,还要以“长街宴”的隆重仪式迎接四方宾客。
“震后房倒屋摧、一片狼藉,现在绿树成荫、安居乐业,这一变化堪称奇迹。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才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创造出这样的奇迹。”李善才不禁感慨,“我们龙头山人永远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怀着一颗感恩之心,36岁的甘永蕊也回到了家乡。这次,他还带回了一个电子产品加工的项目。
甘永蕊是甘家寨人,在广东东莞打拼了7年多。去年10月10日,他创办的银科电子厂在新的甘家寨社正式揭牌运营,吸纳了附近78位乡亲务工,其中大部分是地震中失去亲人的妇女和需要照顾家庭、只能就近就业的村民。
“党和政府已经帮了我们很多,以后的日子还要靠自己奋斗!”地震中失去3个孩子的甘家寨村民杨凤,现在专心在家照顾女儿和小儿子的生活起居。女儿学习成绩特别好,今年“六一”还拿了书法比赛一等奖,这让杨凤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期待。
“向幸福出发,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李善云告诉记者,当前,龙头山镇正依托万亩花椒基地和千年朱提银文化底蕴,全力打造特色旅游小镇。等贯穿境内的都香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后,一个“一步穿越一千年”的历史文化小镇将崛起于滇东北,龙头山人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