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 正文 返回 打印

绿披瀚海水润城

零零社区网友  2019-09-17  互联网

  吉林省白城市,地处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三省区结合部,蒙语为查干浩特,意思是白色的海。白城这个名字寄托了当地群众对海的美好向往。然而,地理位置的约束、自然条件的恶劣和人类活动的不当干预,导致白城生态系统极其脆弱,风沙、盐碱与干旱让这个素有“八百里瀚海”之称、“鹤乡”之美誉的城市失去颜色。

  生态兴则文明兴。改变家乡面貌,从生态建设开始。近年来,白城市通过持续开展生态建设活动,突出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为全市乃至全省生态安全建起了巨大的绿色生态防护屏障。向海、莫莫格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个国家级湿地公园,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在此落成;“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市”“国家首批海绵城市”和“水文明生态示范市”荣誉加身。

  喜看生态巨大变化,沿着白城生态建设的起伏曲线,近日,记者前往白城探究其生态建设思路和办法。

  

  不堪回首,犹记生态之困

  翻开尘封的史册,记载中的白城湖泊遍野、林密草茂、粮丰畜旺,是闻名遐迩的生态之乡。

  然而,新中国成立初期,“理性”的人们恣意算计对自然的索取,因此也得到了自然的报复。毁林开荒、滥砍盗伐,天然次生林被破坏殆尽,甚至出现了“光腚”村屯;草原受自然灾害、随意开荒、过度放牧影响,全市荒漠化土地面积最高达到106.5万公顷,占吉林省荒漠化面积的70%,一些风沙灾害严重的地方,每年春耕甚至出现“三刮四种、沙进人退”的困窘。沙化土地不同程度加重,且仍以每年0.8%的速度递增;盐碱化土地面积达40.1万公顷,超过土地总面积的1/5。在白城市所辖的洮南市,一句顺口溜广为流传:“进了洮南府,先吃二两土,白天吃不够,晚上还得补”。

  人为影响,“天”也透支。因地处大兴安岭南麓片区,受“屋檐效应”影响,白城降雨(雪)量明显偏少,蒸发量明显偏大,平均达1800毫米,是降水量的数倍之多,一些严重缺水的地方陷入“靠天吃饭”的告急状态,湿地面积锐减2/3。

  生态的落后导致了发展的全面落后: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白城GDP排在全省末位,全市粮食单产比全省平均水平低近50%;农村人均纯收入全省最低,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54%;5个县市区中,3个国家贫困县、2个片区“天窗县”,县城居住的百姓概括当地为“有水过境,无水进城,生态脆弱,贫困出名”。除此以外,资源很难汇集,由于生态环境恶化,对外招商引资上项目难;由于白城欠缺“发展高度”和“环境亮度”,外地人才招不来,本地人才流失快。

  经济发展难,工作难开展,干部群众不由发问:白城大地怎么了?白城的生态环境还能恢复吗?白城的发展还能追得上吗?

  

  抚今追昔,成就令人瞩目

  “白城最大的资源、优势和潜力是生态,白城最大的失落、短板和瓶颈也在生态。”白城市委书记庞庆波辩证而又坚定地指出了生态对于白城意味着什么。

  “生态建设先从造林开始。”白城市绿化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林森介绍,自1978年国家启动三北防护林工程,白城同时全面拉开造林绿化大幕,40年间组织实施了“五大战役”,即:1978年至今开展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2001-2010年开展的十年绿化美化白城大地活动;2010-2013年开展的“举市三年大造林,加快治理荒漠化”活动;2013-2015年开展的“三年再造百万林、建设西部大屏障”活动;2016年开展的“三年造林还湿双百万”活动。据统计,40年来,全市造林64.68万公顷,退耕还林5.84万公顷,林地面积由1978年的13.4万公顷提高到45.3万公顷,荒漠化土地面积由106.5万公顷减少到69.5万公顷。

  城市园林化、农田林网化、村屯林围化、庭院林果化、道路林荫化、湿地景观化……大部分农田得到有效庇护,流动、半流动沙丘得到巩固,彻底结束了“三刮四种”的历史,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向“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走过那条小河,走过这片芦苇坡,有一位女孩,她留下一首歌……”这首悠扬而又伤感的歌曲诉说着一位女孩和丹顶鹤的故事,这个故事就发生在白城市向海湿地保护区。国际鹤类基金会主席乔治·阿其博先生当年考察向海时曾经盛赞:向海是全球不多的自然保护区,不仅是中国的一块宝地,也是世界的一块宝地。

  以保湿促保护,让“国宝”湿地“保值增值”。白城市实施了“引霍入向”“引洮入向”等补水工程,坚持引水增湿、退耕还湿、芦苇护湿、稻田补湿,以提、引、蓄、留等多种办法,累计为向海湿地补水3.5亿立方米。向海3.5万多公顷湿地得到有效恢复,达到近十年最好水平,又将美在天然的自然风貌和贵在原始的生态环境展现在人们面前。

  如今,境内江水正不断引进白城,工农业发展和城市用水安全也越来越有保证,“绿色生态”标签再次与白城不断相连。

  

  展望未来,生态值得期待

  白城几十年生态建设有一条重要经验:作为生态命脉,必须想办法做足“水”的文章。

  地下水与地表水区别对待,分类施策。对于地下水,最大力度掌控采水底线、节水红线、补水生命线。地表水则在“引、蓄、排、连通”上下足功夫,留住雨水、留滞洪水、引用江河水、连通泡塘水,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益。

  从2013年开始,河湖连通工程开始实施,依托自然河湖水系和已建重大工程水利设施,建成引得进、蓄得住、排得出“三条黄金”水道,连通松花江、嫩江、洮儿河和霍林河,采取提水、引水、分水的方式,将各河段汛期的富余洪水资源存蓄到天然湖泊和湿地中。“水”文章做好了,特色水产品多了,休闲憩息处多了,旅游观光客也多了。

  “不看难以置信,看后超出想象。”吉林省委书记巴音朝鲁对河湖连通工程啧啧称赞,即兴赋诗赞叹,“河湖连通水丰沛,鹤飞羊欢生态归,花鲜荷青沃野风,西部美景令人醉。”

  白城“水”文章做得好,再加上植树造林,当地的小气候也不断向好。一位群众以东北人天生的幽默,出口就是顺口溜:“前些年每到雨季,‘站在山上看云彩,片片云彩都白来’,现在是‘看到云彩云相聚,片片云彩都带雨’。”

  有了水的基础,勃兴了许多产业。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白城进行盐碱地种稻和“以稻治碱”工作。试验成功后,结合实施国土整理、抗旱水源、兴修灌区、退化草原开发利用等工程,逐年扩大水稻种植面积。目前白城水田面积已达20多万公顷,成为吉林省水稻生产第一大市。目前,白城正在统筹打造“白城弱碱大米”品牌,并已在省内外打开广阔市场。

  白城生态环境变好了,引来的大企业、大资金、大项目也逐年增多,吉运公司15万头肉牛养殖加工项目、飞鹤乳业50万只奶山羊建设项目等一批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的全产业链模式的企业相继落户,为白城不断带来发展新引擎。

  在白城南域大沁塔拉草原,远处低吟的歌声逐渐增强:“绿色草原有一颗星,大沁塔拉有座美丽的城,仙鹤绕你展翅飞,一城欢歌一城情……”



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9-09-17/202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