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果蔬飘香四季丰

网友投稿  2019-09-25  互联网

  

  

  

  

  如今的菜市场果蔬种类繁多,消费者能买到所需的各类瓜果蔬菜。资料图

  

  

  

  

  福建省莆田市江口镇上后村丹峰家庭农场的百亩火龙果成熟了。资料图

  新中国成立后之初,吃饱饭是最大的追求,农业发展的目标聚焦于粮食增产,丰富多彩的果蔬是绝大多数中国人几乎不敢奢望的享受。

  发轫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农村改革,释放巨大生产力,此后10年,在粮食产量逐年增长的基础上,在流通体制逐步放活的刺激下,蔬菜与水果开始扎根田畴,并迅速走进亿万国人的餐桌。

  1991年初上映的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中,有这样一个桥段:编辑李冬宝接到命令,要为“每周一菜”栏目编出一组不重样的“萝卜菜”,因为那一年北京郊县的萝卜大丰收了。

  从果蔬的严重短缺,到供需的基本平衡,从够吃,到吃够、吃得更好、吃得健康,70年来,我国“菜篮子”“果盘子”从数量到质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实现了质的飞跃。纵览中华大地,从东部沿海到西部边陲,从黄土高原到秀美岭南,我们几乎可以在任何一座城镇中找到任何一种果蔬,地无论南北、时不分四季,水果的香甜和蔬菜的清爽在中国人的舌尖跳动,刺激着幸福的味蕾。

  

  从萝卜白菜当家菜到“想吃啥就有啥”

  50岁以上的北京人,大概都有过在寒夜里为买大白菜而排长队的经历,至于赏雪吃西瓜,至少在30年前,是想都不敢想的荒唐事。

  “过去整个冬天,能吃到的菜几乎只有萝卜白菜,只能有啥吃啥,现在是想吃啥就有啥。”年近八旬的王桂芳在河北省高碑店市新城供销社干了一辈子,见证了70年来百姓餐桌上的变化。

  “光是黄瓜就有很多品种,有的炒菜专用,有的生吃专用。”王桂芳掰开一根黄瓜,一咬满口脆爽。

  在王桂芳看来,保障菜篮子,历来是党和政府关心的大事。

  ——大生产,时空限制被打破。

  新中国成立之初,特殊国情催生统购统销的流通政策。1985年,中央提出“逐步缩小合同订购数量,扩大市场议购”的方针,市场开始放活,农民搞经营的积极性被极大调动。首先繁荣起来的,就是菜市场。1988年开始实施的“菜篮子”工程,更是催生了云南元谋、广东湛江、河北张北等一批大型蔬菜生产基地。

  从卫星地图上看,山东寿光60公里长、48公里宽的土地上,密密麻麻排列着23万多个蔬菜大棚,每年有约450万吨蔬菜从这里产出并发往全国乃至全世界。

  设施农业解决了北方冬季果蔬种植难题,以17%的面积产出了全国34%的蔬菜,目前在我国32个省区市无一空白。

  如今,每年近8亿吨产量的各种品类蔬菜,让白菜的霸主地位一去不复返,水果年产量近7000万吨,将大大小小的水果市场填充得五彩缤纷。

  ——大流通,资源配置得以优化。

  尽管已是腊月二十二,广西百色市田阳县古鼎香农产品综合批发大市场依旧车来车往。物流公司货车司机卢潇潇检查车厢货物、拍照记录、锁好厢门、调节货厢温度、发动汽车,又一次踏上了“南菜北运”之路。

  “这一车是28吨圣女果,运往新疆乌鲁木齐九鼎农贸市场。”卢潇潇这趟全程约4000公里。

  近几年,任何时候都能吃到喜欢的蔬菜水果成为消费者追求美好生活的诉求之一。只有解决好流通问题,才能将生产出来的水果以合理的价格送到百姓餐桌上,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时有发生的卖难问题。

  广西田东中平村种了5000多亩香葱。这么多的香葱是如何卖出去的?村里,不少挂着北方牌照的大货车停在收购集散点。“冬季,广西的菜在北方很受欢迎。”来自山东省德州市的货车司机刘猛告诉记者。

  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大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实施力度,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今天,我们把目光投向一张普通百姓的餐桌,一餐之中同时出现河北的黄瓜、吉林的木耳、云南的菌菇、新疆的哈密瓜,已是寻常事了。

  ——大市场,农贸市场定价格。

  站在每天吞吐量为1.8万吨蔬菜和1.8万吨水果的北京新发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中心,你可能很难想象这个如今亚洲最大的果蔬交易市场在1985年时还只是几条铁丝网做围墙、几辆三轮板车做货架的农贸市场。

  就在那一年,北京放开了肉、蛋、菜等5种农副产品的价格,同时打开城门欢迎各地蔬菜进京;1992年底,北京的蔬菜价格全面放开,百姓的“菜篮子”“果盘子”彻底交给了市场。一时间,新发地、大钟寺、岳各庄等几个大型农贸市场成了蔬菜价格的晴雨表。

  “从只能种不能卖,到自己种自己卖,再到了解春天种什么对、秋天卖什么贵,农民与市场的接轨来之不易,所以也就格外珍惜。”新发地市场创始人张玉玺说。

  

  从农产品“论桶卖”到“点名”高价收购

  果蔬有效供给不只是量的问题。

  就在番茄大量上市,一些农民苦于“论桶卖”的时候,山东寿光种植的“辉腾”番茄却被苏州客商“点名”高价收购。“这个就是消费者想要找回的沙沙甜甜老味道。”为寻得好品种远道而来的苏州蔬菜运销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勇说。

  从市场看源头,一面是部分水果蔬菜价格高,一面是有的产地果蔬降价也难卖。造成这种差异,问题出在了哪里?

  品质,重点在品质。

  “今天发往广州的香菜1公斤卖30元。”在宁夏灵武市郝家桥镇泾灵新村设施农业产业园里,工人正在装箱,随后发往广州。园区负责人史进告诉记者,“园区内所有蔬菜251项检测全部达标,这些有机蔬菜比普通蔬菜售价要高4~5倍。”

  近年来,我国果蔬产业快步迈向高质量,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转变愈加明显,从“积累量”向“提升质”的跨越渐入佳境。

  数字最有说服力。据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结果显示,今年上半年蔬菜、水果农药残留抽检合格率分别为97.3%和94.1%。同时,“三品一标”产品大幅增加,如上海市通过“三品一标”认证的蔬菜产量比重达到70%以上。

  品类,重点还在品类。

  “最早几乎是萝卜、白菜、洋芋当家,后来不到8月份吃不到茄子辣子,现在蔬菜有十几个大类上百个品种,一年四季鲜蔬不断。”对新中国成立以来“菜篮子”从单调到丰富的转变,80多岁的青海西宁市民基承惠感触颇深。

  看总量,2018年,我国20余万平方千米的土地被开辟为菜园子,相当于两个浙江省的面积。预计到2020年,我国人均蔬菜占有量将达到400千克。

  不仅是蔬菜,水果也多到让人目不暇接。除了产量占了水果总产量25%的西瓜、占16%的南方产量之王柑橘类、占15%的北方产量之王苹果,余下的44%更是形成了桃子、草莓、香蕉等“百果争鸣”的局面。

  要知道,建国时人均水果占有量仅3千克,70年间,我国成了世界第一大水果消费国,人均占有量高达184千克。

  随着各种水果涌入青海,基承惠老爷子家里的果盘丰富了,高原地区的饮食结构也得到了改善。

  品牌,重点也在品牌。

  最高时500元一斤的樟树港辣椒、198元一斤的马家沟芹菜、爆款水果褚橙,在上海等地的大型超市都非常畅销。对于吃这件事,尤其大中城市的消费者从来都是认准品牌就下手,一点也不含糊。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建设,支持地方以优势企业和行业协会为依托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引入现代要素改造提升传统名优品牌。

  行走各地,记者深深感受到农产品品牌建设的燎原之势。在陕西,洛川苹果品牌最新估值已达65.9亿元,生产有基地、加工有企业、营销有组织、流通有市场、出口有渠道的格局已经形成;在山东,农业品牌化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一项大战略,以30元一棵还供不应求的胶州大白菜为代表,覆盖全区域、全产业链的地市级农业区域品牌矩阵正在建立。

  

  从对“量”的孜孜以求到更加关注可持续

  在有限的水资源条件下,新疆水果产量却在迅猛增长。2000年还只有151万吨,到了2018年已经达到1497万吨,增长了近10倍。

  新疆是怎么做到的?这与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密切相关。截至2018年,新疆有效灌溉面积中,超过50%实现了高效节水灌溉,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滴灌。

  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就这样悄然地发生着一场绿色变革。

  茫茫戈壁种大棚,依靠科技还有什么不可能——

  甘肃省金塔县昱航农庄的温室大棚里,一个个西瓜挂满枝蔓。眼看着这批西瓜将进入收获季,大棚的主人何承东禁不住心里的喜悦,因为西瓜还未成熟,就已经找好了“婆家”。

  殊不知这丰收的讯息是从戈壁荒滩上传出。

  “近些年,我们把荒滩戈壁与光伏、祁连山冰雪融水等资源结合起来,与有机质栽培、设施种植、高效节水等先进技术组合起来,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酒泉市肃州区蔬菜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张国森介绍,戈壁农业实现了在自然条件不具备、不充分的情况下,通过借助品种改良、节水引水、光热控制、调配基质等现代科学技术,成功改造、模拟、创造、重构作物生长条件,突破了传统农业对水、土等自然条件的高度依赖,在“非耕地”上实现了规模化的农业生产。

  近几年有机肥替代化肥的速度,是你难以想象的——

  俗话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可前些年这枝花几乎全被化肥当了家。数据显示,在我国,化肥已经占据了80%的肥料市场份额,目前中低产田占比达到65%。

  在化肥之外寻找替代产品成为必然。因此,2017年农业农村部印发《开展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方案》,要求以果菜茶生产为重点,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实现节本增效、提质增效。

  行动实施两年来实现了“两减两提”:减少化肥用量2万余吨(折纯),下降了18%;减少了氮磷流失0.3万吨;提高了资源利用水平,项目区有机肥实物用量达到300多万吨,增加了50%;提高了耕地质量,有机质含量增加。

  自然界没有废物,就看我们怎么去利用——

  6月份,山东省寿光市古城街道前疃村种植户张佐民正在闷棚。闷棚前,张佐民找来秸秆还田机,把番茄秸秆打碎还田。“我这个三四亩地的大棚,一上午就能完成粉碎还田,比之前拔园、清运省时省力很多。”

  在张佐民的记忆里,每逢拔园时节,路边的蔬菜秸秆堆成了山。而今,针对蔬菜废弃物难以处理的现状,寿光通过推广蔬菜秸秆综合利用、沼渣沼液综合利用等方式,初步形成了蔬菜秸秆还田、秸秆有机肥、秸秆沼气等几种综合利用大棚蔬菜秸秆的技术模式,实现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估计今年古城街道大棚秸秆还田就能全覆盖。”古城街道农委副主任王全荣说,“经过第一步的秸秆还田,菜农可以根据下一季作物的需要,加入微生物复合菌种,能有效改良土壤结构。秸秆绿色应用,变废为宝就是好。”

  小小“菜篮子”“果盘子”关乎千家万户,事关百姓切身利益和社会和谐稳定。历经70年,我国果蔬生产呈现跨越式发展,现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菜园”和最大的“果园”。走进新时代,我们更有信心让14亿人民从果蔬中汲取幸福的味道。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9-09-25/202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