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把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检验工作根本标准

零零社区网友  2019-10-01  互联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守人民立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自觉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着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以为民谋利、为民尽责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这段论述贯穿着鲜明的人民立场,为党员干部守初心担使命指明了方向。对于“三农”战线的党员干部来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要努力为农民谋幸福,为乡村谋振兴。我们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看能不能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聚焦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农民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农民小康不小康,关键看收入,检验农村工作实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收入水平有没有提高,这是农民提高获得感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成为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之一。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实现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是我们“三农”干部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把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的责任抗在肩上,在发展乡村产业、推进农村改革等重点工作中,要把是否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放在重要位置。要全力以赴打赢脱贫攻坚战,提高低收入人口的收入。要创新思路举措,更大力度推进农业提质增效,指导农民大力发展高效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创意休闲农业、“互联网+现代农业”等,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挖掘产业增收潜力。推进农民创新创业,用好全国“双新双创”博览会,打造一批创新创业平台,加快培育农业新型主体,促进新农民新主体创业增收。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村土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等改革,发展合作经济,增加农民财产性、转移性收入。

  聚焦提升农村民生水平,让农民群众的生活美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会治安、人居环境等,是广大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由于各种发展要素长期从农村流向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更多地聚焦城市,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已经成为“三农”发展的突出短板。要把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服务水平作为我们的重要职责。要贯彻落实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扩大轮作休耕等范围,发展绿色优质农产品,让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再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美丽画卷。适应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新变化,提升农村养老、医疗、教育等保障水平。推进农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建设,加快农村公路提档升级,促进信息、电网、物流等基础设施更广范围、更高水平向乡村上延伸,实现从有到好的转变,逐步缩小与城市的差距,让农村的机会吸引人、让农村的环境留住人。

  聚焦解决揪心事烦心事,把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护起来。合法权益是否得到维护是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体现。当前,留在农村的人大多是老人、妇女等群体,群众维权意识、维权能力相对较弱,如不加以重视,侵害农民权益的事情就会发生。“三农”战线的广大党员干部要主动当好农民权益代言人,自觉维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要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稳定、安全的心理需求,让农民群众没有后顾之忧,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让农民群众过得舒心。深入开展农村扫黑除恶,坚决打击防范农村黑恶势力利用家族、宗族势力把持基层政权、操纵破坏基层换届选举、垄断农村资源、侵吞集体资产等现象,净化农村政治生态。要加强农村市场管理,防范假劣农资、假劣消费品下乡,净化农村市场环境。要有效化解农村社会矛盾,及时反映和协调农民各方面利益诉求,处理好政府和群众利益关系,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加大农村法制教育宣传力度,对侵害农民权益的事,要坚决制止,及时提供技术服务、法律咨询方面的支持,推动依法维权,确保农民的权益不受损害。认真落实好强农惠农政策,让农民获得最大的政策红利。在涉及到农村改革、农村土地征迁、农业农村政策意见制定等方面,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农民群众的合理诉求,把农民群众获得最大收益放在首位,推动各方面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向农民倾斜。

  聚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乡村文明新风尚树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徐州考察时强调,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很重要,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辩证法的观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关系到乡村振兴的质量和水平。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还存在不少陈规陋习和不良风气,天价彩礼、散埋乱葬、攀比炫富等问题还一定程度存在。对此,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面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要注重典型引导。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向上向善向美的动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村入户,传承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从最能形成共识的“爱、敬、诚、善”入手,推动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持续选树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和优秀基层干部等“新乡贤”,深入挖掘报道粘泥土、带露珠、冒热气、感染人的农村故事。要注重因地制宜。采取符合农村特点的有效方式,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推进诚信建设,使农民群众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进一步增强。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引导农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提高。要注重基础建设。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支持“三农”题材文艺创作生产,努力实现“文化活动人人参与、文化产品送到身边、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文化成果人人共享”,充分展示新时代农村农民的精神面貌,以此实现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提升服务效能。要注重体系建设。高质量构建乡村治理体系,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作者系江苏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9-10-01/203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