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良种助力现代畜牧业腾飞

零零社区网友  2019-09-17  互联网

  

  

  

  

  中国畜禽品种志编写研讨会-《羊志》编写人员合影(1980年秋)。

  

  

  

  

  黔邵花猪。

  

  

  

  

  中国荷斯坦牛群。

  

  

  

  

  高山美丽奴公羊。

  

  

  

  

  2018年全国首届种公牛拍卖会竞拍现场。

  编者按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畜禽良种是畜牧业的“芯片”,是推动畜牧业发展最活跃、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对畜牧业发展的贡献率超过40%。我国是畜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畜禽种业位于畜牧产业链和畜牧科技创新链的顶端,是决定畜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也是畜牧业竞争的焦点。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畜禽种业经历了本土品种选育、引进品种改良、引进选育与自主培育相结合的三个发展阶段,目前正向自主创新引领的方向迈进,畜禽育种由分散趋向集中、由传统走向现代,畜禽种业的迅猛发展为保障食物安全、促进农牧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

  

  成就篇

  近年来,中央1号文件都对加快畜禽种业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农业农村部2016年印发了《农业部关于促进现代畜禽种业发展的意见》,大力推进畜禽种业发展。畜禽种业取得积极成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自主供种能力稳步提升。主要畜种核心种源自给率稳步提升,生猪核心种源自给率达到了94%,肉鸡接近一半,高产蛋鸡大幅提升,超过50%。

  二是对产业贡献成效显著。2018年,奶牛年均单产达到7.4吨,较10年前提高了54%;进入10吨俱乐部的主体超过40家。核心育种场母猪年产断奶仔猪数(PSY)达到23头,较5年前增加了1头;达100公斤日龄163天,较5年前减少了4天。蛋鸡年产蛋数达到320枚,较5年前增加了10枚;快速型黄羽肉鸡出栏重较5年前提高了15%。

  三是商业化育种体系初步建立。截至目前,已遴选出180个国家级核心育种场。其中,生猪98个、奶牛10个、蛋鸡5个、肉鸡18个、肉牛38个和肉羊11个,显著提升了我国畜禽自主供种能力和水平。目前,生猪核心育种群已达到15万头,规模居世界第一。推动成立了10多个联合育种组织。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初步建立。

  

  种猪业篇

  “猪粮安天下。”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养猪大国和猪肉消费大国,猪肉是城乡居民“菜篮子”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生猪对于整个产业,对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种猪业是猪业发展的根本和保障,是畜牧业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是驯化猪最早的国家之一,是世界上养猪数量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猪种资源数量最多的国家。

  回顾70年,中国种猪业大致可分为下列几个阶段:(一)蹉跎岁月 风雨兼程

  ——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76年(27年)

  在这27年中,从1949年-1957年的前8年,主要是国民经济逐步恢复,养猪生产走上正轨。1957年,我国存栏肉猪1.45亿头,人均猪肉占有量6.25千克。

  1956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祖国优良家畜品种》(第一、二、三集)(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编,其中包括猪的品种)。1960年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编辑了《中国猪种介绍(第一集)》(科学出版社出版)。在猪的育种技术方面,应用了数量遗传学作为理论基础,敦促进我国猪育种技术进步与育种效率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励精图治 开拓创新

  ——1978年-2006年畜牧法的制订前(28年)

  在这28年中,中国种猪数量大量增加,猪品种结构发生极大的变化。大量外国瘦肉型猪种被引入,地方猪品种数量急剧减少。

  1980年-2005年的28年,全国母猪的数量从(1980年)2162万头增加到(2005年)4893万头(增加了2731万头)。1980年前,中国的母猪品种主要是地方猪品种,占80%以上,至2005年,外国猪品种及其杂交母猪逐年增加,占全部母猪的70%-80%以上。

  (三)凝心聚力 保护发展

  ——2006年制订《畜牧法》至2019年(13年)

  2006年后,我国养猪业继续发展,2005年12月29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自2006年7月1日起施行。2007年5月,原农业部成立了“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下设“猪专业委员会”。2009年颁发了《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2009-2020》,累计遴选98家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核心群达15万头。

  (四)厚积薄发 硕果累累

  ——猪种资源保护和育种技术的改进

  目前的猪种资源保护和改进技术可以分为活体保种、精子、卵子、胚胎的冷冻、DNA分子标记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等。这些技术又依猪品种不同而有不同的应用。其中活体保种是目前最好的方法。

  这期间,推进了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遴选了一批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组建了一支由22名知名专家组成的猪遗传改良专家队伍,研发建立了我国基于动物模型BLUP的种猪遗传评估技术体系,大力推进种猪性能测定、数据收集与管理、育种技术人员培训等工作,对促进我国种猪企业加强基础育种工作条件建设,规范种猪性能测定与选育,提升我国种猪选育整体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产生了深远影响。猪育种软件的研发与应用。改革开放以来,相继研发了一些用于猪场生产管理和育种分析的软件。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开始运用到生猪育种中,它具有加快猪遗传改良速率的巨大潜能,尤其是当前常规BLUP方法难以选择的性状(如产仔性状、饲料利用率、胴体及肉质性状等),这种优势表现得更加明显。

  

  奶牛种业篇

  在影响奶业发展的诸多技术要素中,奶牛的遗传素质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据国际公认的各技术因素对奶业生产效率提高的贡献率分析结果,良种和群体遗传改良技术的贡献率占40%以上。奶业发展的历程,以培育奶牛良种为起点,以群体遗传改良技术为奶业的引领和推动力。

  尽管我国养牛挤奶的生产活动历史悠久,但专用奶牛品种的培育历史仅可追溯到19世纪中叶。经过百余年的不懈努力,培育了我国现代奶业的主导品种——中国荷斯坦牛,同时还培育了中国草原红牛、三河牛、新疆褐牛、中国西门塔尔牛和蜀宣花牛等5个乳肉兼用牛品种。近半个世纪以来,又紧跟国际奶牛育种科技发展趋势,构建奶牛群体遗传改良技术体系。

  

  肉牛种业篇

  人类养牛历史源远流长,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牛的国家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黄牛的生产发展和利用。使中国黄牛这一瑰宝得以发展壮大。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了中国黄牛由役用转向肉用进而步入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新时代。

  为了切实加强对我国特有黄牛优良品种的保护和开发力度,国家在保护地方品种资源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仅收录在《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牛志》中的地方牛品种就有92个,其中黄牛品种53个、水牛品种26个、牦牛品种12个、大额牛1个。

  我国现已成为仅次于美国和巴西的第三大牛肉生产国。养牛业在我国畜牧业所占的比重增长明显,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所做的贡献越来越大。我国肉牛生产水平也逐年提高。几十年来,利用引进的西门塔尔、安格斯、夏洛来、利木赞等品种,与地方牛品种杂交选育,培育了一批新品种,包括中国西门塔尔牛、三河牛、新疆褐牛等兼用品种和延黄牛、夏南牛、辽育白牛等3个专门化肉牛品种。引进品种对我国本地黄牛品种的杂交改良与利用已经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我国五大著名黄牛品种鲁西、晋南、秦川、南阳、延边牛的饲养规模、开发与利用,已初见显著成效。

  当今世界,随着市场一体化,贸易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国与国之间的贸易竞争越演越烈,这给我国畜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因此,以我国优良地方黄牛品种为基础,选育具有特色的,国产、优质、高效的黄牛肉用新品种,提高我国肉牛生产的效率、效益和质量,才是提高我国黄牛保种、肉牛生产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羊种业篇

  我国绵羊、山羊遗传资源十分丰富,列入《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羊志》的绵羊遗传资源71个,包括42个地方绵羊品种、21个培育品种以及8个引进品种;山羊遗传资源73个品种,其中58个地方品种、10个培育品种和5个国外引进品种。这些品种都在产肉、产乳、产绒及地方适应性上独具特色,普遍具有繁殖力高、肉质鲜美、适应性强、耐粗饲等优良特性,有的还具有药用、竞技等价值,是培育新品种不可缺少的原始素材,是我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

  纵观我国羊种业发展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羊种业起步阶段(1949年-1978年)

  这一阶段主要发展细毛羊业,我国细毛羊业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振兴之路。

  (二)快速发展阶段(1979年-2005年)

  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不断完善和落实,使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全面发展,畜牧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养羊业也因此而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这一时期是我国养羊业迅速发展的阶段,受市场对精纺细毛的迫切需求,养羊业重点围绕优良种羊杂交改良低产粗毛羊,改善羊毛品质,同时提高羊肉产量,养羊业取得了显著成绩。

  (三)转型升级期(2006年-现在)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羊毛市场疲软,羊肉需求量猛增,尤其是优质羔羊肉的需求量增加迅猛,极大地促进了羊肉生产的快速发展。在市场需求和相关政策的推动下,我国肉羊产业发展迅速。受到毛纺工业和社会需求的双重影响,这一时期我国养羊业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羊肉生产跃升为主导产业,羊毛(绒)生产次之,并且向超细羊毛(绒)发展。全国开展了大范围的肉羊引进和杂交改良,羊肉生产成效显著。

  

  家禽种业篇

  家禽为我们的生活提供着丰富的肉、蛋来源,是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动物。我国地方家禽品种资源十分丰富,是生物遗传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家禽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满足未来不可预见需求的重要基因库。回顾70周年发展历程,家禽种业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改革开放前阶段(1949年-1978年)

  这段时期,中国家禽育种走过了一条从纯种选育到杂交改良,再到工业化品系培育的道路。

  (二)改革开放-《畜牧法》颁布阶段(1979年-2006年)

  改革开放至《畜牧法》颁布近30年,是家禽种业起步和快速发展的黄金阶段。这一阶段,家禽产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本品种选育还是配套利用,均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过近30年的选育,家禽品种的生产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生产性能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三)《畜牧法》颁布后阶段(2006年至今)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政府和有关育种单位开始重视蛋鸡育种工作,尤其是2006年《畜牧法》的颁布,对家禽育种的规范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家禽育种单位和企业,越来越重视品种的知识产权。这一阶段大量的水禽新品种和配套系被审定。这不仅意味着,中国水禽种业的国产化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意味着,科研院所育种积极性明显提高,我国家禽品种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在提高我国家禽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上发挥了积极作用,降低了对国外引进品种的依赖程度,加快了家禽良种国产化进程。

  

  发展方向篇

  新时代的畜禽种业发展,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种业发展的指示为指导,以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需求导向、以我为主、引育结合、自主创新”的发展方针,比肩国际先进水平,以提升核心种源自给率、培育自主品牌为目标,加大政策支持,推进协同攻关,强化现代技术支撑,加快培育一批生产性能水平高、综合性状优良、重点性状突出、特色鲜明的新品种、新品系和配套系,培植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民族品牌和现代育种企业,构建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形成国家统筹指导、企业需求主导、地方紧密配合、科研力量共同支持、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畜禽良种发展的新格局。

  历经70年春华秋实,畜禽种业风华正茂、朝气蓬勃,千千万万的畜牧工作者,正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在新征程上创造出畜禽种业新的、更大的奇迹。

  本版文字、图片均由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全国畜牧总站提供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9-09-17/202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