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艺村代表性创新建筑“竹里”。资料图
日前,在四川省成都市辖下的两座“乡村旅游重点村”,笔者亲身感受到了当地的非遗特色。
横山脚下,柏条河畔,在具有浓郁川西传统文化风韵的郫都区战旗村“乡村十八坊”里,榨油坊、酱油坊、布鞋坊、竹编坊、郫县豆瓣坊等一家接一家的传统手工作坊遍布战旗村仿古街道两旁。作为战旗村自筹资金、自主设计、自主修建、自主经营的文化旅游综合项目,“乡村十八坊”以传承非遗技艺为核心,集产品制作展示、参观学习、体验销售于一体。这里的非遗文化“十八般武艺”让游客流连忘返。
同样游人如织的还有位于崇州道明镇的竹艺村。青青竹林中,一个个古朴的农家小院坐落于茂林修竹间,一派生活安逸的景象。位于龙黄村第九、十一和十三组所在区域的“竹艺村”并非是一个行政村,而是因国家级非遗项目“道明竹编”而得名。近年来,该村坚持以“竹编非遗旅游”为内核、以多元场景营造为入口,走出了一条“艺术点亮乡村、文化延续未来”的创新实践之路。
走进竹艺村红梅竹编工作室,“90后”女孩肖遥告诉笔者,她的母亲王红梅正是道明镇土生土长的竹编艺人。“她的坚守让我看到了一名竹编艺人的用心和坚持,最终选择回家来支持她。我想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一代接受和学习竹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更多活力。”肖遥表示,工作室正在积极探索竹编产业更多发展模式,将传统的大户带小户的发展模式调整为雁阵模式、孵化模式、设计模式,打造全新创业平台,让更多创新设计落地生根。
“要将竹编技艺传承下去,就必须在传承中创新,融入时代生活,非遗才能永葆青春。”道明竹编传承人丁春梅说。2013年,丁春梅与父亲丁志云一同创办了“丁知竹”竹艺馆,开始寻求竹编的创新突破。同年,“丁知竹”与中央美院城市设计学院家居产品系合作,为学生提供传统竹编研究实习基地。师生们从艺术角度提出的思路,与专业竹编技艺相碰撞,为“丁知竹”产品创新提供了灵感、拓宽了视野。
笔者了解到,十八坊、竹艺村展示出的正是当地“百村百态”的规划理念,旨在为川西乡村游打造出清晰的历史脉络与独特的乡情意境。在山林溪谷之间,以文创为核心重获活力的“老技艺”拨云见日,展示着时尚与古老,灵动与悠缓的融合之美。